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德 王贤学:凯山之歌――航天061基地从创建到转型的壮丽史诗


一、走向新高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邮政线路上频繁地出现了一个“地名”——凯山。有人认为它是市,有人认为它是县,可是在地图上怎么也找不到它所处的位置;于是则认为它可能小得上不了地图。其实它是分布在方圆近千平方公里的黔北深山里,寄托着从领袖到国民极大希望和期冀,拥有千军万马的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航天军工队伍,扎营在这万山丛中 。“凯山xxx信箱”——是为保密而用的通讯代号。为了打破霸权者的战争威胁,为了祖国母亲的尊严,为了富国强兵的长久之策, “抢在战争前面,调整搬家,建成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很快形成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党的优秀儿女,怀着激情与抱负,义无反顾地从全国各大城市奔赴三线。正如当年筹建航天队伍时周恩来总理指示的那样:技术专家和党政干部,都可以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军队中抽调。于是在这块被称为“地无三尺平”的深山丛林中,我国最大的、配套最完整的、生产技术最先进的、融科研生产为一体的航天产品基地开始了孕育。那种“抢在战争前面”的紧迫感,那种只争朝夕的精坤、雷厉风行的速度,在凯山基地创建大事记中历历在目: 1964年8月21日,国务院院召开迁建工作会议。1964年9月9日上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航天部前身)刘秉彦、谷广善两位副院长召开会仪,传达了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同时提出以二分院为基础,组建某型号院的设想。9月9日下午,国防工办杨尚德副秘书长召集会仪,布置国防工业三线建设踏勘工作。贵州遵义踏勘组由七机部二院耿锐副院长任组长,参加这个工作的有二机部、三机部、四级部、五机部、六院、十院、上海机电二局等。9月10日,耿锐同志召集会议,布置踏勘组的准备工作,确定各单位参加人员,出发时间……紧张的节奏完全是军事化。于当月中旬,负责路勘的同志就到了贵州。下车的当天就找到省地党政军领导联系工作,使踏勘工作得到了贵州省委、省军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他们首先根据踏勘的要求圈定了路线,并指派人员参加,先后踏勘了遵义、毕节、铜仁三个地区的近30个县的深山大谷,走过千山万水,各路总计行程约20万公里。    在1965年3月8日至4月18日40天的时间里,贵州航天基地筹建指挥部,在实地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布局定点研究,又分24个组,在一百多个点的基础上选定了42个点,最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定点小组依据勘探情况提出了布局方案。1965年多8月9、10两日,中央专门工作委员会在周恩来主任的主持下召开第13次会议,会议讨论决定:“同意七机部关于三线建设的安排……在黔北地区建设xxxx研制生产基地。”方案被批准了,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工程,全国各地的精兵良将告别亲人,背起行装,离开繁华的都市,驻扎进干年沉睡的深山荒谷,开始了他们航天报国的创业之梦......


