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禄
对于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上了年纪的人应该不陌生。建在我家乡附近、冠名“新城铁工厂”的单位,就是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新城”二字当地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三线建设”的含义,应该说大多数人并不太了解。因“线”“县”同音,又因为“新城”坐落莱芜县边陲,离沂源县、新泰县很近,一些人竟认为“三线建设”就是“莱、沂、新三个县建的厂子”!
我呢?当时也不是很清楚。真正了解,还是在拜读了莱钢党校老同学穆宝忠的《红光纪事》和《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两部大作之后。
穆宝忠同学是典型的军工二代。父亲穆玉璋负责军工物资调拨供应,是山东小三线初创阶段和建设时期的功臣。穆宝忠秉承父亲意愿,参加工作就到了小三线军工企业山东红光化工厂。从学徒工开始、扎根深山,曾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一步步成长为工厂领导、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处长。几十年的军工奋斗,三线军工的崇高理想、优秀品质、可歌可泣的事迹感染着他,他立志在有生之年把山东小三线军工的历史下撰写下来,宣传出去,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军工精神世代相传。
2011年退休后他开始履行自己的夙愿,踏上回溯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征程。十年来,费尽周折,查阅了山东省及所辖各市保管的有关小三线军工建设的历史资料,采访了400余名老军工,写了百余万字的初稿,经十年填补修改,精心打磨,于2019年4月先期出版了记述本厂曲折筹建、因形势变化被迫“军转民”二次创业的《红光纪事》,继而眼光洒向整个山东军工乃至全国三线建设,在自己搜集研究基础上,取经军工理论专家学者,呕心沥血,为整个山东小三线军工企业立传,于2024年4月出版了《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本书上篇,从山东小三线建设机构的设置,到十六个军工企业、单位的建成投产,一直到“军转民”的过程,拉开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山东小三线军工发展及军转民的历史画卷!同时,本书附载的前九辑目录、中外学者十篇论文和486篇论文目录,囊括中国整个大小三线军工建设,内容广博丰富,可谓之“三线建设小百科”。本书为省市区十几家档案馆收藏。
打开这部近四十六万字的山东小三线军工大作,我真算开了眼界,之前的“三线建设”四个字,犹如一部长篇电视剧的名字,紧随而来的是世间跨度半个多世纪、牵动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会战!三十一篇老军工访谈录,生动记录了山南海北的各路人马“聚义”鲁中沂蒙、泰莱地区,于深山老林开山建厂、生产军工产品的故事,展示了山东小三线军工建设的英雄谱!
开卷伊始,透露的是中国三线建设的大背景。如果说古时好汉聚义梁山,是被贪官污吏逼得,而百余路人马齐聚鲁中沂蒙、泰莱山区则是面对中国周围敌对势力随时入侵的压力。本书第一章开头开宗明义: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的大规模军工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
接着介绍大多数人不清楚的“三线”地区划分:一线是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是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三线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小三线”,指处于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选定的附和“靠山、隐蔽、分散”军工企业建设要求的地区。
镜头越拉越近,聚焦山东小三线建设始末。
根据“三线”军工选址的六字要求,首先是工厂的选址。以济南军区副司令杨国夫、省经委副主任李春之为首的筹建人,确定位于鲁中的沂蒙、泰莱山区为山东小三线建设地区。此地不光山峦叠嶂,天然隐蔽,还有个令我们鲁中人所自豪的理由:这里是革命老区、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是小三线建设的首选之地。同时确定,鲁西地区的平阴、肥城两县的山区和胶东的牙山地区作为小三线建设的辅助区。之后从全国各地调动千军万马,进军深山老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和适应新形势的“军转民”二次创业。
穆宝忠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十辑)山东小三线建设专辑》分上下两篇:建设和研究。两部分内容裹囊了山东小三线建设实践和全国三线建设研究,展示阐述了山东小三线建设暨全国三线建设的伟大成绩以及对加强国防的重大作用,并由此延伸的全国经济分布重构和人员迁徙的社会学意义。至此我才完全明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周边虎视眈眈的敌人为什么没有把侵略野心付诸侵略行动,除了毛主席的威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出来的威风和两弹一星的震慑,还与中国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战备有很大关系!是现实版的有备无患。
看了这本书,我曾称“老同学是记录山东小三线军工史的司马迁”。当时我是就史学家的一般意义类比的,然我领略了本书的布局结构和叙事体裁后,更加坚信了这一判断。本书对于山东小三线建设史的记录和评论,是在全面记述山东小三线建设历程的基础上,采取以单位纪传和人物纪传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深情生动地讴歌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泰沂山区竖起了军工英模的群像,极具太史公笔法。特别是对军工领导人资历的介绍,内容回溯中国革命史,展示了战争年代老革命家可歌可泣的斗争史。以杨国夫、成少甫、李春之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第二次钻山沟、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再次并肩战斗,续写了人生辉煌!同样,山东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踊跃投入小三线军工建设的“战场”,再次“支前”,挥写老区人民报效国家的新篇章!
老同学的笔下,留下了山东小三线军工建设的红色档案,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功德无量!
鉴于对发掘弘扬山东小三线军工文化的特殊贡献,穆宝忠同志被《齐鲁壹点》《头条》《中国三线建设》《济南市情网》《济南历史网》《顶端》《山东省委老干部之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等媒体广泛宣传,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和山东军工文化的资深学者,穆宝忠同志被聘为“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研究员”“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指导专家”“山东崮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顾问”“济南市市中区‘五老’志愿者”。
两本大作揭开了当年“保密厂子”的神秘面纱,使千万艰苦奋斗的军工人展示在读者面前!作为红色文化传递的火炬手,穆宝忠同志不愧为党校毕业生,是莱钢党校全体师生的骄傲!
2025年1月4日于汶河社区(原莱钢金鼎花园南区)
作者简介:吴熙禄,网名“棋山风景”。1947年12月生。籍贯济南市钢城区里辛镇(原棋山管委)圈里村。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职教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论文《论自学》获1986年度省电大“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违背客观规律质疑》收入1990年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改革与建设的哲学》。1990年获“山东省职工教育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10月退休后,从事家族、地方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2020年被聘为《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顾问。之间曾在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内部读物《汶水流情》《雁过留声》《玉壶冰心》《荣河纪行》《门槛记》《荣河遗爱》等。正式出版历史小说《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天光云影》。其中大部分作品被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方志馆、济南市档案馆、莱芜区档案馆、钢城区档案馆、钢城区图书馆、莱钢档案馆等收藏。
来源:济南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