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816工程英烈的知情者为烈士们“补碑”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8日在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国史学会成立30年来,为推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总书记的贺信不仅为我国的国史研究工作指明了航向,更为重庆816工程景区建设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明方向,提出了希望。

重庆816工程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也是一个“两弹一星”备战工程,它开始为和平而建,后又为和平而停,彰显了我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这个“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2010年开放旅游后闻名海内外,“神奇”“神秘”“神圣”已成为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显著特色。当年在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精神谱系中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和三线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展现,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那就是“团结奋斗的精神”,这是我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无往而不胜的传家宝和精神支柱。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816工程烈士陵园埋葬着76位工程兵五十四师官兵,平均年龄不到21岁。当年为打破美苏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这些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投身于为“两弹一星”秘密“做窝”(毛泽东主席语)的战备施工中,他们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部队在1974年离开白涛时曾将整套资料移交当地民政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保存下来,致使今天816工程景区传承革命文化,想讲当年的英雄故事而缺少资料依据而遗憾。


作者(右)陪同别道遂三个弟弟在816烈士陵园

2021年我第17次重返白涛时,为助力816工程景区为五十四师修建纪念景观,我在白涛连续住了半年多,在这期间正好816工程烈士别道遂的三个弟弟从湖北省沔阳县(现仙桃市)来到烈士陵园为其大哥扫墓,我有幸结识并给与力所能及帮助。扫墓结束后我即向他兄弟仨提要求,请将你们所知道的有关大哥牺牲的情况介绍出来,好让816工程景区宣传为烈士“补碑”。他们回去后不久,别道舫就给我发来了他的回忆文稿(见附1)。


这是董兴录(右)同作者1971年在白涛码头

为抢救816工程烈士的英雄事迹,我又联系到长期在北京居住、对老部队情怀满满的老战友、原125团12连指导员董兴录,要求他设法联系到别道遂烈士牺牲时的现场目击者,最好也能让写出点回忆文稿来给英烈“补碑”。董兴录有爱心又有责任心,很快就联系到了当年别道遂牺牲时现场的三位战友:一是125团三连一排别道遂的排长张斌生,二是亲自掩埋别道遂遗体的三连三排长穆建国,三是事故发生时正好在相邻作业面施工、事故发生后也赶到现场的十二连排长田高宇,他们三人都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出了回忆文稿,使我们今天还能了解到当时的真实情况真是太难得了。通过他们的共同回忆,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些五十四师无名英雄们的可敬可爱,同时也充分说明当年建设816如此浩大的惊世工程,官兵们在战备施工中要冲锋陷阵,有些事故的发生确实是无法避免的。

为让816工程所有英烈们的英雄事迹都得到抢救,在此我呼吁816工程烈士的亲属和了解当年情况的战友们,希望都来回忆并整理816工程烈士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共同来为这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们“补碑”。回忆文稿可发到 2516205116@qq.com邮箱,以便统一给816文化研究会和有关部门提供,为建设816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现将别道遂烈士之弟和三位战友的回忆文稿转发如下:


附1:《永远的丰碑、历史的记忆——别道遂烈士之弟别道舫的回忆》

我的大哥别道遂生于1951年9月,比我大6岁,从我记事起,大哥就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人。我们生在农村,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条件很差,大哥从初中开始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虽然学习和劳动十分辛苦,但他看上去总是有无穷的精力,他一直鼓励我好好读书,也一直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走出去建功立业。

1968年底,8040部队到沔阳县征招工程兵,大哥怀着强烈的献身国防决心报了名,当时他距离90斤差一点点,但由于身体素质好、头脑灵活,得以应征入伍,成了1969年的新兵。我和母亲、二哥乘坐村子里的拖拉机送他到毛嘴武装部,当时真为大哥即将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没想到这一走竟然成为永别。

大哥入伍后每个月都会寄来一封家信,每次都是我读给不识字的母亲听,然后用我当时还非常稚嫩的笔迹写回信,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通信地址是四川省涪陵专区55信箱。大哥的信里面总是要求我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要关心老妈的身体,不要担心他,他在军营的生活很好,过得很充实、很幸福。

大哥在信里从来不说他的具体工作,只说他每天都充满了干劲,拼命地学习和追求进步。他入伍的时候是连部文书,由于工作积极,几个月后就加入了共青团,并且很快提为副班长,又开始申请入党。他在信里还告诉我他在学吹口琴、学中医,学会了针灸,还经常给军营附近的老百姓看病扎针。

1971年底,已经长达40天没有收到大哥的来信了,母亲开始焦躁不安,周围也传来一些流言,过了大约10天,沔阳县人民武装部来到家里告知了大哥牺牲的消息,母亲哭得晕厥了过去,我也感到晴天霹雳,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来人讲述了大哥的牺牲过程,让我们都泪流满面。