二、开辟新天地


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凯山航天基地首任党委书记的张凡同志带着意气风发的建设大军,在黔北的崇山峻岭中摆开了战场,他兴奋不已地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一捧丹心四卷书,风华激励践宏谋;胸怀亿众英豪气,手饰江山锦绣图。誓扫群妖澄玉宇,更巡星月展征途;惊雷动兮夺分秒,劲矢齐飞起九乌。
    筹建开始了,中央各有关部委对凯山基地大开“绿灯”。材料设备优先,交通运输由于过去基础太差,就提出了“交通运输开路”。铁道部长吕正操亲临现场当即决定:“把正在修的湘黔铁路先通到遵义”。很快凯山工程所需材料有了铁路运输的保证。物资部长袁宝华到贵州听取了凯山工程的汇报后,立即从西南直接调拨钢材、水泥、木材等作为预拨,以解决工程建设的急需。1965年5月25日,西南局程子华书记专程到061工程看望。1965年8月27日,中央专门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贵州省委:工程所需材料及运输等,需地方协助安排的事宜,请省委协助解决。1965年11月21日下午,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李井泉几位中央领导,以及程子华、吕正操、贾启允、陈璞如、程宏毅等有关地方、部领导,到贵州了解凯山工程建设的情况。听取汇报后总书记邓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讲话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对凯山的进展产生了一个全面推进的作用。他指出: “这个布局还是可以的。物资供应、粮食规划、生活品供应,都要跟上去,要全面规划。”“物资供应问题,由余秋里同志责成物资部门解决;电力问题,由水电部负责,先解决施工用电;领导问题由七机部派一位副部长坐阵黔北。由两部(七机部、建工部)和两地(贵州省、上海市)派人组成领导班子,统一领导基地建设,省里对这个任务要特别对待。给陈丕显打个电话,这里要什么,他就要办。”    贵州省委参加会议的负责同志也当即表示:省里派国防工办主任坐阵遵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接着,参加凯山航天基地建设的人员一批批源源不断地从全国的六大行政区,七个部,十二个省市,三十多个单位赶来。1965年12月19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余秋里到基地看后表示:“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资金不足可以增加,车辆不够可以增拨,要优先保证,给予061工程‘小灶待遇’”。     然而,凯山人没有过多地向国家要这要那,而是尽可能地减轻还不富裕的国家的负坦,他们自己动手、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大干快上。   第一批参加凯山工程筹建的同志开初如同樵夫一般,上工地随身携带的“武器”有砍柴刀、水壶、手电筒、蛇药,还有馒头、咸菜、大蒜头。    他们砍柴割草,清理施工工地,挖土方,打石头,雨里滚泥里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 在“天无三日晴”的艰苦环境中,他们针对这一自然特点提出了“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的响亮口号,以“抢在战争前面”争夺分秒督促自己。没有路,就自己开山筑路;没有粮、就自己翻山越岭把粮背到工地上。     在各个施工点上,你很难看出他们谁是干部,谁是工人,他们谁也没分职位高低,因为大家都是来创业吃苦的战友。他们吃在一起,住在一处,干在一堆,越是重活脏活苦活越争着冲在前头。开初工地上根本就没有住房,恰如当时凯山工程党委副书记叶进明的山野寄情诗所言:蒙蒙细雨湿黔岭,重峦登峰路难行。党发号召建三线,荒野扎营豪气升。


