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存保护
重庆工业老厂,是有温度和文脉气息的时代载体,它们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只有真正融入城市建设中和融入人们的生活里,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虎溪电机厂(重庆炮校)不但是重庆大学城的第一所高校,也是我国三线建设正规军工厂之一,为我国我军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其近现代建筑和乡土田园风光,不仅成为重庆大学城真正的文脉“原点”,而且完整了重庆大学城的教育历史。
作为处在大学城特殊的地理位置,距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虎溪厂(重庆炮校)旧址,如今沦落到整个厂区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满目萧条的状况,大片工业建筑和茂密植被将不复存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之所以造成今天这样的窘境,主要是有关方面没有认识到这些老式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或许正是当下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改建的速度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变化的速度,只能成为目前工业建筑遗产的一个共同的无奈与尴尬之处。
虎溪厂(重庆炮校)旧址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军事背景下的高校空间格局,是国家战略层面应对苏美冷战世界格局而建设的专门化、规范化军事院校,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工业价值和军事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建筑的科学艺术价值、作为重庆大学城现存的最早校园,承载着对教育建设史与城市历史文脉进行传承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底,重庆沙坪坝区文物管理所已将虎溪厂(炮校)中具有较高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的五处旧址,苏式建筑风格大礼堂、苏联专家楼、校长宿舍和校官宿舍等五处保存比较完好的旧址建筑作为文物进行了挂牌保护。我们期望已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五处老建筑,下一步能够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延续旧有功能,保留历史环境空间尺度与田园风光,展示炮校当时高效简朴的训练及生活方式。同时通过文物修复表面技术恢复红五星军徽、时代标语等装饰性元素;保留部分宿舍区外的生活设施,如洗衣台与水龙头、水塔、食堂钢管水道等反映炮校和三线建设工业时代的构筑物,作为历史空间中的景观元素;恢复修缮工厂(炮校)大门,并区分出新建部分与历史遗存,保留其原真性与保护修复的可逆性;已被填埋的鱼塘、拆除的历史建筑等,可做历史遗迹标示,不再复原。
南侧一级保护片区,北侧二级保护片区,在不破坏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可将已破败、价值较低的历史建筑适当修缮、改建或保留遗迹景观,或保留现存的炮校建筑和电机厂时期的现代建筑,延续居住功能或适当置换,像职工住宅(炮校教官、学员宿舍)、澡堂之类建筑,可以入驻非遗项目、成为民间艺人展示、电影摄影工作室、剧组影视基地;结合轨道交通,打造活态的影视基地及生态游线;结合大学城的14座大学,其中艺术院校、专业美术人才、艺术大师,会成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坚强后盾,设立校企合作基地或文旅创意基地等,以引入更多人流,激活旧址片区活力。
值得庆幸的是2022年,由某地产公司开发虎溪厂(重庆炮校)文旅项目(含两个子项目),一是炮校(厂)综合更新项目,拟对炮校(厂)内的现存历史风貌建筑29栋,区级文保建筑4栋,进行改造性修缮、适度扩建,并植入文博体验、商业办公、文化创意、艺术教育、餐饮娱乐、生态旅居等业态,打造重庆城市人文历史重要印记的“IP”型(具有知识产权特质的)项目;二是开发项目,将相邻陈家桥轻轨站,面积约8.11公顷,拟规划用途为商住用地,结合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发展模式,集办公、商业、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等功能于一体,形成集约、高效、舒适、绿色的城市空间)综合考虑开发建设方案。此举让我们对“虎溪厂(重庆炮校)”项目充满期待。
旧址建筑作为文物进行了挂牌保护
总之,鉴于虎溪厂(重庆炮校)苏式建筑风格特点鲜明,整体历史空间格局保存较好,有较好的历史、军事、工业、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应从时代背景认知校园环境与单体建筑的风格与技艺,对整体历史环境进行保护规划,同时引入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其历时性场景进行展示,以达到适宜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让人们持续品味虎溪厂(重庆炮校)曾经的辉煌、感悟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
人物注释
孔从洲(1906—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毛泽东主席亲家,陕西西安灞桥镇上桥梓口村人。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副军长,西北民主联军军长,豫西军区副司令员,二野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了西安事变,举行了巩县起义,参加了解放陕县、灵宝、卢氏、陕南等战斗和渡江战役。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重庆炮兵学校校长、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员等职,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吕镇沧(1929—2012),河北唐山丰润人,1949年5月考入二野军大。历任二野军大9大队学员、特科支队战车队学员、西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报社编辑组长、预备学校语文系主任,重庆炮校政治部语文主任教员、宣传干事、校长秘书,学员队政治指导员。宣化炮兵学院参谋系教育班副政委、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秘书处处长。1986年10月离职休养(副师职)。
(全文完)
本文作者:郝志翔系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郝幸田系《企业文明》杂志原主编兼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