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皓接受关于三线建设的访谈

访谈背景

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团队要参加全国组织的挑战杯比赛,在选择调研方向时发现了三线建设背后的历史和其形成的三线精神,发现这部分历史很动人也很值得为大家所关注,在拟定调研方向后在网上搜集资料时找到中国三线建设网站平台。

访谈团队

贵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团队

访谈目的

通过访谈相关人物,旨在深入了解三线建设时期的真实历史,感悟三线精神

访谈方式

通过微信视频/语音进行线上访谈。

访谈对象

三线建设二代、作家湘女”——余皓老师

访谈对话

1.您是因为怎样的契机进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

答:有多方面的机缘。网络是一个重要机缘。网络博客兴起后,我业余时间在博客上写作,201510月进入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我出身三线,笔下的作品大多和三线有关,文学院的同学好奇地问我什么是三线,是三线城市还是农村三线,他的问题让我坚定三线写作方向: 原来三线在见多识广的作家眼里都是陌生话题,我应该多写三线宣传三线,加强人们的认识。毛院学习结束后,公众号兴起,201511月我遇上贵州011基地的朋友创建的公号《三线人家》,机缘巧合下我成了她的编辑,在坚持编辑几年后,2019年我遇见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倪同正老师,他们的网站缺管理员,经倪老师介绍,会长同意,我就到研究会接手网站和公众号发布的工作了。

 

2.了解到您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成员,在此期间研究会有没有进行相关活动来开展三线建设历史的追溯或纪念?

答:研究会20143月成立。成立后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出版了大三线丛书《三线风云》四集,协助中央台推出了十集纪录片《大三线》,协助攀枝花市办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让三线这个名词在群众中普及。

2022年,疫情严重,分会还是进行了多活动:

(一)与中国劳动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重庆江津区委联合举办的三线建设英雄模范事迹研讨会,并组织撰写和评审了论文。

(二)考察、指导了洛阳退役军人协会成立洛阳三线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决定我会设立国防教育部进行指导。研究会领导赴洛阳出席了该基地挂牌仪式。

(三)筹备了拟在射洪主办的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指导遂宁市3536军工文化园成立遂宁市三线建设国防教育基地

(四)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建立的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七易其稿,形成碑文定稿。国史学会会长为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落成写了贺信。分会领导不畏疫情高峰,出席中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和分会共同举办的落成纪念碑仪式。

(五)根据国史学会要求,分会举行网上会议落实习近平致国史学会贺信精神,开创三线建设研究新局面座谈会。四十多人提交书面发言。

(六)由分会与攀枝花市合作开展的课题项目《三线建设: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奇迹》,被确定为“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

2023年计划:

(一)组织分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贺信。

(二)在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基地遗址举办新中国工业遗产与红色文化传承研讨会。

(三)在遂宁举行的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座谈会,进行遂宁市三线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

(四)在江津举行的三线建设英雄模范事迹研讨会

(五)在四川宜宾与四川宜宾学院举办第四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

(六)与攀枝花市合作开展的课题项目《三线建设: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3.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将三线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探寻着他们当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令您感触最为深刻的故事是怎样的?

答:印象最深的是我当编辑时时深夜推文,同时也会收到留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问得最多的是: 你们还好吗?你们的厂还在吗?这些深夜的问候让我泪流满面,让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没有白费。

4.在三线建设时期,生产、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您的父辈依旧举家迁移到湘西大山之中,生活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这个过程对您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家是一家四口搬进大山,搬出来的时候只剩下三个人了,我弟弟永远留在大山里了。三线流传一句话: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家就把子孙献给了三线。三线子弟受到的另外影响就是文化和就业。受环境限至,他们无法接受很好的教育,考不上山外的学校,就业门路很窄,只能选择进厂,与工厂共存亡。厂兴我兴,厂亡我亡,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法则。这个法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改制时期,遇上了生死存亡的下岗考验,这个过程太痛苦,我们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之下,为了生存,只能去打工。

5.您在文章《春天里回家》中有写到:可是我的老家在哪里呢?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个可笑的问题,可对于三线子弟,却是一个茫然的问题。自从父辈选择了三线,我们便成了命中注定的候鸟,时刻面临迁徙。您出生在长沙,长在沅陵,工作在岳阳,对于这段与大部分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您是如何看待?如果可以选择,您更想拥有一个与大众一致的生活经历还是依然愿意拥有这段因三线建设而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呢?

答:我当然愿意拥有一个固定的生活经历,但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三线二代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辈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我只能换一种方式,选择理解。我小时候在父亲的日记本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那是他们那代人的理想。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份崇高的理想,才选择了牺牲。在那个国际形势动荡的年代,以一小部分人的牺牲换来了共和国大部份人的安宁,这就是价值。

6.我们都知道,三线精神的含义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但是对于我们这一辈没有经历过三线建设时期的新生代来说,三线精神的含义其实有一点抽象,因此想问下您作为三线建设这段历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对三线精神是否有什么更加具体的理解?

答:三线精神在如今这种时代背景下显得犹为珍贵。她为我们如今战胜疫情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三线精神的时代背景产生于内忧外困,我们的父辈面对的是国外全面封锁,国内民生艰难的困难,要在困难中求生存求发展,个人要降低生活要求,集体要团结协作,我们只有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才能团结携手战胜困难,并在困难中推陈出新。

7.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对于没有经历过三线建设时期的年轻一代对三线建设的了解得不够深刻,您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什么寄语呢?

答:新一代的年轻人很不容易,大疫三年,你们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会让你们碰到很多困难。当你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希望你们想起三线,想起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碰到困难时的勇气和斗志,他们战胜困难的方法,希望他们的奋斗能给你们一些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