三、再现军民鱼水情


在没有住房的条件下,他们就扯起帐篷。可是“三通一平”工作一开始,人越来越多,帐篷也没有那么多,为解眼下之急就搭起了许多草棚。

草创时期的工地上每天的劳动强度都是很大的,一天下来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精疲力竭的,到了夜里一个个睡得都是十分的香。    有一次,大家睡到半夜里,有人忽然觉得肩胛冷冰冰的。用手摸摸被子,湿得冰人,才知天下雨了,草棚是漏雨的。大家惊醒后各摸各的手电筒,在不同的漏点上放上脸盆、雨伞、饭盒饭碗,那“交响乐”的合奏声虽然一时会引起人们的发笑,可不一会就又都进入酣睡之中。    “贵州落雨当过冬”,多雨的贵州在盛夏也离不开被子,白天与夜间的温差很大。帐篷里、草棚里下面就是草地,四周也是通风的,所以床上在阴天总是湿淋淋的,冬天湿气冷得入骨髓。夏天蚊叮虫咬还不说,时常冷血动物蛇也爬到床上、鞋里体验“新居”,然而它那瘆人的外表和无情的毒牙,却多少次令人惊叫起来。    没有厨房,就搞野炊,劳累过后的胃口特别好,粗食饭菜吃起来也格外香美。   “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是他们的基本原则,大家又都是从内心里情愿。    没有材料就自己开山放炮采石,那方圆近千平方公里无数个施工点上,处处是人欢马叫,来来往往喧嚣的千军万马,正如当年战争年代在抢修工事作战前准备一样。    参加过革命战争的老同志说:“我们又象过上了战争年代的生活”。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同志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八路的作风,真是革命的大熔炉,我们找到了最好的锻炼场所。”三线航天先行者们真是吃尽了苦头,就说吃喝拉撒的“撒”吧,在那杂草、荆棘丛生的荒野里,解大便都是个具体问题。不是说没地方解,旷野中山沟间随处可以回避他人眼目;可是那山野中的大花蚊却好象时时在那里等待着一样,只要你一蹲下,它们马上就会蜂拥而至飞来叮咬,简直象牛虻,被咬的地方又麻又木,很快就鼓起大疙瘩。有经验的同志在方便前先弄张纸或弄把草烧一下驱走蚊虫,然后抓紧时间方便,这可减少蚊叮之苦。还有一种黑色的很小的“墨虫”,当地人叫它“小咬”,小得不注意就几乎看不见,可是毒性却很大,你还没发现,它就把你咬了,如果被咬得多了,毒性甚至可以至人以死。还有一种植物叫“火麻”,只要你身体一碰到它叶杆上的毛,便会红起一片,象火烧一样的痛。 开初没有电灯,施工人员晚上都是点蜡烛或煤油灯。技术人员白天干一天,晚上还要加班绘图纸,面对成群的蚊虫和小咬的进攻,他们只得钻进蚊帐里办公,当然在蚊帐里受到很大局限,可在那种环境条件下有蚊帐已经很知足了。   每个点到总部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无非一到两辆自行车,老百姓看到这稀奇的可以让人骑着跑的东西称“洋马儿”和“快马”。几百几千人的施工队伍“快马”一般也骑不到。所以一般都是有急事了才用“快马”。平常到指挥部联系,上街买东西都是靠步行。由于雨天多,道路泥泞,所以大家也就总结出一条经验,必备三件宝,那就是“雨衣、雨靴、大棉袄”;否则那阴雨和潮湿是难以防御的,所以不少同志都学会了吃辣椒抗湿抗寒。为了改善生活,创业者们还利用休息时间抓黄鳝、捞鱼虾、捡蘑菇、挖野百合,开荒种上从家乡寄来的菜种,使紧张的劳动之余加上田园生产的逸然自得,使清苦的创业生产增添一点营养和花样。    炊事员的工作同样是紧张的,由于人手少,条件差,就必须增加劳动量来顶上。如风华厂的炊事员朱松林,刚在上海动了手术就到贵州了。本来他们是两个人搞一个队的炊事工作,可另一个人又生病住院去了。他一个人不顾刚动过手术的体弱,担负了七十多人的伙食,除了一日三餐外,还要烧开水送开水给在工地上大干的战友,那时又没有自来水,用水都是用水桶去挑,淘米煮饭,洗菜烧菜、工作节奏和工作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凯山航天人与农民的关系也很和睦,农忙时他们帮农民插秧收割,空闲时教他们识字普及科学知识等。纯朴的山里人也非常热情,对来三线建设的航天人如同对待当年的子弟兵一样,逢年过节便送上他们当地最好的食物一一自己酿制的甜酒、糍粑,自己喂养出的猪肉、蜂糖等。创业者们也把家中寄来带来的糖果、日用品等送给农民,真是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原来当地老百姓都不曾贴春联,凯山航天创业者们就买来红纸,书写好帮他们贴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拼搏,凯山基地的不少施工点都修通了简易的公路,汽车可以把材料送到施工工地了。一时间,不论白天晚上,只要车一到,职工们象随时等待着的一样,立刻一齐起来搬运材料,女同志个个也都是好样的,她们根本就不示弱,和男同志一起扛水泥袋。连1966年春节那天,整个筹建处的同志都没有休息,忙着运卸材料。    地方政府组织的民兵团(那时不叫民工)同样有吃苦耐劳精神,同样有战斗力。他们象当年支援子弟兵打仗一样,投人了开山、挖土方等筹建工作。民兵团也是分营连排等组织得很好。他们喊的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那纯朴,那勇敢,那不怕脏累的实干精神,更激起你的激情。在一次施工中,意外的塌方不幸砸死了七个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年刚19岁的独生子。他曾参加了征兵体检,就是因为是独生子没有能参军。回过头来,他又投入到三线军工基地的建设中,在忘我的劳动中献出了宝贯的生命。 牺牲者的亲人们默默地承受着这次事故的不幸。为了国防大业,我们有着多好的人民啊。贵州航天基地来自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地的筹建人员;来自河北、四川、福建、上海、贵州等地的施工设计人员,已汇成2万人的建设大军,加上2万多民工队伍。各路兵马会战在凯山,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1965年至1966年一年的时间里。动工面积就达2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安装工程设备3176万元。对凯山工程情况,1966年6月聂荣螓副总理到现场看后非常感动。


