枪城丰碑(二)


——消失的“新中国第一枪厂”(626)传奇(节选)


南庆杰


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枪厂;一个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个由我党、我军在东北接管的枪厂;一个在共和国军工战线创业、奋战、发展、奉献了38年,造出了9006116支枪的枪厂;一个在“三线建设”时期无私奉献、积极包建、援建了三线地区若干军工厂的枪厂;一个在国企改革中被划归首都钢铁公司后继续奋力拼搏、为国分忧、苦苦挣扎了18年,最终被政策性破产的枪厂——军工626厂(国营庆华工具厂),注定有其跌宕起伏、无比辉煌;历经磨难、一言难尽的传奇故事……

——题记

——接上文


“第一枪厂”话由来


庆华厂是新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军工企业之一。

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张作霖创建的东三省兵工厂枪厂。之后几经演变,直到1948年11月1日,解放军在护厂队的引领下进驻沈阳国民政府兵工署第90工厂第一制造所。11月2日沈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接收了兵工厂,改名为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第一分厂第一制造所。从此兵工厂完整回到人民手中,工厂放假3天,庆祝沈阳解放。由此而言,我们说庆华厂是新中国第一枪厂名副其实。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个老牌新厂的演变过程。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辽宁省省会。1625年后金努尔哈赤建都于此,称之为盛京。清代改为陪都,又于1907年设立奉天省至民国初年仍沿用。1928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1929年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建都于长春,改称新京,省市均改称为奉天。日本投降后,改称沈阳至今。

沈阳兵工厂的正式名称曾为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等。沈阳兵工厂虽为1946年3月至11月间的短暂名称,但以此为通称。

直到民国年间,东北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才真正开创了东北军工生产的先河,他就是一代枭雄——“东北王”张作霖。

1916年6月,张作霖在奉天造币厂(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由丁超任厂长。

奉天机器局,位于沈阳大东区大东路138号,始建于1897年,1900年被沙俄所占,后经交涉收回。先后改称奉天制造银元东三省制造银元总局、奉天造币厂。1920年并入奉天军械厂,改为军械总厂代造币处(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定名为辽宁造币厂)。“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占领,改称“满洲中央银行造币厂”。沈阳解放后几易其名,1987年定名为沈阳造币厂。奉天机器局开创了沈阳近代工业的先河,浓缩了沈阳近现代百年经济史。如今该厂院内尚有保存完好的20世纪初建的办公楼,厂区四周仍是涂有朱红油饰的两米多高的大墙。

奉天军械厂,位于沈阳大东边门外,后称东三省兵工厂,1921年10月由张作霖创办,占地约18万平方米。工人200名,后期逐渐增加至400名,职员100 名。设备100余台,均由德国、丹麦、日本等国购进。设置作业、修械、营管等三课,枪弹、修械、造币等三场及两个仓库。当时主要是保管、修理军械和制造枪弹。1922年3月1日,奉天军械厂制造科改名为东三省兵工厂代造处。 至1928年,发展成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工厂。九一八事变后为日本人所占,改为关东军野战兵器厂,后改为奉天造兵所株式会社。1945年日本投降后,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沈阳兵工厂”。

对兵工厂的扩建,张作霖给予大力支持,花钱多少,在所不计。建厂初期,人才匮乏。张作霖命令大胆聘请外籍技术专家,聘请的外国专家有日本、德国、奧地利、俄国和瑞典人等,他们都得到了重用,担任顾问、技师或技士等职。主要负责安装各种机器、设计制造机器配件和工具模板,以及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等,起了很大作用。据说张作霖对所用的人十分信任,而且用人不惜花钱。

1926年至1928年,工厂经过扩充,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增建枪厂及轻机枪厂,有机器8000余部,枪、炮两个厂为初建时的7至8倍,主要产品枪、炮、弹药应有尽有。由于投入巨大、经营得法,军工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枪厂达3000余人,设备2000余部,直辖步枪部和机关枪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兵工厂。

