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816工程是人民子弟兵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下)

二、敢打硬拼的军委工程兵五十四师曾被毛泽东主席连续两次称赞“立了大功”

816工程是一个特大型地下洞体工程,是我国的第一个进洞核反应堆。该工程体系庞大复杂,技术要求高,工程量也极大,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点名让五十四师来完成,是因为这支敢啃硬骨头的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五十四师的前身是1958年专为建设我国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而组建的十万大军7169部队。1961年由于我国遭遇到严重自然灾害,部队供给在当地遇到极大困难,中央军委便决定留下精干的施工主力团队重新组建工程兵五十四师继续完成任务,其他部队都撤出重灾区。这支新组建起的神秘劲旅(103109123124101125团)仍保留有35000余人,继续扎根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沙滩和风雪高原,后又默默转战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常年风餐露宿,他们是在参加完成我国甘肃酒泉导弹卫星发射基地、新疆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青海海晏核武器研制基地、甘肃玉门404厂、四川绵阳梓潼“两弹城”等工程,确保我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爆炸和人造卫星如期上天后,才到白涛打响这场816工程攻坚战的。

 


“争分夺秒建三线,彻底埋葬帝修反”是当年的战斗口号

816工程完工后,五十四师又奉命完成了数个重大国防工程建设任务。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缓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及“两弹一星”主要工程任务的基本完成,1982年中央军委宣布撤销五十四师建制。五十四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1年,但却功勋卓著,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基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毛泽东主席曾连续两次称赞工程兵部队也“立了大功”:

 


第一次是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1016日成功爆炸后的1965年全军新春联欢会上,毛泽东主席面对人民大会堂众多等待接见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若有所思地首先走到了军委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曾兼任7169部队司令员和政委)面前,一手紧握着陈将军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国防科工委张爱萍将军笑着说:“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工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第二次是当我国第一枚氢弹于1967617日又成功爆炸、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于1970424日发射成功后,毛泽东主席19705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再一次对陈士榘司令员说:“人造卫星上天,出名的是科学家,立大功的是工程兵”

三、为了祖国安危,五十四师官兵迎难而上,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三线建设再立新功

在我国建设816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当时尚属首例,施工难度极大。816洞体工程的特点是:洞体口小、脖长、肚子大,洞高、跨大、底不平;洞体既有水平坑道,也有斜坑道和竖井坑道,管沟支洞纵横交错,结构异常复杂;洞体的主体工程洞室高达79.6米(比30层楼房还要高),跨度32米,纵长80米,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相差无几;主体工程分四层开挖,需贯通14条导洞,19个洞口,以便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同时掘进;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多达130多条,总长度达20余公里,开挖石方量达140余万立方米;洞体又处在石灰岩地段,水文地质复杂,暗河溶洞随时都可碰到;坑道内场地狭窄,兵力不易展开,施工单位多,相互干扰大,且当时由于抢时间、赶进度,工程尚处于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阶段,这就更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

 

    816工程坑道掘进中,连队安全员总是冲锋在前,最先进入到刚放过炮的施工作业面上去排除险情


面对如此艰巨、复杂的施工任务,五十四师官兵迎难而上,他们遵照毛泽东主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教导,在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加快工程进度。师长姚家俊、政委夏美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工地,到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作业面上去调研,总结经验,指导全盘,并做到身先士卒。如在坑道掘进中,按照预定分层分部开挖的方案,部队在具体设施时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如兵力难以展开,施工组织较为复杂等,对此师长姚家俊亲自带领机关人员到101团和125团去蹲点,寻求解决的办法,终于在101团帮助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大型洞体开挖的新方法,即“小切口,早进洞;先拱后墙,分层分部开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留核心,留岩柱;跳格开挖,跳格被覆;变大跨为小跨,变高洞为低洞,变负挖为正挖;多种形式,多种机具,多路出渣;多点,多面,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由里向外,逐项收尾”,此办法在部队推广后,既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质量和安全。

