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才:从参与者到研究者——我与三线建设(下)

一生勤动笔 深情写三线

“三线”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词。三线人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由于保密原因,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三线人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宣传。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开始进行调整、改造,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也随之被撩开。多年前,许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是怎么回事,甚至有人将“三线办”说成是管退居二、三线干部的管理机构。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的《苍凉巴山蜀水情》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研究员、作家王春瑜三弟为该书作了序。2001年3月12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了王春瑜作的序文,题目为“苍凉记彭总”。文中4处出现了《彭德怀在三线》,报纸印出来后却变成了《彭德怀在三八线》,多加了一个“八”字。我写的彭总不是在朝鲜三八线的事,而是在大西南的事。原来年轻编辑未听说过三线建设,只晓得彭德怀在朝鲜抗美援朝有个“三八线”。这说明宣传三线不够,不怪年轻编辑。所以,我把宣传三线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但自己写三线,报社的记者、学者采访我,我也主动向他们宣传三线,支持他们写三线的文章,拍三线的电视和电影。1991年秋,全国七届政协常委老作家陈荒煤率全国政协视察团赴贵州三线视察。其所见所闻使这位热血的老人激动不已。回京后,陈老向中央有关领导建议,并在《人民日报》撰文呼吁作家们要创作反映“三线”巨大成就和精神风貌的作品。他与国家计委有关领导联系后,与我通了电话,赞成我提出的在作家指导下由三线人写三线人、写三线事的创作方针,尽快出文学丛书。我向国务院三线办鲁大东主任等领导汇报后,也得到他们的支持。我随即与黄少云处长组织了《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编委会,我任主编、黄少云与陈光华作家任副主编,28个编委,聘请四川人民出版社李洪烈同志担任责任编辑,特请沈重作家(四川文学院副院长)担任编审,进行指导。并邀请鲁大东、钱敏、陈荒煤等领导同志担任丛书顾问。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省及重庆市三线办组织了800多名三线职工,写三线事、三线人。编委会从600多万字来稿中,精选出160万字的文稿,1993年编辑成一套四册《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分别是《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金色浮雕》《穿越大裂谷》,每册40万字。交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国三办领导要求审稿时,删掉部分保密内容,严防失密。编委会通知作者单位、省三线办对文稿层层把关,进行保密审查,签上审查意见,盖上单位公章。最终由国防科工委保密局审查过关,正式下了批文,四川人民出版社才接受出版。陈荒煤为本丛书作了序:“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

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本丛书题了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经丛书编委、国家体改委李尔华司长逐一联系,张爱萍、鲁大东、钱敏、吕东、刘纪原、朱育理、蒋心雄、来金烈、王荣生、何光远、顾秀莲、刘淇、王森浩、旷伏兆、于锡涛等16位领导同志也都题了词。四川人民出版社黄葵副社长十分感慨地说:“江总书记与16位首长题词,四川人民出版社自1950年组建以来,还没有见到有这么多领导为一套丛书题词的事。这说明中央首长对出版《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的重视与支持。”1994年1月14日上午,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解放军3536厂在成都军区新华礼堂联合举办了丛书首发式,鲁大东、钱敏、陈荒煤、茹夫一(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徐世群(四川省副省长)、向嘉贵等领导在主席台就座。我代表编委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向嘉贵副主任代表国三办向首发式祝贺。出度会议的200多名代表,每人得到一套4册丛书,参加会议人员手捧丛书排队请鲁大东、陈荒煤、钱敏在书上签名。

