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线建设(下)

童鹤龄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期,其间形成了两次高潮:

第一次形成于1965年。是年8月21日,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搬迁工作会议,确定了要立足于打大仗和快搬、早搬的指导思想,但不久即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处于停止状态。

第二次高潮是因1969年初发生在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事件而起,大部分三线企业都建成于这一时期,而三线地区的崛起也是在这一时期。

在建设三线搬迁工厂的备战行动中,地方政府对这不可逆转的决策既有拍巴掌的,也有皱眉头的。

拍巴掌的说:工厂进山沟无疑会给贫穷的山区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繁荣。

皱眉头的耽心:众多的工厂拥进狭窄的山沟,势必会侵占大量的农田,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农民的心目中,土地就是命根子呀。

无论是拍巴掌也好,皱眉头也好,工厂最终都是不可阻挡地“依山傍水扎大营”,在山沟里落了户。有些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生产精密设备的企业,也进了云、贵、川的溶洞里。有的企业,顺山势在60公里长的地区分散布置车间,形成一串“羊粪蛋”。总之,“羊拉屎式”的企业有之,“飞机大游行式”的企业也有之,只要是进了山沟、山洞,算是隐蔽了就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毛主席站在巨幅中国地图前问周总理:“你说的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周总理回答道:“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漫山遍野的攀枝花……”毛主席听罢,脱口道:“那就叫它‘攀枝花’。”

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乘坐一辆吉普车沿险峻的山路来到这开满攀枝花的地方,审定钢铁厂的建设方案。接下来,数万铁道兵奉命开进滇川交界的群山之中,拉开了修建成昆铁路的序幕。京、津、冀、鲁、豫五地的1500辆汽车,满载着设备和物资,日夜兼程在滇川道上。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金沙江安营扎寨,攀钢建设当时成了“三线”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那短短的十多年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贵州省的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地市就建设起100多个军工企业,贵州一下增加了十几万军工产业工人。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崛起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中国的许多精密机加工设备落户在贵州。




在三线建设中,航空工业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几十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数百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远离城市和亲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航空工业建设。

那时,贵州的深山峡谷里没有公路,没有住房,没有自来水。创业者们住在向农村生产队借的用石板盖的大仓库住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屋里。当年的艰苦,如今的人们是不可想象的。这一代人创造了三线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支撑着三线航空工业的生存与发展,这种精神一直传承给第二代、第三代三线航空人,这就是他们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献”精神。

三线建设中,贵州一下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国防工业科研生产基地。航空人则以最快的速度抢时间完成了贵州歼击机科研生产基地的建设。1970年5月,贵州黎阳公司生产的首台涡喷发动机在安顺平坝的“菜花洞”总装试车成功。同年9月18日,贵航集团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在安顺双阳机场飞向云贵高原的蓝天。

八十年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地冲击着三线军工企业,国家实行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调整,三线的航空企业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此时,能够坚定信念的唯有一个理念——航空报国。在这个信念支撑下,三线航空企业克服种种困难,发扬自强不息精神,于1985年将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架高级教练机——歼教七放飞蓝天。

1990年11月9日,贵州的航空人仅用19个月的时间,将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七P型飞机送上蓝天,当时,航空的“P型机精神”与航天的“长二捆精神”齐名中国。

2003年12月13日,在纪念世界航空百年之际,用18个月的速度,在三线航空城——贵州安顺放飞了中国新型高级教练机——山鹰,刷新了新型飞机研制的世界记录;几天后,他们在同一机场又放飞了中国的新型无人机。

在那短短的十多年里,三线地区崛起了30多座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十堰、德阳、六盘水、安顺、凯里、都匀……哪一个都耳熟能详。

三线企业的保密性和艰苦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其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正因如此,三线地区在崛起了座座新城的同时,还锻炼培养出了一大批厅局级、省部级干部甚至于国家领导人,李岚清、王兆国、厉有为、陈清泰、顾金池等是从三线队伍中走上领导岗位的。

中国的三线建设,留给人们的是一幅气势恢弘的情景,它留下了无数生动感人的场景和感人至深的人物。

有一位参加过贵州三线建设的老航空人,在病榻上已躺了整整38年。他没有什么伟大的壮举,但他于平淡中产生的撼天动地的真实力量,枯燥中演绎的丰富多彩的人生传奇,他的名字叫刘培仁。

1966年9月,他从沈阳黎明飞机发动机厂携妻带子奔赴贵州支援三线建设,成为一名贵州航空工业建设的早期创业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1年5月18日,时任原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安吉铸造厂基建木工排排长的他,在基建工作现场装订木制屋架棱条时,木棱条突然脱落,他失去重心,从6米高处后仰摔倒在碎石堆上,致使其腰椎骨折,导致外伤性截瘫。

从此,刘培仁便卧床未起,不能再从事他所热爱的工作。如今他已80高龄,在床上度过了38个春秋

在这痛苦漫长的岁月中,他虽然很无奈的选择寂寞,但他没有抱怨。他始终不变的是,对三线建设挂念之心,对祖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关爱之心。

38年来,每天吃喝拉撒睡,他都没有离开过床,他的生活就是在床上看书看报看电视,看人看景看窗外。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是什么使他如此执著?是什么使他矢志不渝?