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职员由100余人,增加到1000余人;工人由300人,增加到2万人,最多时达到2.5万人,全厂装备大小机器品种齐全约计在万台以上。东三省兵工厂的扩建和发展,为张作霖进入关内、问鼎中原打下了军事物质基础。但张作霖终究没能逃脱日本侵略者的魔掌,于1928年6月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在沈阳皇姑屯。

1931年9 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蒋介石“绝对不抵抗”命令不战而退。日军仅在4个月内占领东北全境。

1931年9月19日下午,日军就侵占了东三省兵工厂,改名为关东军野战兵器厂第一制造所。

东三省兵工厂在“九一八事变”中,当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为日军掠去;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

“九一八”之后大批兵工厂工人不甘为虎作伥,他们纷纷离开工厂。其中有一批人员,最后想方设法和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取得了联系。他们携带工具撤退到第十一军的根据地七星砬子,成为该军所建立的兵工厂的骨干力量。在这座兵工厂中,他们依靠有限的设备,能够自己发电并利用水力驱动机床,制造出了大量机枪,冲锋枪,手枪,手榴弹等装备,提供给抗联部队,使七星砬子兵工厂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中最成功的兵工厂。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后,10月枪厂又被日本人改名为日本法人株式会社奉天造兵所第一制造所(枪所) 。

此后,由日本人霸占的奉天造兵所,成为在华日军主要的武器来源地。日本兵作战的步枪、山野炮的45%是奉天造兵所生产的。弹药的70%是奉天造兵所生产的。由于奉天造兵所迫击炮厂的设备先进,所以在华日本陆军的迫击炮和掷弹筒基本全由奉天造兵所生产。

1945年8月8日,前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0日,苏军进驻奉天造兵所。

9月23日,苏军指挥日军留守人员和日侨千余人,开始搬迁工厂的重要机器及原材料,分两次将最优良的机器运走2400部,原材料万余吨。

194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军区军工部随军进入沈阳,随即进驻奉天造兵所,接收了百余部设备和部分武器弹药。但苏军当时迫于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束,决定将沈阳等城市交给国民党。为顾全大局,我军于11月25日主动撤出沈阳城。

1946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接管奉天造兵所,成立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将奉天造兵所改名兵工署东北区接收委员会沈阳兵工厂,时任厂长魏朝璋。当时工厂设备有6000余台,职员84人,工人1050人。经过修缮厂房、整修机器,填补设备,招集旧有员工,逐步复工。同年7月7日全厂各部正式复工。

11月9日,沈阳兵工厂奉命改称联勤总司令部兵工署第90兵工厂(通称90兵工厂),由陈修和担任总厂长、顾敬心为副厂长。当时,员工2500人,主要生产和改造79步枪、冲锋枪、机枪等。

兵工世家出身,1948年6月进入90兵工厂的吴恩魁,在回忆国民党政府接管枪厂两年多之后的情况时说:当时我进厂不久就发现形势比较混乱,后来才知道沈阳战事吃紧,上级命令工厂转移,听说要迁往湖北汉阳。还说能拆的设备全部拆走,拆不了的要全部炸毁。原来沈阳已被解放军包围,设备根本无法运走。国民党反动派只是在苟延残喘,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最终并没有得逞。原来,我地下党早就在90兵工厂建立秘密组织,并且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发动群众,以怠工形式进行斗争。大家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磨洋工。白天拆,晚上监工走了又开始装。表面上小心翼翼,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一些关键零部件还被偷偷私藏起来,解放后才交还回来。兵工厂地下党组织在1948年10月,分别成立了兵工厂工人护厂队和人民解放服务团,有300多名进步工人参加。护厂队分为3个支队。由艾顺同志指挥,直接归沈阳市人民解放服务团领导。护厂队于10月27日缴了90兵工厂稽查组的枪,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同时重点看管火药库、主要设备及粮栈。在中共地下党、护厂队和工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迁厂计划,直到11月1日下午2时,人民解放军进驻兵工厂。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后, 到10月28日,廖耀湘西进兵团被解放军全歼,国民党中将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被俘,辽西会战结束,沈阳成了孤城。蒋介石命令周福成代理卫立煌职务,周福成眼看大势已去,无奈中将军权移交他的副手、第五十三军副军长赵国屏,而赵国屏早已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决定率部起义。10月31日,赵国屏下达命令:放下武器,不准抵抗。同时还将90兵工厂的徐姓科长找来,交代他一定要保护好兵工厂。