四、黔北高原树丰碑


“平战结合长计议,振兴中华建奇功。”为把凯山基地早日建成投产,凯山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奋力抢干着,设计安装力量不足,他们就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土法上马,搬运条件不够,他们就肩扛手抬,用血肉之躯硬上。

有次120吨重的模锻锤座运到了火车站,这是用大平板车从东北运来的。当时山里的小车站刚通车,根本就没有什么起重设备。 施工负责人找到搞安装的康师傅商量怎么办。康师傅是位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安装工,已是8级工,人们叫他“康8级”。他来到现场,用钢卷尺反复测量大锤座,并对地形进行了察看。康师傅选出30名强劳力,要了两台卷扬机,4只50吨的千斤顶,另准备一些5一10m/m的钢板、50一100m/m的钢管。果然,在康8级的运筹指挥下,庞大的锤座离开了平板车,滑过50多米宽的浅水河;可是,当卷扬机正继续拖它缓缓移动在一道沙地上的时候,那大家伙却不动了。它开始慢慢地向下坠,眼看着地面在它的沉重压力之下变得海绵一般,慢慢下沉,在拉力与坠车相持了一个多小时以后,那家伙已坠下去一米多深了。据当地老人介绍,50多年前,这里也是河床。原来如此,老康指挥大家先把向前运行的地段挖开,与下沉的地面平行,然后铺上钢板枕木,再用两台50吨的千斤顶把锤座一端顶起放在钢管滚筒上,然后开动卷扬机,加上30人的杠杆在他的指挥下形成合力。在30名壮士气壮山河的巨吼声中,12万公斤的庞然大物被驯服了,乖乖地爬进了模锻厂房。   在抢建三线航天基地的日子里,大家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份内份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领导同志既动脑又动手,既是帅又是兵,他们还常把家中捎来的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同享。那时主要是靠一种精神力量鼓舞士气,虽没有“调休”、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可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远大目标,情绪的高涨和乐观却是罕见的。他们用自己的忠心和赤胆,创造了感人至深的“凯山精神”——以苦为乐、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密切协作、尊重科学、勇于开拓。   随着建设的推进,创业者们也陆续从草棚、帐篷里搬进了干打垒的住房。基地的建设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林泉电机厂的李世安同志,在参与和自行设计的十数个项目中以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然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在“住院单”和“赴靶场试验通知书”面前,他隐瞒了病情,忍受着癌症晚期的痛苦带队出征,一直坚持到试验成功,自己却倒在了靶场上,含笑九泉。    302研究所的女工程师朱伟,因忙于某型号机动发射车的实验,中午在厂里没能回家,幼小的女儿跑到山坡上去找妈妈,不幸从坡上滚落到桃溪河里,稚嫩的生命不幸夭折。当朱伟抱着再也不会呼喊妈妈的孩子的时候,不禁昏了过去。可当她苏醒过来时,又想到等待她的工作,依然忍悲含泪又走上了实验台。   梅岭化工厂的陈敦祥,在我国1964年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上,就有他的名字。为了航天电源,他如痴如醉,在实验室里一泡就是几天几夜,同寝室的室友见面竟问他“出差回来了?”这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航天拓荒牛,直到34岁才在亲友同事的督促下匆匆成了家。可喜的是他研制的航天电源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发明奖多次,在航天十项重大试验工作中荣立一等功,在卫星研制工作中荣立一等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凯山基地虽然没受到较大的直接冲击,可是多方面的干扰了影响了基地建设的进度。面对“文革”的影响.于1970年1月7日,周恩来同志从中央向黔北航天基地发出紧急电报;要加紧把黔北工程建设成为“又生产又科研、以生产为主的综合基地”。接着,中央军委决定对凯山工程实行军事管制。由空六军副政委贺芳齐、空五军叶泰青副军长任军管会主任、副主任。根据周总理“黔北基地应该先把生产搞上去”的指示,凯山人日夜奋战,加快投产步伐。自1966年梅岭工厂率先投产后,1970年已有15个厂投产,其余的厂也于1971年相继投产,至此,浩大的凯山工程配套生产框架已经形成。1970年12月18日,基地的第一批神剑装配成功。1970年12月26日,凯山基地28个单位和101建筑公司近3000名代表出席了“基地首批战备生产任务胜利完成庆功大会”。三机部、空军党委、省革委、省军区党委、省国防工办等100多名军队地方领导到场祝贺,上级领导机关和兄弟单位也纷纷致贺。庆功会上,激动不已的凯山人都流下了热泪。 “十年磨一剑”,航天神剑在靶场上受到了部队指战员的一致好评。丰碑在黔北高原上高高雄立起来了!