若与他交谈,你会发现他没有隔世之感,他仍然健谈,乐观向上,忆往昔不说苦与累,看未来不言忧和愁。

刘培仁在床上天天都竖起耳朵听企业里仍保留的广播,天天要看看电视,特别是企业自办节目,他每期必看,以能从中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和变化,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走向。他说:“这是我的乐趣。”

他的身边还有一个望远镜伴随着他,他不可能走出家门看世界,他只能每天都用这个望远镜来看上下班的职工,看窗外的天空。当他听见窗外那熟悉的飞机飞过的声音时,他总是举起望远镜搜索,偶尔看到蓝蓝的天空上飞过的飞机,他会情不自禁地激动一番。

鲁迅说过:“那些落后却仍坚持不懈的跑步者,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正是数十万航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是航空文化中“航空报国”理念的一贯注解。

王丽云就是随着父亲来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的。子承父业,他们姊妹几个相继参加了三线航空工业建设,成为第二代三线航空人。她是个普通的设计人员,在新机种研制过程中,她经受了自父辈开创三线建设以来的更大的情感伤痛历程。

那是2001年5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电话,大弟弟脑出血倒下,没有起来。姐弟俩只相隔15分钟的路程却因工作繁忙几个月没有见面。

大弟去世后,王丽云在每周休息日去陪母亲,与母亲唠唠家常,缓解一下老来丧子的痛楚悲情。1998年王丽云的父亲去世后,怕给儿女们增加麻烦的母亲,一直一个人住在与女儿工作10公里远的地方。

春节刚过,王丽云又接到一个电话,如同晴天霹雳:母亲也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哭红了眼睛,哭哑了嗓子:“妈妈呀,怎么也不等一下呀。咱们不是说好了,等我忙完了,一起回河北老家吗?”

办完母亲的丧事不久,王丽云发现二弟吃饭难以下咽,而且吃了就吐出来。一问,二弟说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姐姐的强迫下,二弟去医院进行了彻底检查,检查结果简直把王丽云又惊呆了---胃癌晚期。

王丽云对着苍天呼喊:“爸妈没了,大弟弟没了,难道厄运又要降临到二弟的头上吗?”迷惘中,王丽云意识到,现在不是她倒下的时候,必须站起来与死神争夺弟弟的生命。于是,她一边安慰弟弟,一边筹集资金为弟弟做手术。手术后,被称作“国防身体”的弟弟简直变了一个人,曾经180斤的体重和1.80米的个儿,萎缩得又瘦又小。作为姐姐的王丽云,多想在弟弟弥留之际,每天陪陪他,和他说上几句贴心的话儿。

可是,新机研制工作已进入高潮,王丽云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她心里惦记着弟弟,每天拼命地工作,尽量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只是在星期天上午去看一下弟弟,她握着弟弟的手含着眼泪说:“姐太忙了呵。”晚上又匆匆赶回单位。谁曾想, 3天后弟弟永远地闭上了那双期盼的眼睛。

王丽云说:一年中接踵而来的不幸几乎将我摧垮,但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我工作,工作,再工作。因为,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关键的时候我不能退却。一人退一小步,新机研制的节点就要退一大步。因此,为了航空,为了父母为之献青春的事业,为了弟弟们的宿愿,我只能用一份份精确的研制报告去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航空人报国的理想,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几代航空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中国建设三线取得辉煌成就,换回了国家的40多年的太平,有人不以为然地认为三线建设是一项“错误的时间搞的一项不该干的项目”。

难道三线建设错了?没有!三线建设不仅建起了中国的“钢铁长城”,更为开发中国西部经济,实现西部经济提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三线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线建设是当时特有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产物。由于当时面临军事威胁,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国家的国防安全,不能将经济建设放到主要地位,因此,无论在纵向上与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比,还是在横向上与同时期的东部地区比,经济效益是比较低的。由于三线工厂远离大城市,不自己建设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能生存,因而从一开始这些企业的各种社会保障、后勤服务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尽管如此,三线建设对于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三线建设,中国的西部与沿海及东部地区的差距将会更大,西部至今仍将十分落后。三线建设不仅建起了中国的“钢铁长城”,更为开发中国西部经济,实现西部经济提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线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三线建设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客观事实。然而,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必须进行调整解决。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问题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愈发不协调。鉴于此,国家着手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

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是三线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做出了对三线单位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

为了解决建设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的钻山太深、布局过于分散、险情严重、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充分发挥它们的活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后劲,国家从“七五”开始,进行了以脱险搬迁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布局调整。这次三线调整改造,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从深山沟里调整搬迁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城镇,开发民品,面向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接新的挑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三线调整改造,经历了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发展战略向东转移、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的大背景,使得原本任务艰巨的调整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色彩。调整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建设中遗留的问题,发挥了三线企业的应有作用。随着其进一步调整改造,三线建设必将以其独有的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国家战略基地建设,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更多的三线单位没有搬迁,它们在原址逐步进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经营机制的改革,进行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