 


816工程期间的五十四师几位主要领导:从左到右依次为副师长盛英杰、后任政委夏美乾、前任政委黄鹤寿、师长姚家俊、副政委杜万海 

 103团担负了两个直径为7米,深为200余米的竖井开挖任务,按照正常施工要求需要配备两个20多米高钢井架、大型钻机和多台卷扬机,但当时部队只有16厘米的岩石钻机、2吨卷扬机和9立方米空压机各1台,为不影响工程进展,他们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自制出了天轮、吊盘、自动挂钩等部分机具设备,还采用了井壁代井架,钻孔扩爆导井,打正导井和反导井,边扩挖、边被覆等方法,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在工程被覆中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后大大提高了工效

 

    坑道施工作业既苦累又危险,在当时的条件下,洞体的掘进、打眼、放炮、出碴、铺道等工序都得靠人工作业来完成。坑道内的施工环境也较为恶劣,粉尘、泥浆,油气、噪音,放炮后难以都排出去的毒气一般人都无法忍受,特别是那洞体内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的险石,少则几十方、多则几千、上万方土石的塌方冒顶,随时都会带来生命危险;爆破作业稍有不慎,也极易发生大事故;还有坑道内窄小的空间、昏暗的光线、来往的运碴车、浓烟粉尘和密密麻麻的三管两线(风管、气管、水管、电线、小轨道线)险象环生,尽管全师上下都建立有一套安全工作制度,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但面对如此浩大艰险的工程施工,坑内坑外每天千军万马在行动,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时间跨度也长,工伤事故确实难以避免,据我所知,在816工程中所牺牲的官兵远远不止烈士陵园中所掩埋的76位,还有一些在工程早期牺牲和远在涪陵师医院抢救无效牺牲的,因交通不便大都就地就近掩埋,这样在大部队撤离、部队要求将牺牲人员往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时,由于时过境迁,有些已经无法找到,直到201610月原师特务连一位老兵还给我打电话,说他曾亲手往涪陵李渡镇山沟里埋葬过师医院牺牲的一个战友就没有进入烈士陵园。至于在工程施工中因吸入粉尘过多而得矽肺病,因长期在坑道内超强度作业患腰腿疼等病的那就更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因为当时战备形势严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当时的战斗口号,官兵们一心想的只是“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多出一斗渣,保国又保家”,对于个人的得失确实是顾不上去考虑的。

 


为加快工程进度,五十四师各级领导响应师党委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连队挖掘潜力。123团党委一班人在政委刘庆增带领下分别下到连队蹲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973年全团又抢回了6万个劳动日。作者当时任团新闻干事,经采访综合写出《7983部队党委改进领导作风,抓大事,促施工,提前完成工程任务》一稿分别被1973.12.12《工程兵报》和1974.1.9《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军报发表时7983改为某部)。此照片就是作者在工地采访四连连长张天铎时正好被持相机的宣传干事崔道山拍摄,成为了本人能保存下来的唯一816工地照(当年除特批人员外其他人是不容许在工地拍照的)

在全师官兵们的共同奋战下,19757816洞体工程终于竣工。从19745月开始到19757月结束,由建设、设计、施工等多部门人员组成验收组对整个工程进行了严格检查验收,结果一致认为:816工程质量是好的,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验收合格后部队就将工程分三批移交816厂。据《工程兵大事记》记载:816工程到19757月竣工,“共完成大型洞室32个,石方140.6万个、混凝土22.5万立方米”。工程移交后五十四师大部队移防新地,留下103团两个营继续工程收尾,直到1977年下半年才全部撤出。在此期间又有5位战友不幸牺牲。

 

 


图为五十四师大部队撤离白涛前修建的烈士陵园,71位牺牲官兵集中安葬于此,1977年增加到76名,平均年龄不足21

四、开始为和平而建,后又为和平而停,现化剑为犁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师永远的英雄纪念碑