1994年7月20日,国家文化部在北京组织了《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研讨会。著名作家、评论家、企业家、作者代表参加了讨论。我向大家作了汇报。陈荒煤、钱敏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指示,会后,中国文化报刊登了一版文章、图片作了报道。1994年《求是》杂志第18期刊登了中国文化报编辑部主任杨胜生同志的文章:“共和国历史的辉煌一章——读《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摘录如下:这是第一部以文学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艰苦创业的历程及其光辉业绩和为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人的“三献”精神的作品。读后使人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关于三线建设这一重大举措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有了形象的感受。对三线建设在我国国防建设、高科技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日益突现出的重要作用有了亲切的理解。特别是三线人在三线建设中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拼搏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的精神和事迹可谓感人至深。将激发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情。可以说,这是一部‘以高尚的精神培养人’的优秀之作......1999年,我协助四川省政协文史研究室、四川省三线办主编了《三线建设铸丰碑》一书,33万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6章,依次是重大决策铸丰碑、裂谷奇迹显神威、春雷一声惊五洲、铸剑锻犁开新天、揽月摘星志凌云、巴山蜀水春无边。三线建设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三线建设铸丰碑》一书,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展示三线建设的创业历程和丰功伟绩,弘扬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对在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我国中西部经济,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四川,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1998年,在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张培坤、副主任吉大伟、处长李忠德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我主编了《中国大三线》大型画册,8万字,900张图片,335页,由中国画报社出版。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国家三线调整领导小组组长甘子玉为画册作了题为“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的序。邹家华副总理为《中国大三线》画册题写了书名。原国三办刘方煜局长、邓肇麟副局长在读了我以前写的18篇三线纪实文学作品,鼓励我出文学专集。于是我又采写了一些文章。例如:1994年11月23日,湖北省三线办李庆主任、孝感市委邓昌德书记、曹世佑市长陪我与孟渝处长到安陆县考察核工业309大队险情,宋忠飞队长、潘广焱副队长领我们参观生产民品的平房、队区。这个地方缺水、雷击区、血吸虫病区,当我见到患血吸者大肚子工人还在岗位上工作,生活条件那么差,座谈时,我控制不了感情,低着头哭了(1953年我在扬州读书被查出患血吸虫病,很痛苦,住医院2个月才治好)。 我很同情找铀矿的国家功勋队职工,深受教育。几年后309大队脱险搬迁到孝感开发区,潘广焱队长向我介绍调迁后喜人的变化,于是我又拿起笔,写了颂扬他们的文章。我把多年积累的三线文学创作素材,整理成《日出长江》一书,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著的三线纪实文学集《九九艳阳天》,有33节。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老作家马识途为我题写了书名。2010年6月,凤凰大视野摄制组到四川拍摄10集纪录片《三线往事》,编导钟亮首先采访了长期研究三线建设的陈东林研究员与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三线建设的风雨历程。我与李忠德处长组织了彭州民用三线厂锦江油泵油嘴厂和攀枝花等地参与了拍摄。摄制组到现场采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老三线人,让他们回忆往事,再现当年三线建设艰苦奋斗的工作、生活、生产场景。该片于2010年9月向全球播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让我高兴的是,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有影响的报刊都在关注三线建设的历史。2011年5月24日下午,我接受了《解放军报》记者范矩炜的采访,我回答了范记者5个提问,5月28日该报已刊出。北京中宣部《党建》杂志冯静编辑通过中国作家协会查到了我的电话,组织采访全国不同行业的120人讲述90年的党史,约我写三线成就文章。7月党建杂志刊登了我的文章:“默默三线,千古风碑”。《中国大纪实》杂志王敬东编辑约稿,2011年7月《中国大纪实》杂志刊登了我写的“东方彩霞—航空工业东方仪器厂脱险调迁纪实”。 总装备部《神剑》杂志兰宁远主编约写的专稿已经完成。攀枝花市刘胜利、广安市李天明、傅琳等分别前来采访交谈,让我忙了大半个月,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我为自己退休后,能坚持散步,身体较好,还能为宣传三线尽一点力而感高兴。

艰难中,筹建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现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院)研究员、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宣传部副部长宋毅军,与我有亲切的三线情缘。2012年,他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写报告,提议成立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得到了有关高层领导的响应。中国国史学会朱佳木会长,批准成立三线研究会分会,推荐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钱海皓中将担任会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负责筹建运转。原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电子工业部部长、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钱敏与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国家三线领导小组组长甘子玉商量,支持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两位老领导做我的工作,要我参加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工作。2012年4月,钱敏、甘子玉两位前辈生病同住北京医院,我去看望他们。我对钱部长说:“ 我年纪大了,77岁了,胜任不了这项工作....”,钱部长风趣的回答:“春才, 77岁还小嘛!我97岁了,我大儿子钱海皓是您老乡,抗日战争我在苏北盐城扬州工作,海皓1945年在宝应县出生,离您建湖县老家几十公里,他是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将,他也积极支持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您是长期从事三线建设与调整工作的,又出了多本书,熟悉三线,一定要参加...”我当即向钱部长表态,按老领导指示办。他们还把筹划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的事,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汇报了,宋老也表示支持,还答应担任顾问。回到成都后,我到重庆、陕西、湖北等地的国防科工办、三线办和三线企业进行调研动员,他们表示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也是他们的愿望。在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及三线办老主任李庆支持配合下,2012年9月18日,在湖北宜昌市召开了三线建设研究会领导小组筹备工作会议。

2014年3月23日, 在北京会议中心,正式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100 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选举产生了理事、常务理事。钱海皓担任会长,齐德学、武力、李庆、温尧忱、王春才担任副会长,郑有贵担任秘书长,段娟、余朝林、张鸿春担任副秘书长。几年来,研究会成绩显著,建立了中国三线建设网站、编辑出版《三线风云》丛书和《三线春秋》杂志,配合央视摄制《大三线》纪录片,促成多座三线博物馆建立。特别是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是在何可仁董事长策划领导下,进行三线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