大哥的遗物保存在我们家老房子的阁楼上,我那时经常会爬上去翻看,里面有他的口琴和全套的针灸针,还有他的书籍和工作笔记。大哥当副班长期间把他给战士发的每一笔物品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种负责细致的工作作风也一直激励着我。我没有辜负他的遗愿,努力读书,终于考上大学, 也入了党,为国工作了大半辈子。

大哥牺牲50年后我和二哥、四弟一起又重回当年大哥牺牲的地方,虽然过去也到一碗水烈士陵园扫过几次墓,但这次的感觉大不一样,有幸见到了为抢救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史,宣传816无名英雄,现仍在奉献爱心四处奔走的七旬老兵陈怀文,他和816工程景区总经理郑志宏热情接待了我们,还讲了不少感人故事,使我们很受教育和鼓舞。

今天看到大哥当年隐姓埋名、光荣牺牲的地方如今已成为神奇、神秘、神圣的热门旅游景点,看到大哥当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所建成的816工程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哥和他战友们的青春奉献换来了今天国防的安全、社会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大哥的牺牲是光荣的,值得的,因为这也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初心和毕生信念。


附2:别道遂烈士的排长张斌生(125团三连一排长)回忆

这是一段不愿回首的沉重话题,这是一次奇怪的事故。1971年的11月,125团3连1排在816工地进行坑道掘进作业,东西两个导洞同时进行,下午七点半左右,东边的洞子已完工,担任放炮组组长的别道遂带领两名放炮员伊忠发(湖北兵)和吕智明(山西兵)已完成了作业面的炸药装填和电雷管的导线连接,按例行程序,别道遂正对着作业面,检查是否连接完好,有无漏点,两个放炮员分别从事导线和放炮线的连接,以及最后撤离照明线。

从涪陵执行任务归队的原团警通连齐顺德临时在我排待职,他当时在别道遂的身旁协助检查。放炮线和照明线是互不相干的。放炮线的开关闸刀在洞外,按说这是有绝对保障的安全措施,但奇巧的是,这时我尚在右边洞里组织人员清碴,突然听到了爆炸的声音。那时,整个816工地有多少个作业面谁也不清楚,似乎上下左右都在动手,要掏空这整座大山。坑道里的爆炸声是很难判断出方向和远近的,但感到此炮响的时间有点早,我不以为是我们这里出了事,但狐疑让我放心不下,我得过去看看那个洞子的情况。那天连长石宝库跟我这个班,他先我一步去了那边,我刚走到两个洞的拐弯处,就见连长搀扶着满脸是血的老齐,告诉我说:赶快到指挥部去叫救护车,里面还有几个。我飞快跑到洞外的营部值班室,报告事故发生了,大家立即忙了起来。一会儿洞内的几个伤者都被挪到了值班室,两个放炮员是轻微伤,无大碍;老齐右眼受伤,玻璃汁流出;别道遂头部受伤很重。很快工地上的工程车出动,把他们都拉到了师医院进行抢救和观察,别道遂同志一句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老齐后来转到重庆四医大,眼睛保住了,但视力下降了。那两个放炮员住了两天,无事也归队了。再返回来说事故现场:作业面一共13个炮,只是中间的掏心炮响了,也没有炸出石头,只是把炮眼炸粗了些。别道遂是正对着作业面,又是站立的,所以头部直接受到了冲击。老齐稍偏些,受伤稍次。两个放炮员是贴着两边拉线,所以轻微。据他们事后回忆,他们只感觉有一股风,灯忽然黑了,也没听到响声。什么原因出现了这样的事故?为什么只响了一炮?如果13炮齐响,将是何等的残烈!事后据大家分柝,没有电源炮是不会响的,但响了一炮,说明与电还是有关系,那么引爆这个电雷管的电从何而来呢?分析下来,可能是撤回照明灯线的胶皮线由于长期在坑道里受潮湿的环境影响,绝缘等级下降,带有感应电的胶线碰上了连接作业面的铁丝连线,这些微量电流引爆了一个雷管,致使事故发生。

忘羊补牢,为时不晚,第二天,坑道里用以作业面照明的灯线全部都换成了新的。我不由得又想起另一件事,真是后怕。一次上夜班,拂晓时,全部炮眼都填上了炸药雷管,电线也连接完毕,当掀上电闸后竟无一点反应,捡查线路是好的,用试电笔测试也是好的,将电闸掀上又拉下,反复几次仍不行。这时接班的二排已经进洞,我急得满头大汗,炮不响就意味着这个班没完成任务,下一班将无事可干。着急的我拉上安全员,送上电到了作业面捡查,试电笔放上去,红红的……恰好此时连长也进了洞,听说我和安全员是带电在作业面捡查,急出了一身冷汗,跺脚骂道:一排长,快滚下来……下班的路上,我两条腿像灌了铅,真是后怕呀!


