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大德 铭记在心——深情回忆国营青江机械厂脱险搬迁的恩人:王春才

袁贞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中央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调整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部分三线企业开始向城市调迁,实现了第二次成功创业。


那时,凡是一提到原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二局副局长、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国营青江机械厂的人可是无人不知,真是家喻户晓。大家都尊称他是工厂脱险搬迁的恩人!为此,王春才与青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 年 1 月 25日,国务院三线办第一次成员会议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召开。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到会做了重要指示。图为张爱萍(前排右三)、鲁大东(国务院三线办主任,前排右二)、钱敏(国务院三线办副主任,前排左二)、于锡涛(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办秘书长,前排右一)、崔启娴(国防科工委基建处处长,前排左三)、王春才(前排左一)、汤燕(远望楼宾馆负责人,前排左四)、邹家华(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后排左一)等在宾馆门厅合影。(余立仁摄)


“六五”末期,青江厂同兵器工业重庆南线兄弟企业同步进行搬迁立项申报工作,当时的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的个别同志并未到青江厂实地考察,就断然决定工厂不宜搬迁。原因是所处地理位置距重庆太近(70公里)。


得知消息后,当时,我作为工厂的一厂之长,心急如焚,心情万分伤痛。我暗中立下誓言“不把工厂搬出去,誓不罢休”!


随后,我带领工厂搬迁领导小组的同志多次向重庆市三办、国三办、国家计委反映和汇报情况,终于感动了时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二局的王春才副局长。


1987 年 5 月 21 日,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鲁大东(左二)一行冒雨考察四川调迁项目新都电子工业七七九厂建设工地。王春才(右 2)打着雨伞陪同考察。


1991年6月27日,工厂所在地的“火烧沟”格外炎热,王春才副局长千里迢迢亲自带领国三办的黄少云处长来到青江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连办公楼都未进就直接深入到职工家属区查实情,访问职工家属。


当他们走到“干打垒”棚房的家属区视察时,正碰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挑着水桶往附近的农村走,(此人是技术科高级工程师李凤仁)。王副局长问:“老同志,你挑着水桶干什么去啊?”李高工答道:“我们的自来水遭污染了,吃不得,大家都到附近的农村的水井里挑水吃”。然后王副局长一行又到厂区里调研地质险情。


王副局长一行访问、调研完后,到招待所会议室听取工厂汇报。


当我谈到工厂长期存在的灾情、险情、饮水污染严重,为什么必须搬迁时,心头一阵阵心酸,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禁不住伤心痛哭……


过了几分钟,我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和痛苦说:“如果工厂不能搬迁,我无颜面对全厂4000多职工家属!我代表全厂职工家属向国三办的领导鞠躬!恳求领导批准我们厂脱险搬迁!”


听完汇报后,王副局长带着同情的语气沉重地说:“五0六七厂的职工家属同志们辛苦了。工厂确实存在着灾情、险情和饮水污染等问题,我与黄少云处长认为你们厂该调迁,我们回云一定如实向领导反映你们的情况。”


国三办鲁大东主任亲自听取汇报


1991年1月上旬的一天,国务院三线建设办公室主任鲁大东同志到重庆地区视察,住在潘家坪宾馆。


重庆市三线建设办公室陈宏奎主任打电话通知我去汇报。接到通知后,当时,我和工厂搬迁领导小组同志正在从成都回工厂的路上,于是我们立即调头赶往重庆。抵达潘家坪后,陈主任告诉我,半小时后,鲁主任就要起身到机场,你只有10分钟的汇报时间。我心想,好不容易才有亲自向鲁主任汇报的机会,这10分钟怎么够讲呢!容不得我多回思索,也不能全照着材料念。


