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才:唐宁印象

       唐宁,是上海《新民晚报》高级记者、特稿部资深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新闻学会女记者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以来,唐宁陆续发表了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五一新闻奖、全国晚报新闻奖、上海市好新闻奖及论文奖,被评为中国百佳新闻记者、上海范长江新闻奖。著有《生逢其时——新民晚报复刊16年纪实》、《喜欢上海的理由(唐宁通讯随笔选)》、《谢晋画传(文字撰稿)》等专著。

      唐宁心系万家忧乐,真诚为百姓而歌,向读者奉献了一大批精彩的报道,从而为广大读者所熟知、所喜欢。她长期深入基层,关注民生,通过报道、内参等,为百姓疾苦呼吁,做实事办好事,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被誉为“平民记者”。

      近十多年来,唐宁把她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当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西南山区,为巩固国防,构筑国家战略大后方作出伟大历史贡献的三线建设者,并为此写了多篇《新民随笔》及内参。2006年春,唐宁与原上海光学仪器厂包建的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厂的退休返沪定居的陆际衡等16名“老新天”一起去贵阳老厂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写成近2万字的《娘家行 未了情》的深度报道,在当年五一期间,《新民晚报》连续五天予以连载,一时轰动,洛阳纸贵,报社不得不天天加印,为全社会了解当年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和建设者们的晚年境况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报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唐宁挤出晚报的珍贵版面,报道了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由上海柴油机厂支援包建的三线企业)退管站出版《锦江岁月》回忆录、《锦江情韵》画册以及支援抗震救灾的事迹,给身处灾区的锦江人送去极大的鼓励和关怀。

      2010年10月,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退管站编印的《锦江岁月》第三集出版,我为该书作了序,并出席了他们举办的发行式。我正是从这本书的转载中读到了唐宁的长篇报道《娘家行 未了情》,唐宁笔下流淌着对三线建设者的人文关怀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良知,让我非常感动,我也因此对唐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年,我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筹备期间,约请原锦江油泵油嘴厂厂办副主任倪同正为中国三线建设文选《三线风云》组稿,并嘱他一定要收入唐宁的《娘家行 未了情》一文。后来,我还多次委托在沪居住的倪同正带去我对唐宁老师的问候。2015年4月1日,我应邀到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做关于彭德怀在三线的节目,非常热心的上海锦江同事联谊会会长卞美兰、黄志雄等同志为我举行了接风便宴,他们还特地邀请了唐宁老师、新天厂的陆际衡老师和我的老朋友上海大学历史系的徐有威教授前来,我这才与唐宁老师见了面。席间,锦江厂的老三线建设者们纷纷谈起自己的三线往事,唐宁老师竟不失时机地拿出录音设备做起了现场采访,使我对唐宁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她对三线建设者的倾情关注有了进一步的感受。饭后,我们与唐宁老师高兴地合影留念。

 2016年3月,在北京举行“二会”期间,突然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唐宁老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改造利用三线企业遗址,扶助地区脱贫”的提案,该提案是全国“二会”有史以来首次把“三线建设”的议题推入高层视野,非常及时地为当下各三线地区正在进行的关于对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热潮添了一把火,加了一把劲!果然,唐宁的提案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李克强总理专门听取了国务院参事室的专题汇报,并指示参事室成立专门小组赴三线地区摸底考察,就如何盘活三线资产,把三线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地区扶贫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后,国务院参事室偕同国防科工局特邀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资深专家陈东林陪同,先后考察了西南地区的多家三线企业。专家们深入现场,调查研究,结合实际,交流心得,可以这么说,全国政协委员唐宁老师的提案,正在从务虚进入务实,从案头走向田野,相信在不久之后,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利用一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我今年已85岁了,自退休以后,一直在为推动三线建设的文化建设尽一份力量。看到唐宁老师的提案带来非常实际的效果,我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决定把唐宁老师这份具有破冰意义的提案,收入我的专著《三线建设的追梦人》,以表达我对她的敬佩之意;同时,也是立此存照,表达我对三线建设珍贵遗产的文化继承与精神弘扬充满信心和期待。


  今年国庆节前夕,我接到唐宁委托倪同正从上海寄来她的新著《归去来兮》一书,是她花了三年多时间、走访了300多人写就的原贵阳新天光学仪器厂的口述史。我因事情太多,就先看了该书的前言和后记,这才了解到唐宁老师是忍着亲人离世的悲痛和自身染病的疼痛,来完成这部专著的。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啊!她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像春蚕吐丝、杜鹃啼血一般,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一位位三线建设者的回忆,真实反映了他们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到三线地区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以及他们在三线调整中不同的个人遭际,为后人学习和解读三线建设的历史留下了一部非常精细可靠的样本。唐宁说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祈望他们得到温良的对待。”这何尝不也是我的心愿啊!在这里,我要对唐宁说:唐宁,您真是我们三线人的知音!



附:唐宁 关于改造利用三线企业遗址扶助地区脱贫的提案





作者简介

王春才,江苏建湖人,生于1935年,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高级工程师,著名作家。先后在成都784厂、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工办、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工作,为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首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四川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主编、《三线风云》丛书编委会主任。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散文集《巴山蜀水三线情》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