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7日,物质遗产与历史记忆: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四川省文物局指导,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成都,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围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三线建设中的行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物资供应与流通,三线建设中的人群、城市与生态,文物、记忆与情感,以及多学科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等主题,总结和探讨三线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宝贵历史经验,进一步推动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与三线建设精神传承弘扬。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迄今已有60年。这场以军事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国防战备建设和工业迁移,对于保卫国家安全、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李正华研究员提出,三线建设史研究者理应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研究,将挖掘、提炼、阐述“三线精神”作为研究重点,为保护和利用当代中国工业遗产、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会长武力表示,三线建设形成的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谱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抓紧物质遗产保护和三线建设者的口述历史抢救。
四川省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保留了大量的三线建设物质遗产,是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回顾了四川大学与三线建设的深厚历史渊源。四川大学在三线建设期间为我国国防和基本建设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三线建设注入了“川大强音”。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飞表示要推进三线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让三线建设遗产“活起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表示,四川社科界在科研成果创新和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切实推动着四川三线建设研究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线建设研究深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广安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长唐熙浩提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四川大学将携手并进,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秘书长郑有贵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陈东林、清华大学刘伯英、上海大学吕建昌、华中科技大学谭刚毅教授先后发言。大会主题发言第二场由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范瑛主持,郑有贵、北京大学教授张藜、同济大学教授左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邢军、上海大学教授徐有威、四川大学教授李德英进行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工业发展及对世界工业文明的贡献、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与工业迁移、红色工业遗产等主题,总结中国工业文明的具体特征、历史地位及其世界贡献,界定三线建设遗产、红色工业遗产的具体概念及其时代价值,强调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抢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围绕国史学科体系中三线建设研究和书写问题、三线建设中的教育机构迁移、核工业遗产的保护与转型、“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和时代价值等主题,探讨三线建设在新中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价值与研究路径,展现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文物与工业遗产研究等多学科交融视野下的全新前沿成果,为深化新中国史研究注入了崭新的学术动力。
作者:陆航 赵庆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