1998 年 12 月 30 日,王春才赴鲁大东(原国务院三线调整办主任、四川省省长)家中拜访看望。


鲁大东主任曾经担任川东三线建设指挥长,我走到鲁主任面前,恭敬地鞠了一个躬,先简要的作了自我介绍,然后亲切地请问鲁主任还记不记得当年在建设任书记时工厂组织科的遂王奎同志?鲁主任说:“记得,记得,他现在哪里?我回答道,他曾任我们五0六七厂党委书记,后来回到建设厂,两年前患癌症不幸去世了。”鲁主任听了很惊讶:“啊,他去世了”。我继续说:“他是因为在我们厂里时,长期饮用重金属污染的自来水患病的。一年前他爱人陶其芳校长也患了直肠癌……”。然后,我简要地把工厂存在的灾情、险情,如实地向鲁主任作了汇报。


2007 年 4 月 23 日,原国家计委三线调整规划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左)陪同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国务院三线办副主任钱敏(中)在成都看望著名作家马识途(右)。


鲁主任听了我的汇报后,心情十分沉重,过了一会儿,他说:“我会把五0六七厂的脱险搬迁问题带到北京会议上的”。听到鲁主任这样说,我感觉心里像卸下了千斤巨石,心想,工厂脱险搬迁问题这下有希望了。

当时,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二局局长刘涤华和副局长王春才也是参加会议的,我对他们讲了上述情况。


2013年11月29日,国家计委原常务副主任、国家计委三线调整领导小组组长甘子玉(右),在听取《彭德怀三线岁月》一书作者王春才汇报书中有关钱敏同志保护营救彭德怀的故事。


一个星期后,即1991年1月24日至26日,国家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第八次成员会议在北京国防科工委远望楼宾馆召开。时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甘子玉担任国家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有24个成员,皆是省部级干部。为了能及时得到消息,我和工厂搬迁领导小组的党委书记何朝刚,副厂长雷成万在开会的前两天,1月22日就秘密地住进了远望楼宾馆。


1996 年 3 月 28 日,王春才到北京医院拜访陈荒煤老作家,荒煤指导王春才再写编《我写彭德怀》的书;亲笔题写书名,赠送王春才。李尔华 摄


后来得知,1月24日上午,国家三线领导小组成员大会11时30分散会,王春才副局长专门提请鲁大东主任召开了会议(国三办副主任向嘉贵、规划二局局长刘涤华、副局长王春才、兵器总公司总经理来金烈,重庆市市委副书记周春山、重庆市三线办主任陈宏达等人参加),会议一致同意王春才副局长提议把五0六七厂和五0五七厂列为部市调迁项目。鲁主任高兴地在方案文稿上签了字,同时,来金烈、周春山两位领导也当即签了字,并吩咐王春才副局长,“你把会议商量的意见告诉一下袁厂长”。


下午1点多钟,重庆市三线办主任陈宏奎来到我们住的房间,告诉我们喜讯,我们三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陈主任把鲁主任等三位领导签字的文稿交给我,我立即拿上文稿,找了一辆出租车赶到兵器工业总公司办公厅。当时,办公厅作为“急件”打印盖了章。1月25日,我们与王春才副局长在远望楼宾馆告别,赶回重庆,当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文件上盖章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将文件送到成都国三办。并且住下,专门等待批文。1991年2月2日,终于拿到了国三办下发的国三函[1991]4号文“关于同意青江厂脱险搬迁的复函”。


当我拿到批文时,激动得流下热泪,恭敬地对王春才副局长说:“这下我们工厂得救了,整整跑了8年,现在终于拿到了准迁证!我代表青江厂4000多名职工家属衷心地感谢您!”