816工程虽然没能最后投入使用,那是由于我国的全民备战有效地阻止了战争的发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有备无患工程的存在,才换来我国几十年来和平稳定国际发展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才能安心搞建设,国家才敢理直气壮去搞大国外交,所以816工程在保家卫国中的强大自卫能力和震慑力是绝不能低估的。

 


2010.4.24重庆市政府和湖北省政府联合举办的“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上,重庆人民大礼堂举行了“百万市民游涪陵启动仪式”,作者(左)作为816工程建设者代表同时任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定国(中)、涪陵区副区长张力(右)共同按下启动按钮,从此816工程向社会开放

  

816工程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体现了党和国家精神谱系中“两弹一星”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威力。如今的“816”已不仅仅是指一个物质遗产军工洞,它实际上已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和一代人的青春奉献。随着时间的推移,816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必将会更加突显出来。

 


中央电视台2010.8.3播出了作者(右2)参加录制的访谈节目《揭秘816地下核工程》

816工程已被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典型遗产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五十四师这个大“工匠”,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和精雕细刻,将设计宛如蜘蛛网、结构极为复杂的816工程建筑图纸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了难得的一个国防遗产精品工程。正因为816工程设计合理,施工精美,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楼层功能分布明显,隔离性又强,犹如迷宫的布局显示出其独特的结构之美,尤其是靠自然通风的精巧设计让洞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25度左右......816工程的洞体设计和施工工艺确实代表了当时国家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所以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集体大奖实至名归。

 


2013.5.27上海电视台播出作者访谈节目《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816》后,凤凰卫视以《我亲历的神秘核工程》进行转播,收为了凤凰视频

816工程大跨度作业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大型国防、人防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816工程1972年初主体开挖已基本完成,进入了洞室扩大和被覆支护阶段,由于当时国内还从未有过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急需研究解决,为此工程兵于1972313日在816工程现场召开了著名的“313”会议,会期10天,有150余人参加,参会人员有:军委工程兵四个师的师长、四个工区主任,各部队作训科长,工程科长,各团团长,工程兵各大院校、科研所和洛阳技术总队、国家二、三、四、五、六机部的领导、专家及中科院地质专家谷德振等,816厂厂长闫川、党委书记张道荣等领导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针对高大洞室的侧墙支护和拱顶回填两大技术难题进行理论探讨和论证,会上争论激烈,但最终统一认识,即侧墙支护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拱顶采取石质不好地段满回填,石质好的地段拱带回填。五十四师正是采用了经专家论证过的方法进行被覆,才确保了816工程的质量第一。

 


山西老兵2010.3.15首次重返白涛,受到了建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和副总经理胡林丹等领导们的热情接待

五十四师官兵在八年艰苦奋战中所凝聚起来的816精神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816工程还没有对外开放前,我们山西的6个老兵曾于2010315日重返白涛,建峰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曾中全和副总经理胡林丹等领导们热情接待了我们。在召开的欢迎座谈会上,集团领导要老兵们讲传统,讲当年打洞时的艰辛,并要我讲一讲什么是816精神?我推辞不过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亲身感受作了如下回答:“五十四师在816工程中流血牺牲换来的不仅仅是这个物质遗产816军工洞,更重要的是部队通过艰苦卓绝的816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淬炼,又凝聚起一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即‘忠于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苦干巧干、无私奉献的革命加拼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是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传家宝和精神支柱。我感到这应该就是816精神,也是我们的五十四师精神”。此发言当即引起集团领导们的共鸣,他们一再表示:“老兵回来把816精神带来了,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816精神”。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所说的816精神,实际上只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和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在部队参建816工程中的具体化。816精神到底应该如何全面、准确地来进行表述?尚需专家学者们来研究探讨,但这种强大的精神武器今天看来还是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的。

 