知难而进,落实成立三线研究会资金

在筹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会议期间,湖北省国防工办原副主任、省三线办主任李庆9月16日陪同我到了宜昌,他很着急,图为省国防工办承担不了会议经费。9月17日,我请宣昌市国防工办鲍继权副主任开车陪我到了宜昌市的中船重工710研究所,段桂林所长与所办主任陈平在办公大厦门口热情相迎。该所是三线脱险调迁成功的典型,他们在会议室银幕上向我们介绍调迁后科研成果、职工福利等情况,并感谢国务院三线办将他们列入“七五”调迁计划,享受到调迁拨款待遇。当他们听说我们准备召开全国性的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会议缺少会务经费,他立即让财务部给我们划拨赞助款五万元。中国兵器集团809厂,经国务院三线办批准,从四川涪陵山区迁到宜昌市经济开发区,享受三线调迁双给(给投资、给退税政策)待遇,也是调迁成功的典型。他们成立了湖北华强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9月17日,当王冬民总经理听说我们缺乏会议经费,在他们公司财务规定对外支持限定3万元的额度外,为我们另筹6000元,共赞助我们3.6万元。这二家单位的慷慨解囊,一举解决了这次筹备会议的经费问题。在2014年2月的春节期间,一些三线老朋友给我打电话拜年,希望我能出面催促三线建设研究会尽快成立。由于会议经费的筹措出现问题,我提出了一个压缩方案,即会期由二天改为一天,参会人员由150人改为100人,这样可以把总费用降低下来,便于筹措。2月27日,我与北京当代中国研究所武力副所长通了电话,他很赞成我的方案,并说成立大会将在北京市会议中心召开,由研究所负责接待工作,会务费大约要8万元左右,希望由我来落实。第二天,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郑友贵秘书长,将当代研究所的银行账号告诉了我,我立即开动脑筋,寻找我老家的朋友帮忙。很快,没过三天,我的表侄女曹素梅,是盐城江苏剑桥涂装公司副总经理,经张如剑董事长批准汇来五万元。成都四川伟嘉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佳蔚也是盐城老乡,汇入两万元。我邀请湖北卫东集团公司董事长顾勇与该公司高级政工师、《卫东人报》总编辑杨克芝出席三线研究会成立大会,顾勇董事长让杨克芝向会务组交了三万元现金。会议经费落实了,3月23日,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成立大会顺利举行。三线建设研究会的成立,极大推动了三线建设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群众性的三线文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每当回忆这个过程,我感到非常欣慰。

图为2014年3月23日在北京成立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

勤出书,助建馆 不遗余力宣传三线

新世纪以来,广安市、攀枝花、六盘水、遵义、大邑等地政府和企业,纷纷筹划建立三线建设博物馆,为这段历史保存珍贵的历史物证。2008年5月,攀枝花市文物管理局张鸿春局长、刘胜利文物专家与我交流,得到攀枝花市委秦万祥老书记大力支持,他们最初提出要建立一个攀枝花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我的推动下,最终建成了国字号的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并请到中共中央老常委宋平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为了支持攀枝花的建馆工作,我把个人收藏的有关三线的资料、中央首长题词、彭德怀亲笔批注200万余字的小说《欧阳海之哥》,署名“王川”的彭德怀骨灰单原件等300多件文物资料都捐献给了他们。

捐赠仪式

其中包括六盘水的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广安的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遵义1964创意园三线博物馆、山西太焦铁路3202工程研究会陈列馆、湖北卫东历史展览馆,大邑三线记忆展览馆也都有我捐赠的物品。2012年,我再次修订《彭德怀三线岁月》一书,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稿批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013年10月第一版印5000册,一个月脱销了。2013年12月第二版,又印了5000册。

2017年经中共中央党史办审稿批准,2018年5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作《巴山蜀水“三线”情》。2019年2月,105岁著名作家马识途为我的自选集《三线建设的追梦人》题写书名。该书由四川大学文史学院李德英教授担任总编,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00余万字,分三辑,第一辑三线掠影,第二辑故乡琐忆,第三辑附录。《三线建设的追梦人》是我有关三线建设文稿的合集,汇集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2019年9月上旬,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报中宣部审批,预计2020年底出版。

此外,我还十分关注三线题材的书籍出版,或为他们作序题词,或出席他们图书的发行式,比如《锦江岁月》《三线风云》《中和风雨行》《卫东记忆》《晋江文集》、李杰的《三线记忆》摄影集、南庆杰的《乌蒙山下军旗红》、陈怀文《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等等,看到这么多的人参与到三线文化的建设中来,一起“为三线放歌,让历史生辉”,是多么令人高兴啊!我今年86岁了,写稿出书,校勘核改,的确很累人。得到了家人的关照,我只是希望,能为后人了解三线,研究三线多留下一些东西。作为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这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追求,更是我心甘情愿去做的事!

作者1965年开始在三线领导机关工作,1997年退休。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基建规划处长,国务院三线办规划二局局长,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高级工程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主编。

本文选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