2013 年 11 月 28 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马子庚手持王春才著作《彭德怀三线岁月》在北京办公室与王春才(左)合影。


1991年6月27日上午,王春才副局长与黄少云处长来我厂考察,我与厂党委书记何朝刚、副厂长雷成万陪同参观了锻件厂。下午3点多钟又到5057厂考察,田学良厂长、郝四庆副厂长作了汇报,陪同参观铸造车间,同时看到了工厂职工的生存状态和挑水吃的生活困境。王春才副局长表示,写信给兵器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薛义流,建议尽快立项,将两个厂调迁到重庆巴南区与107总厂合并,当时107基建有空地。


1991年6月11日,国家计委国防司张家麒副司长(前),在兵总计划司副司长谭凯(右 3)和王春才(左 1)陪同下,考察重庆巴南区 107 总厂调迁工地。


1991年6月27日,王春才副局长陪同国家计委国防局副司长张家麟、兵器总公司计划司副司长谭凯、国家建设银行高晓民处长,考察重庆巴县大江厂后,回到成都跟鲁大东主任汇报,按鲁主任的指示精神“兵总下属调迁厂,尽量向大江厂靠拢”。兵器总公司根据鲁主任的指示精神,决定撤销青江厂迁入长安厂合并方案,将青江厂也迁入大江厂。(原本在此之前兵器总公司已定,把青江厂迁并入长安厂,并且兵器总公司六设计院都已进入长安厂现场进行规划设计工作一个多月了)。


2010 年 6 月 15 日王春才组织在攀枝花市摄制中央文献纪录片《三线往事》在攀钢山坡上留影。钟亮编导摄


鲁大东主任一直关心着青江厂调迁准备工作。1992年12月6日,王春才副局长通知我去国三办汇报工作,12月8日下午,鲁大东主任在家中接待了我,我向鲁主任详细地汇报了工厂的调迁准备工作情况。然后我敬请鲁老为工厂题词,他高兴地同意了,在办公桌上挥笔写下了“努力发展生产,加快脱险调迁步伐,为国家多作贡献。”回到工厂后,工厂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领会鲁主任的题词精神,共同认识到,工厂脱险搬迁,不只是为了脱离险情,像“鸭棚子”原封不动地搬家。而是要按鲁主任提出的迁建“三新”(新的厂容厂貌、新的生产技术水平、新的企业管理)工厂,才能为国家多作贡献。


2021 年 6 月 21 日,原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王春才(左 3)与清江厂袁贞友厂长(左 5)、邬英才原清江厂计划处长(左 1)、侯礼荣原清江厂总会计师(左 2)、李英万原清江厂总经济师(左 4)、蒋有为原清江厂总工程师(左 6)座谈交流合影。


王春才祝贺袁振友老厂长牵头组织印制重庆三线建设史料丛书,庆祝国营五 0 六七厂建厂 55 周年文集。王春才为该文集作序:“三线人生精彩,永久传承。”三线老友在王春才家客厅合影。爱茹 摄


我们青江厂一直把鲁主任的题词作为领导班子工作、全厂职工行动的座右铭,同时也不断激励着我们的工作、生产热情。


青江厂三线人没有辜负鲁主任和王副局长的殷切希望,大力弘扬三线精神,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团结协作,实干创新,无私奉献,在“八五”期间工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年产值增幅近30%,年均利润和缴税达600多万元,是工厂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期。1993年工厂人均利润名列兵器总公司第10名;工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名列兵器总公司第14名;1994年,工厂被评为四川省特种机械制造业十佳经济效益企业。1994年12月15日,工厂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7年,工厂荣获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先进企业。


袁贞友老厂长在写回忆文章


工厂从1987年开始搬迁,用搬迁来促进生产发展,使工厂连续10年盈利,为工厂脱险搬迁建设和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大江厂园区内青江厂三线人坚定不移地按照鲁主任提出的要求,硬是将工厂建设成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三新”企业,为后来的大江锻造分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3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成立了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王春才副局长被选办公室主任。至此,王主任多次表扬我为工厂的搬迁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我感到很的欣慰,一生中能为工厂的发展和职工的生活做一件好事,值得永远铭记。


(作者:原国营青江机械厂厂长)

注:图片和说明均由王春才提供和撰写

2022年5月25日

来源:三线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