五、转型之恋


凯山基地自创建之日起.始终贯彻了周思来总理提出的“认真负贵、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精神。先后开展了多种型号的研制。还承担了30多种飞行器及卫星的配套研制任务。  

1984年10月1日,中国——北京——天安门前,共和国以她雄厚的现代化国防武器装备向世界首次公展的庄严时刻.那壮军威、扬国威的反坦克导弹、潜地导弹、地空导弹、中远程导弹、战略火箭等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时刻.3万凯山航天军工激动了:“快看,那是我们造的,上电视了!”“那是我安装的呢!”“那里面的零件还是我做的呢!”他们终于在公开场合看到了自已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尽情地宣泄着心中的激动和兴奋。     凯山人自从1970拿出首批产品后,年年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军品生产任务,并多次受到党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国家科委等上级领导的表扬和嘉奖。     随着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转移.军转民的新命题严峻地摆到了凯山人的面前。 过去靠国家计划供给“皇粮”,现如今要靠自找门路开发民品, 一时间凯山人失去了昨天脸上的兴奋和笑容,当他们再踏着响亮的军号声习惯地走上工作台的时刻,却搓着着急的双手无可适从,不能让机器空运转呀!    从“天”到“地”的航天人必须面对现实“保军转民”。   由于军品生产线天天挨“饿”,3万军工必须支出的月薪已是“寅吃卯粮”.有个2000人的厂子,银行存款仅剩36元。更恼火的是,有的厂靠贷款发工资已出现了一个大负数。眼见得国家投资8个亿,占地面积6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生产面积10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里处处冷清,25万台各种设备大都静悄悄地躺在那里睡起觉来。怎么办?三万军工没活干,5万家属要吃饭,孩子还得去上学,他们不得不寻觅以解燃眉之急的小活路,放下架子来“找米下锅” 搞航天高科技的专家们又回过头来搞家电、五金等小玩艺,有的甚至搞起了家电维修。    在大山沟里搞民品,实在不顺劲,要搞民品还不如回大城市、回沿海呢!一时间人心浮动,人心思归,1982年,国家分配给凯山基地的140个大学生名额,到凯山基地报到的仅有3人,就是这3个人,到厂里一看又跑了两个,然而仅剩的1人则是因父母是参加凯山建设的创业者才留了下来。   面对眼前的困难,面对人才难留的现实,面对军品生产线还必须保的要求,凯山人必须坚守,沿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路走下去,否则撤了军品生产线,不知哪天又会挨打那才是犯罪。“兵可以千日不用,不可以一日不备”, 军品是国家的生命,民品是目前的饭碗,不能只为了眼前的饭碗丢了国家的生命。经过痛苦的抉择,他们提出了“以军为本,以民为主,军民兼容,以民保军,后继有人,后继有型”的奋斗方针。大学生一时不愿意来,他们就勒紧裤腰带,采取自筹资金送出去买进来的办法,以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并响亮地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