附3:别道遂烈士牺牲后负责掩埋的排长穆建国(125团三连三排长)回忆

别道隧战友是一九六九年湖北人,工兵三连一排一班副班长。1971年11月,在816工地施工中因引爆电雷管的引线误触已破损的照明线而意外引爆,致当时在作业面施工的战友(一名干部,三名战士)一死三伤。(其具体过程可见当时值班排长张斌生回忆录)。

别道隧牺牲后由于当事排的战士情绪不安,上级指定由我带领三排战士连夜挖墓。我们晚八点多乘车出发,到125团临时划定的距营区十二公里半的地方挖墓。因为当时那里还无前者,我们按团里一参谋指定的位置,顺山势随便找了块土层厚也较平整的地方,借随车带着的干竹子照明开挖,直到第二天天微明才挖成,这时送灵的道奇牌卡车运来了别道遂战友的遗体。由于十多公里的颠簸,血水从那不正规的棺材缝里流了出来。遗体从车上移到墓坑,没有别的工具,我指挥战士们把棺木移到战友们肩上,缓步走向墓坑,弄得抬棺战友人人身上都有血水,惨不忍睹。埋葬后,只留了一个土堆作为坟头,也无标记,我

附4:别道遂烈士牺牲后现场目击者田高宇(125团十二连排长)的回忆



时逢初冬,我总会回忆起这时节涛涛乌江水中形似飞鸟翅一般的舟船以及那凄凉的船工号子!很想听听那声调,再尝尝那涪陵至白涛木机船上的腊肉炒榨菜的味道!

前几天看到了別道遂三位胞兄弟五十年后到白涛烈士陵园看望別道遂的照片令人感叹不已!(编者:指前面兄弟三人在816烈士陵园扫墓的照片)。别道遂是标准的战斗减员,是名副其实的为国捐躯。我不知道他的家人现在怎样,那个来部队几次到乱坟岗哭别儿子的母亲是否还在?儿子牺牲了,她当时得到的抚恤金只有一百多元,还有一个烈士证。

从照片上的衣着看,他的家人并不光鲜,但他们能从湖北沔阳到四川涪陵的大山里来看望兄长,他们的花费肯定是没人报销的,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不远千里来看望一个已长眠半个世纪的兄长?只能是一个解释——兄长是为国家的强盛而死的,他的事业是光辉的,他的死是光荣而伟大的!这就是中国最底层百姓的家国情怀,念此,怎能不让人泪飞如雨。

金子山乌江畔多么熟悉的地方,又是多么好听的名字,可这里却是我们的伤心之地,同时也是我们的骄傲之地。伤心的是我们在这里钻山洞搞国防工程,有多少好兄弟牺牲在了这里,九连的尹保之又是一例,当晚我们排和尹保之的排同在一个坑道里,只是两个作业面,当尹保之在履行安全责任时(排险石)一块巨大的石块落下,可怜的保之压在石块之下,随后我们排和他们排的战友奋力抬石,只听一丶二……,三还没有喊出,石块还未抬起就又被落石重重压下去了…每每想到此场面,我的心都在滴血,怎能不令人伤心!这样的好战友白涛的十二公里半已成了他们永远的归宿,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说是骄傲,我们所建设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是经周总理亲批的816地下核工程,它令帝修反胆寒,令全全世界瞩目,我们能参加这样的工程,在这里流血流汗,在这里奉献我们的青春,金子山下乌江畔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今天令我们回味和向往,难道不值得骄傲吗?我们为国防建设做奉献,其实也是我们的义务,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做奉献,走到今天都充满了艰辛,都经历了崎岖坎坷,而今已年过古稀,我们感到欣慰,我们由衷地为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而骄傲!

附5:董兴录收集到以上三个战友的回忆文稿后所发出的感慨

读了三位战友的回忆,感慨万千,五十多年前白涛施工的场景浮现眼前挥之不去: 坑道烟尘滚滚,刺耳的风钻声和装碴机的咣当声交织在一起,四十几位战士戴着柳条帽穿着防水衣和高筒靴,防尘面具遮去了大半个脸,各自忙着打眼、出碴、铺轨。意外事故在所难免,别道遂、尹保子以及我的两位好友毛劝来、冯延文都是被意外事故夺去了生命,长眠白涛。

今天,我们祖国强大了,最不应该忘记这些为了祖国强大而牺牲的烈士。这些工程兵基层官兵长年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施工,流血流汗,无私奉献,有的献出了生命,有的落下矽肺等职业病,他们都是无名英雄,人民功臣。

张炳生、穆建国、田高宇三位战友都在816任工兵排长,是施工一线的作业队长,工作积苦、险、累于一身,每人都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同样是祖国的功臣,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