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壮心著国史,情系三线核工程

———工程兵54师暮年老兵衷心感谢国家三线建设老领导及《大三线》摄制组如实反映816工程历史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相关领导2016年拜访98岁原国家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亲笔为《大三线》题写片名的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时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副馆长张鸿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宋平,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大三线》总顾问王春才,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部副部长、《大三线》总导演刘洪浩,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秘书长郑有贵。


由原国家三线建设老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亲自题写片名,由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王春才主任担任总顾问、刘洪浩担任总制片人和执行总导演,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全力推动拍摄的十集纪录片《大三线》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片全面反映了三线建设这一段共和国不平凡历史,忠实记录了当年三线建设者对于祖国忠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是我国首部全面反映三线建设波澜壮阔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大三线》第七节“核武风云”2017年9月19日在央视播出后,当年参加过816工程建设的全国各地54师老兵们奔走相告,激动万分,他们想不到离开重庆白涛43年后,在老部队已经撤销35年后的今天,还能看到中央电视台对他们所建816工程的宣传以及对54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深感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骨艰苦创业那代人的,这对当年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贡献过青春热血的54师暮年老兵们来说是多么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啊!因为816工程和他们所建的其它“两弹一星”工程一样,由于当年高度保密的缘故一直不让宣传,54师老兵们只能甘当无名英雄,他们是多么期盼有一天能对这一段三线奋斗史给与宣传,让子孙后代也知道父辈们也是为祖国做过贡献的一代功臣!



工程兵54师是一支曾为我国“两弹一星”特种工程和三线建设战备工程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部队。54师的前身是为建设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于1958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并立即开赴大西北荒漠戈壁的十万大军7169部队。1961年由于我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严重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留下精干的施工主力团队重新组建工程兵建筑第54师继续完成任务,其他部队都撤出重灾区, 7169部队于1962年撤销建制。所以说54师就是7169部队的“浓缩版”,是我国“两弹一星”特种工程兵部队的优秀代表。



54师这支新组建的神秘劲旅从此仍然继续隐秘扎根在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后又秘密移防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一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常年风餐露宿,克服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不仅先后参加完成了我国现在已解密的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基地、甘肃玉门地窝铺404厂、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厂等“两弹一星”大型工程以及其他一些还不能解密的特种工程建设任务,而且在长期执行艰巨任务过程中广大官兵还有幸参与了党和国家红色精神谱系中“两弹一星”精神的创建和三线精神的忠诚践行,这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及“两弹一星”主要工程任务的基本完成,1982年中央军委宣布撤销54师建制。54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1年,但却功勋卓著,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和三线建设伟业均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毛泽东主席曾连续两次称赞工程兵部队“立了大功”:




第一次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1965年新春联欢会上,面对人民大会堂等待接见的众多解放军高级将领们,毛泽东主席若有所思地首先走到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面前,一手紧握着陈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国防科工委张爱萍将军笑着说:“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工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第二次是我国第一枚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后,毛泽东主席1970年5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再一次对陈士榘司令员说:“人造卫星上天,出名的是科学家,立大功的是工程兵”。



尽管工程兵部队也立了大功,但由于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其光辉历史不容许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和文字记载,只是在每个工程完工后能留下一座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给每个54师退伍老兵的档案里能装进一纸《知密鉴定》,要求地方政府 “加强教育”,让他们“做到守口如瓶,保密终身”。对此,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一直念念不忘,在他1995年临终离世前仍还在内疚痛心地说:“在当代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学家和试验发射部队,而从未听说那个代号为7169的特种工程部队也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工程兵马苏政副司令员在他《八十回眸》一书中也专门写到54师:“尽管这个部队已经撤销,但这个部队的千万指战员遍及全国,应该让人们知道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曾流过血,流过汗,贡献过青春年华;虽然他们现在大部分也退休了,正在安度晚年,但把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告诉他们的后代子孙,是使他们心安理得的应有荣誉”。

随着54师所建工程完成其光荣历史使命后的不断被解密,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业绩才逐渐显露了出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工程兵54师就是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第七集“核武风云”在央视对解密后的重庆816地下核工程作介绍时被宣传到“国家记忆”栏目的。816工程解密后,这一段艰苦奋斗史能够对外讲了,也应该进行宣传了,这无论是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教育后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当年的建设老兵来说也是一种应得的荣誉和安慰,可不巧的是,工程兵54师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撤销,其上级兵种部机关也已不复存在,现在已没有一个正规组织能来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此段历史如再不进行抢救就有可能被彻底遗忘。如今54师老兵多数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进入了耄耋之年,不少去世的老兵在临终前都表示出了对老部队的深切怀念和对老部队光辉历史得不到宣传的遗憾!所以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一经成功拍摄并在央视热播,就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受到了54师暮年老兵们的欢迎。