六、保军转民开新局


1985年的航天部“南京会议”,促使贵州凯山人下定了咬紧牙关,背水一战,大上民品的决心。

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经过奋战刚完成的一个军品新型号的总体设计工程,这唯一的指望又被调回北京给了某院,自己的“孩子”又抱走了。参加会议的几位主要领导人心里在流血,他们聚在一起掉下了泪水。“难道这个基地真要垮在我们手里吗?”被逼上梁山的凯山人含泪而归,他们将怎样向3万颗期待的心交待?为了不让3万颗受伤的心再受刺激,他们商定打掉了牙往肚里吞,不传达会上决定。1985年,恰好是贵州航天基地诞生20周年,也是胡锦涛总书记赴任贵州省委书记的第一年,他一到贵州,便到航天基地看望。他亲切地对航天基地干部职工说:我在北京临行前,中央首长就介绍,贵州有个赫赫有名的061,你们为国家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我代表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胡锦涛书记还对061发挥科技优势开发民品提出了希望,并表示大力支持。亲切的话语、殷切的关怀温暖了061航天基地干部职工及家属的心,激发了他们走出困境、走上新起点开发民品的信心。    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多层次、多品种开发技术密集型产品,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行第二次创业,确立了以汽车为“龙头”,凝聚基地活力,保证基地不散;确立了各单位结合自身优势研制生产涉及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纺织、能源、交通、医疗,轻工等“十大支柱民品”。很快,风华牌冰箱旋风般“风行中华”。各行业系列配套产品各厂也根据自己的专长加快了开发。为了让航天高科技队伍在转型攻坚中得到锻炼,为了凯山人的声誉,没有油水的 “硬骨头”他们也啃。当凯山人在得知北京三大加速器关建部件的研制在国内还没有厂家承接时(这是国家高科技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指标都要求达到国际水平),凯山人就主动上门毛遂自荐,承接了这个项目。开初中科院有关负责同志还有些担心,准备拿到美国加工的,但花钱太多,所以也就没定下来。当凯山人接过这个重大课题后,立即就组织了120多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30多个攻关组,开始了对贮存环超真空室、输送线真空室、主漂移室的制造攻关。从消化大量的图纸到计划调度,甚至每周一次向国务院重大办汇报进度。总负贵人陆德奎身体累病了,就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干。    仅以主漂移室这个大型精密实验装置而言,两块端面板上就有47000多个小孔,精度要求是一很头发丝的1/3、孔心距偏差也只有头发丝的1/4,稍有疏忽,全部报废。可就是在凯山人手里,经过半年多的日夜酣战,都获得了成功。中科院高能所的主任设计师十分满意地说:“不料你们搞得这么好,精度达到美国较好一件的水平”。新华社北京1988年10月16日发出喜讯:北京正负对撞机今天对撞成功。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大的科研工程……消息轰动国内外,这一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让“藏在深山人未知”啃“硬骨头”的凯山人露了脸。    10月21日,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亲自到凯山,宣读了国务院总理签署的特别嘉奖令;贵州凯山基地“在承担北京正负对撞机的贮存环、超真空室、输送线真空室、主漂移室换切割磁铁等部件加工制造任务中,圆满完成了任务,保证了整个工程按时投人运行……”事实说明,凯山人不愧是国之骄子,高科技的生力军。   以前我国石油系统井深测试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由于价格高,苛刻的外商还卡着你一次必须进口50部才给,因为我们当时外汇有限,大庆人心里急得起火。凯山人徐仲英得知这一消息后,一连几夜睡不着,急得牙痛起来,一气之下跑到大庆,要来了这项研制任务,当年就和他的同伴们拿出五台样品送到大庆。通过鉴定后投人了批量生产,价格仅是进口的七分之一,数年来已普遍应用在全国大小陆上油田,为国家节约数亿美元。一位美国专家在北京世界石油仪器博览会上看到中国生产的井深探测仪说:“想不到中国也能生产这种石油精密探测仪器”。其实他更没有想到,研制生产出这种精密仪器的厂家是在贵州的深山里,产品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还是一位年岁并不大的年轻专家。由于徐仲英的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事业的成功必须要付出艰辛的代价,不仅是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又何尝不是。在二次创业中,由于一段时间内金属材料紧缺,有的厂因此而停工待料。因晚期胃癌做了全胃切除手术的王德明同志.以“活着干、死了算”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坚持工作,当这位“没有胃的人”得知厂里缺材料时,就从病床上爬起来.乘汽车跑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跑协商。材料跑来了,他也倒下了。     凯山人凭着一种无往而不胜的拼干精神,在军民并举的新跑道上展开了飞翔的双翼。对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称他们是“振兴贵州经济的一支劲旅”。1985年3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到凯山基地视察.当他看到凯山人在大山里高举保军转民的旗帜,军品生产线保护得十分令人满意时,不禁欣然命笔,给凯山人留下了“巩固国防和加强国防,是你们的重大任务”。