10月31日20时,国民党新编第一军暂编五十三师师长许赓扬率部起义,22时下令为解放军攻城让路。

10月31日22时30分,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沈阳突进。1948年11月1日,东北军区军工部副部长王逢源和冀察热辽军区军工部部长肖声远带领解放军两支部队,在沈阳地下党和由地下党组织的“90兵工厂”工人护厂队的内应下,率先进入工厂。这所几经磨难的兵工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这个兵工厂,无论从生产武器装备的品种还是数量,当时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同志得到解放军占领“90兵工厂”的报告后,当即明确指示,由王逢源为全权代表,刘咸一、李作潢、梁豁然等同志为军事代表,对“90兵工厂”实施军事接管。随后,将工厂更名为“东北军区军工部沈阳兵工总厂”。

12月2日,东北军区军工部向中央汇报,接收可用母机器2357部,可用专门机器932部,可用杂机677部。已报到人员11389名。总厂下设第一分厂,厂长肖声远。第二分厂,厂长高庆春。第三分厂,厂长高万启。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区军工部接管兵工厂后,由于当时兵工厂生产的需要,很多部队官兵转业到地方,直接进入兵工厂工作,成为新中国军工事业的开拓者。

1949年7月,沈阳兵工总厂撤销,其所属三个分厂分别改为沈阳兵工一、二、三厂,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军工部直接领导。

1949年9月,工厂的领导机构已趋于稳定。军工部下令工厂实行厂长制,厂长涂锡道,副厂长肖声远,并改厂名为沈阳第一厂。11月1日,工厂被命名为51兵工厂,正式进入了人民兵工的行列。

辽沈战役胜利后,解放军大举南下,对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大有摧枯拉朽之势,工厂支援前线的热情空前高涨。厂里职工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热浪中,生产出70式步兵炮等各类火炮260多门,77式步枪3.5万多支,79式步枪43万多支,还有各类子弹、炮弹和火药等。不仅如此,工厂还动员技术力量仿制了苏联PPSH(波波沙)冲锋枪,并成功生产了2.3万支,配备给南下大军,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之后的剿匪作战。

就在51兵工厂得到东北野战军的嘉奖、准备按照中央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的指示调整生产方向时,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沈阳有遭敌人空袭的危险,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家调整兵器工业布局的需要,中央提出调整国防工业布局,决定将部分军工企业北迁。工厂接到命令:将其中的枪厂(枪械所)人随机器走,紧急迁往小兴安岭脚下的北国小城——黑龙江省北安县(626厂)。炮厂则搬迁到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齐齐哈尔碾子山(127厂)。

其实,51兵工厂北迁黑龙江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1949年12月毛主席与周总理访问苏联,专列途经齐齐哈尔一带的碾子山站加水,毛主席下车漫步,被兴安岭雪岭冰峰的山脉所吸引,认为从战略意义上讲,这是国防建设的好地方。

1950年2月,毛主席从苏联回国途经沈阳时,对迎接他的东北人民政府负责人提出了在黑龙江建兵工厂的想法。所以51兵工厂搬迁,就是东北兵工局按照毛主席的设想在黑龙江的齐北一线做了安排。

东北兵工局将搬迁的工厂分布在齐北一线主要考虑到,那里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具有可进可退的良好运输条件;处在山区和平原的结合部,如果形势于我不利,必要时可以再度搬迁进入大小兴安岭山区隐蔽生产。这个战略思想在后来我国的国防“三线建设”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建厂选址大都遵照“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还有企业直接选择了“进洞”……


——内容待续

作者简介:南庆杰,笔名南天。铁岭市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中心原常务副主任。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