建峰集团副总经理胡林丹(中)同山西老兵在八一六公园门口留影。这是当时在白涛唯一能找到的尚留有历史印记的地方,可现在“八一六”三字已被去掉

五十四师和建峰集团(816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年为建816工程,军民并肩作战,共同创业,都成了名副其实的816人。建峰集团不忘这一段历史,始终把五十四师官兵作为他们的老前辈,当作本企业的第一代创业功臣来敬重。816厂原副厂长张晓东由于一直分管生产,和五十四师官兵接触机会最多,所以他每当谈起816工程的创业史来,总是说“部队最辛苦,五十四师贡献最大”。

 


在重庆人民大礼堂召开的“百万市民游涪陵启动仪式”座谈会上,作者同原816厂副厂长 张晓东(右)亲切交谈

先后负责管理816工程景区的重庆建峰集团和涪陵交旅集团都尊重历史,信任老兵,每次在景区升级打造前都要先征求五十四师老兵的意见,五十四师老兵自然也都愿意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白涛816工程继续奉献爱心。近几年来五十四师暮年老兵为816工程景区的提档升级也做了不少很好的配合工作,诸如提合理化建议,组织各地老兵捐献当年物品,为修建功勋墙收集816工程老兵名单……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将816工程景区打造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有一个共同心愿——为传承当地革命文化,宣传红色基因,弘扬三线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各尽所能做贡献!都有一个共同祝愿——让816工程在广大游客和国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由“神奇”“神秘”升华为“神圣”!

 


 


在白涛816工程工地,各团队每年都要表彰先进典型,召开本年度总结动员授奖大会 

 


816工程期间五十四师工程科人员1972年白涛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黄春凤、贺百玲、耿技术员、xxxxxx、黄林;二排左起依次为:王明浦副科长、吴洪江副科长、郭子贺技术员、张训生科长、xxxxxx、彭英禄、单永奎;三排左起依次为:丁成涛、林俊华、xxxxxx、杜方淼、xxx、陈纯丰、柳才金(照片提供人)、李xx


青年团五十四师师直首届代表会1973.2.26在白涛召开,三排左起依次为:周帅奇、石国民、马立芬、xxx、张文学、随锡素、参谋长杨广顺、副政委杜万海、副政委王久祯、副师长盛英杰、副主任王久本、副参谋长任朝英、后勤部副部长王守章、工程科副科长吴洪江,后排左10为工程科柳才金(提供照片者)  

 


816工程最为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工程被覆任务完成后,五十四师和816厂分别给每位参建老兵赠送了纪念品


2021.5.20在重庆市涪陵区召开了“永远的816”座谈会,18名参加过816工程建设的五十四师老兵回到了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在瞻仰烈士陵园祭奠牺牲战友、参观自己亲手建造的816核军工洞体、现场考察816景区提档升级工程的进展情况后,又同涪陵交旅集团、旅发集团、区文旅委、区委党校等部门领导进行了热情交流。老兵们踊跃发言,对景区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出了不少中肯意见,还向交旅集团捐赠了50年前建设816工程时的生活和工作用品。原师工程科科长、后任南京工程兵学院院长的81岁杜方淼将军和89岁抗美援朝老兵、原123团施德福副团长在座谈会上作了重点发言,表达了五十四师老兵对816工程的深情关注和对其发展前景的真诚关心。涪陵区领导们表示衷心感谢,表态绝不会辜负老兵们的期盼。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前排左起依次)罗明华、李曦(现任涪陵交旅集团总经理)、唐福生、施德福、周徳宏(现任涪陵交旅集团董事长)、杜方淼、陈怀文、王建国、颜晓梅(时任涪陵区委党校副校长)、李永伟(时任涪陵交旅集团副总经理);(后排左起依次)黄家胜、唐继红、高世华、曹顺斗、李龙清、汤文镜、张泽华、曾银章、张朝武、姚富高、王仕发、葛清容




本文资料来源于反映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史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修订版 73.8万字)一书,军委主席办公室收到本书后回信称:“珍贵的工程兵历史资料”。作者陈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