面对第二次创业的艰巨任务,三线建设者们再一次拼搏奋斗,转变思想观念,转换经营机制,迎接新的考验。三线企业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战场,再为共和国历史谱写着威武雄壮的新篇章。三线人不愧是共和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确保军用的前途下,核工业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许多企业克服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吸引优秀人才难等诸多实际困难,坚持抓多种经营,保持了核工业队伍“人心不乱,队伍不散”,在困难中开创新的天地,形成了“核电、核燃料、民品多种经营”三大经济支柱,逐步成为核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调整中,航天科技工业的一部分三线企事业单位调迁到大中城市的经济开发区。贵州的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集团也有二20多家企业搬迁进入贵州中心城市贵阳,开始了三线建设的“二次创业”,为国民经济产业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振兴所在的区域经济发挥作用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航空工业三线企事业单位又开始了艰难而充满激情的新的创业历程。伴随着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实施了以“军转民、内转外”为方针的战略大转移。经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和整顿,在市场经济中闯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依托高新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发民用产品,形成了民用飞机、汽车、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制冷机械、纺织机械以及其它机电产品等为支柱产品的生产格局,涌现出一大批“明星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子工业三线调整始终贯彻“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80余个企事业单位以脱险搬迁为主的布局调整已发挥出投资效益。一大批三线电子企业重新焕发了青春和活力,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调整中,三线建设者们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发扬三线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进行的第二次创业中实现了大发展。


三线企业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在竞争的搏弈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尽管三线人曾经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却磨砺了三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位长期在三线工作和生活的贵航人说:“三线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的航线’”。

说得多么形象和浪漫啊。

是的,航空工业是中国三线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个行业。国家在三线地区建设起的航空企业就有上百个。

三线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佩。 40多年峥嵘岁月,三线建设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中,中国三线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

这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发展史,是一部不辱使命、强军富民、报国壮威的爱国史。40多年历程,锤炼出一支热爱祖国、甘于奉献,敢为人先、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

一代又一代的三线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拼搏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蓝天上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歌!在他们身上,充分展示了三线人报效祖国、不折不挠的优秀品质,充分展示了三线人与时俱进、与世共进、敢于创新的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了三线人激情进取,超越无限的精神风貌,集中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们是民族工业的脊梁。

1991年,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荒煤先生率领4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团考察分布在贵州大山深处的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基地,令陈荒煤一行难以忘怀的是那些生活、工作、战斗在大山深处的三线人,他们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第一次创业的艰辛,如今又迎着第二次创业时代的挑战,他们的奉献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业绩更是鲜为人知的,给陈荒煤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过去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三线建设和国防建设是不允许向外报道的,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中国三线建设艰辛历程和辉煌业绩的详细报道。

但三线建设、三线人的光辉形象是不可磨灭的。

历史永远记载三线的人与事,三线是人们心中的丰碑。

1993年4月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题词:“加强大三线建设,巩固国防的重要阵地。”

我们通过三线建设历史的回顾,展示三线建设的创业历程和丰功伟绩,弘扬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线建设不能停止,还要巩固,再造三线。

三线建设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定的事,将来历史会证明他们一定是英明的。

三线是一座不可磨灭的历史丰碑!



三线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一览表

基地名称

基地内企事业单位

011基地

管理局、基地及企业集团:中国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

生产企业:

贵州红湖机械厂、新安机械厂、华阳电工厂、云马飞机制造厂、红林机械厂、风雷军械厂、龙岩飞机制造厂、永红机械厂、双阳飞机制造厂、兴红机械厂、新艺机械厂、枫阳液压总厂、贵阳电机厂、贵阳华烽电器总厂、环宇机械厂、天义电工厂、万江机电厂、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贵阳航空液压件厂、安大锻造厂、伟宏机械厂、安吉锻造厂、平水机械厂、红阳机械(集团)公司、标准件制造公司、黔江机械厂、西南工具总厂。418库、601库、602库、东风车队、安湖机械厂、

科研单位:贵航集团飞机设计所、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学校:贵州航空工业技工学校、贵州航空工业职工大学。

      贵州航空工业党校

医院:300医院、302医院。303医院  301医院  304医院

012基地

管理局、基地及企业集团:

陕西航空工业局、天达航空工业总公司。

生产企业:

星光电子仪表厂、华燕航空仪表公司、秦峰航空液压公司、陕西飞机制造公司、中原电测仪器厂、东方仪器厂、燎原航空机械制造公司、天利航空机电设备厂、华航光学仪器厂、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宏峰精密机械工具公司、朝阳机械厂、群峰机械厂、长空精密机械制造公司、安中机械厂、江南压铸总厂、千山电子仪器厂、南峰机械厂。

学校:陕南航空职工大学、〇一二基地技工学校。

医院:3201医院。

013基地(湘西)

管理局、基地及企业集团:湖南航空工业局。

生产企业:

    中南传动机械厂、长江动力机械厂、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湘陵机械厂。

学校:大庸航空工业学校。

江西直升机基地

江西直升机基地、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兰翔机械总厂、景德镇航空锻铸公司。

襄樊机载基地

航空附件研究所、航空救生研究所、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

医院:364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