816工程是当年由毛泽东主席同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我国三线建设国防战备工程,其最为艰巨艰险的洞体开挖和工程被覆任务均是由工程兵54师完成的,整个工程开挖石方量达140余万立方米;洞体又处在石灰岩地段,水文地质复杂,暗河溶洞随时都可出现,加之当年的施工机具又都比较原始简陋,洞体的掘进、打眼、放炮、出碴、铺道等大部分工序均需靠人工作业来完成,用五十四师成长起来的一位老将军杜方淼的话来说:“816工程是我们五十四师老兵用手抠出来的”,而这正是816工程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在艰苦卓绝的816工程建设中,54师官兵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付出了沉重代价,只在白涛烈士陵园就埋葬有76位牺牲的官兵,平均年龄21岁,先后共有6万多名54师官兵参加了建设。工程完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及国家战略步暑的调整,最终没能正式投入使用,只是在2010年4月作为“神奇、神秘、神圣”的旅游景点对社会开放,最后是这么一个结局好多人难以接受,甚至误认为816成为了一个烂尾工程,不值得宣传,连我们不少54师老兵也误以为自己当年是白干了,青春热血也为之白流了……

面对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是王春才主任以他特有的慧眼和共产党人认真负责精神,勇于拂去历史浮尘,终于让816工程这座当年的不朽丰碑又重放光彩,还历史一个公道。由于工作关系王主任对816工程是比较了解的,1968年8月他在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工作时就曾到过816工地,当时他就亲眼看到54师官兵为实现“强国梦”是如何“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展开战备施工的;他清醒地认识到: 816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国防工程遗产,其建筑和设计体现了当时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1978年曾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集体大奖);其建设过程体现了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其秘密兴建与奉命停建的18年正好反映了三线建设开始与结束的这段历史,可谓是中国三线建设“活”的历史教科书;他坚定地认为:816工程尽管没有按原定计划投入使用,但这个“天下第一人工洞”开始为强国而建,后又为和平而停,更彰显了我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信心与力量;816工程和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个年代里所建成的许多个有备无患工程一样,对当时保家卫国举足轻重,如果当时仗真的打起来该工程肯定就派上用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重要战备工程的存在才换来几十年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王老要决定带领摄制组对开始并没有被列入拍摄计划的816工程再进行一次实地调研。



我清楚地记得:当建峰集团告诉我王春才主任要带领摄制组到白涛进行调研时,我便立即从老家山西坐火车到郑州,叫上了当年打响816工程第一炮的101团6连老连长、二等功荣立者李宗乾立即赶往白涛。2016年5月8日我俩在816工程现场和烈士陵园分别给摄制组回忆讲述了当年816工程的艰难施工过程,大家都被54师这支英雄部队的默默奉献所感动,王老当场还忍不住流出了热泪并动情地表态说:“伟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通过这次考察,摄制组最后决定将816工程也进行收尾拍摄。

是央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的成功拍摄,是王春才老主任的高瞻远瞩,是央视摄制组真实反映当年历史,使已经撤销35年之久的工程兵54师番号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于世,这才让当年部队老首长的遗言和战友们心愿没有落空,才使老兵们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对自己老部队功绩的充分肯定,也使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知晓了父母辈们当年是如何为国为民、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热血的,这对54师暮年老兵们来说无疑是最盼望的褒奖和精神慰藉,所以《大三线》在央视的热播必然会引起4师老兵们的强烈共鸣。



2017年9月9日当《大三线》在816工程所在地进行点映时,转业回到湖南省常德市原被工程兵命名为“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的54师123团六连连长钟儒敏(左2)得知此消息后,亲自驾车带了老兵陈德胜(左1)和李延权(左3)连夜往重庆涪陵赶,第二天在白涛见到王主任及摄制组后当面敬酒致谢,表达了54师老兵们的由衷感激之情。



《大三线》在央视播出后,山西郭茂生等老兵在2018年春节期间还专程到成都给王春才主任拜年,老兵们仍然沿用当年毛泽东时代的致谢方式给王老赠送锦旗,上写:“老骥壮心著国史,情系三线核工程”。



对为宣传五十四师同样付出心血的《大三线》总导演刘洪浩老兵们也一样登门致谢,赠送了写有“弘扬光辉三线史,不忘特种工程兵” 锦旗。对于五十四师老兵们长途跋涉前来致谢的这种真诚朴实之举,王老和刘导自然也都深受感动。



王老还给反映工程兵54师光辉历史《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撰写了近4000字的长篇序言,醒目的标题是:“五十四师官兵为祖国三线建设也立了大功”,这竟然是一位已经83岁高龄、不会使用电脑的老人带起老花镜一字一句亲笔写出来的,充分表达了当年三线建设老领导对三线建设人民子弟兵的厚爱!

《大三线》总导演刘洪浩也为《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以电视节目导视的结构方式题了词:“一支神密部队,一群无名英雄;一个个惊世工程,一颗颗赤子之心!”




王老在2018年八一建军节前还给我寄来了他的祝贺墨宝:“五十四师官兵也为祖国三线建设立了大功!人们铭记在心,永载史册”,想不到王老没有忘记我随口一说的希望——将他为《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一书所写序言的标题也留成墨宝,因为我知道王老比较忙,并没抱多大希望,想不到竟然也心想事成了,这确实是给我们54师老兵八一建军节最珍贵的礼物!在此,让我再一次代表54师暮年老兵对毛泽东时代培养出来的好干部——王春才主任及现三线建设研究会各位领导对54师三线老兵的关爱表示最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的军礼!




(陈怀文为当年三线建设老兵、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工程兵54师光辉历程纪念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