七、军民并举彩云飞


贵州凯山航天人确立了“十大民品为支柱产品”,确定了集机电为一体的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经济齐密集的汽车为“龙头”产业后,“短平快”风华电冰箱率先形成批量生产,并荣获国家优质产品证书和银质奖。如黔虎下山“风行中华”,风华厂也成为省最早的一个国家一级企业。

“龙头”产品航天牌轻型汽车.凯山人在引进组装1.25T日本丰田车1650辆的尝试中,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在这时,贵州作家艺术家到凯山汽车总装厂与职工联欢,当他们看到-辆辆汽车从厂房里流出来时,齐声赞叹——“漂亮”!可是就在这时一位摄影师却不免遗憾地摇头;“可惜你们是组装的外国的,要是你们自己的就有意义了!”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凯山人的心。是啊,外国人可以做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能造上天的,还不能造在地上爬的?汽车可以发挥基地的整体优势,可以使凯山人富起来,可以让基地保持凝聚力。于是,他们开始了“航天牌”轻型汽车的研制攻关。很快就拿出了样车,列入中汽公司产品检测录.事实证明,航天人开发民品是“牛刀杀鸡”。贵州凯山人看准了发挥自身优势,在民品大战中自己发展汽车的前景,开始了除发动机外全部国产化的研制攻关,航天牌汽车经省部鉴定定型,主要技术参数都达到和国外同类产品指标。凯山人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胸怀,在凯山人的倡导努力下、贵州省轻型汽车联合公司诞生了,西南轻型汽车联合公司也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凯山人是重要成员.结合三线调整搬迁建设的航天汽车城正在崛起。汽车城占地1500亩,在省部的大力支持下,凯山人已投资11亿多元,高大宽敞的厂房,鳞次栉比的职工宿舍已拔地布起。19个生产厂两个研究所联合作完成了变速箱、‘车架、前后桥、传动轴等八大总成的试制,国产化程度达75%,并形成轻型客车,救护车,囚车,公安车,运钞车,塔台指挥车等系列产品。 “航天牌”轻型汽车荣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乘用车展览会上获工艺优秀奖;获国家四部委首届军转民高技术和博览会银质奖;在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闻杯”国产车大奖赛上,航天牌6470型面包车获外观质量第一名。1030型轻型载货两用车获性能第二名。航天牌汽车在全国汽车行业的严格检查中,以9.25分的优异成绩达到一等水平。航天牌轻型汽车以其质量优良,外型美观,优质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由此打开了“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的可喜局面。    1992年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到凯山视察,并与30年前来时作了对比,说“变化太大了”。他还深有感地说:“这个基地是国家一宝,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是花钱买不到的,确实很宝贵。”


八、科技领先追新梦


“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贵州凯山航天人从单一的军品研制生产到军民品并举、大上民品,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开发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大企业集团,他们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航天的精神,冲破千难万险,不仅赢得了一个个辉煌的瞬间,建树了座座历史丰碑,而且从内向型到外向型,在经济建设民品开发的洪流中,奏响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他们靠不懈的进取精神,成为国家最早批准的18个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有航天电池,电冰箱、整流子电机、氟里昂、注塑机小推车、组合夹具等产品出口港澳、东南亚、北美和西欧,数年来出口创汇以亿美元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近年来,凯山人以科技领先已开发新产品500多项,其中7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十数项达到国际水平,多项获国家金、银质奖,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发明奖560余项,获国优、省优、部优产品100多项。凯山人以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地在深山里创造着让国人振奋的辉煌成就。那飞腾在九天的神剑,那耀眼的星际里,那奔月的飞船上,那严阵以待的现代国防阵地上,那海洋的战舰上,那千家万户喜爱的家用电器上,都凝聚着凯山航天人的汗水和辛劳。    当国家决定从全国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中选拔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组建“国家队”,以迎接新的国际市场的挑战时,被称为“振兴贵州经济的劲旅”的凯山基地,他们以“中国江南航天集团”的身份公开面世,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决心开创新的辉煌,取得更大的成就。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在中国航天事业科技创新的大道上,贵州高原上的凯山航天人正怀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冲刺。


(本文选自遵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编著的《遵义三线建设亲历记》一书,编者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