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才:做点燃灵魂圣火的传人

在中国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总结讲话

2017年11月28日,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在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三线遗址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影留念。

各位来宾、同志们:

中国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围绕“汇聚三线建设智慧,推动三线遗址开发利用”主题,经过学习交流、分组研讨,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对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进行了专题研讨,形成了共识,这次会议是圆满的,是十分有意义的。三线建设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大规模建设、调整搬迁两个重要时期,而今天进入新时代,又迎来三线建设遗址开发利用的新时期,这次会议是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推进三线建设遗址与开发利用新发展集思广益的会议,统一认识的会议,明确思路的大会,会议必将为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发挥出重要推进作用。

我代表会议作总结讲话,讲话的题目是“做点燃灵魂圣火的传人”。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老作家陈荒煤曾为我主编的“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题写了“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他赞誉:“三线人的光辉形象,是点燃我灵魂的一簇圣火”。我认为,新时期三线建设遗址与开发利用是三线建设的又一重要时期,为此,我沿用陈荒煤题词之意作总结讲话的题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三线家园饱含三线人的情愫,新时代新创意展现新风彩

这次研讨会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召开的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秘书长郑有贵、副秘书长段娟、张鸿春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

在会议开幕式上,遵义市副市长鲁成军致辞谈到:遵义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三线建设”在遵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市以原长征基地长征十二厂为主体,投资建设的“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弘扬“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心城区重要的文化新地标。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全国传承和发扬“三线建设精神”、保护和提升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旅游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遵义在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开发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别是1964文化创意园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作用。今后,三线建设遗址在保护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发挥三线建设遗址的独特性,做好保护开发与旅游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让三线建设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会议只开了两天,但效果很好,同时也是观摩学习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带动旅游发展的现场经验交流会,何可仁董事长陪同大家参观了现场,在会上介绍了1964文化创意园诞生建设、创新发展的历程。

2015年12月5日,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遵义市人民政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遵义市工能委、贵州三线建设研究院、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三线建设遗产价值与品牌建设研讨会”,在贵州省遵义市成功举办。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广智,市委副书记、遵义市市长魏树旺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向“遵义1964文化产业园”授予“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研究基地”及“三线建设论坛指定基地”。会议围绕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进行深入交流,形成“中国三线建设遗产保护资源与利用•遵义共识”。会议期间,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参观了建设中的1964文化创意园,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何可仁董事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江津重齿公司何民权同志让我留言,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三线人的家园”。这次,我看到在会议室墙上挂的我题写的原件,何可仁董事长、罗德生副总经理邀请我再留言,我用毛笔写了“三线家园新时代新风彩”,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部长、书法家傅琳也挥豪泼墨写了“中国当代灵魂的洗礼地”。何可仁董事长展示了题写的留言,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祝贺1964文化创意园迈向了新时代,这也是三线人的骄傲。

2016年5月7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盛大开园,遵义市政协副主席谭剑锋主持开园仪式,长征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何可仁致辞, 我受邀出席了1964文化创意园的开园仪式。

从2015年3月启动建设到现在,两年多时间,1964文化创意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中船重工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政工部主任沈世平等几位同志交谈时,大家都感慨至深,沈世平对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作出很高的评价,概括了三点:一是承载三线历史岁月,保护开发利用典范。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浓缩了三线建设峥嵘岁月,留住了对三线建设难忘的怀念,承载了共和国一段厚重历史,成为一道亮丽的三线建设新时代的新风采;二是传承三线文化的家园,弘扬三线精神的基地。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成为完整保护、精心维护的三线人家园,是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的基地,这离不开贵州省、遵义市的支持,应向保护开发、建设发展1964文化创意园的全体人员致敬;三是坚持不忘初心创新发展,新时代再展新风采。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的保护开发利用意义深远,教育大家不忘三线建设,保护三线遗址,目的在于不忘三线建设历史,有效开发利用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在新时代再展新风彩,成为新时代新的三线建设的标志。

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能完整保留、开发利用、创新发展,关键是以何可仁董事长为领导的团队对三线矢志不渝的情感,当年没有把三线建设的厂房、土地卖掉,给企业和职工换一笔钱,而是不辞辛劳,多方考察、学习、借鉴,作规划、抓建设,贵州省、遵义市也十分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十九大政治局委员、现任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任贵州省委书记时,2014年9月22日在《贵州社会科学院关于三线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请示》上批示何力副省长:“请何力同志阅批,三线建设是我省宝贵的遗产资源,要发掘好、保护好、利用好。”何力副省长9月23日立即明确指示文化厅、经信委(国防科工委)、省社科院共同商议,就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规划部署提出建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力支持和大家的辛勤努力下,成功建成1964文化创意园。

回忆20多年来,贵州省在宣传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建设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所做的工作在全国三线地区是走在前面的。1991年夏天,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长、著名老作家陈荒煤率领全国政协考察团视察贵州三线企业、研究所,十几天时间走访了航天、航空、电子、机械4大基地,考察团人员既大开眼界,又感到震撼,贵州不再是“天无三日睛,地无三尺平”,三线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科技发展了,开始富起来了,但由于当时三线建设保密的原因,没有很好的宣传三线。考察团回北京向全国政协写了考察报告,要求全国政协、中国作家协会加强对三线建设的宣传。我看了报告,向国务院三线办鲁大东主任汇报,三线办主任办公会决定由我牵头,组织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河南省、重庆市即八省一市三线办组稿,编辑出版《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我立即成立由20人组成的编委会,我担任主编,黄少云处长、陈光华作家担任副主编,特邀著名作家、四川文学院院长沈重担任编审。该丛书从600多万字的文稿中,精选编辑出4册即: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金色浮雕、穿越大裂谷,每册60万字。由国防科工委保密局对书稿进行并通过保密审查,下文批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洪烈担任责任编辑。我召开编委会确定,打报告给中共中央办公厅,请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丛书题词,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1994年1月14日,在成都军区新华礼堂举行了隆重的丛书首发式,200多人出席每人赠送一套书,首发式现场请丛书顾问鲁大东、钱敏、陈荒煤在书上签名的人排成长队。几位领导在首发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出版发行,以此拉开了大三线神秘的面纱。陈荒煤在首发式上讲话时感动的说:“考察贵州三线建设,让我了解了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的决策,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在大山中建工厂、搞科研,增强国防实力。三线人艰苦奋斗,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是国家最可爱的人,向他们致敬、学习。这两天,我日夜不停地翻阅这部文集,我是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也不免时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文集中所描写的三线人的光辉形象,时时清淅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是点燃我灵魂的一簇圣火”。我很欣赏这句话,并作为丛书序言的标题。

《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出版发行后,陈荒煤老作家趁热打铁,加大力度宣传三线,1993年6月20日,他牵头组织文化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在北京文化部会议室召开了“发扬‘三线人’的奉献精神——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座谈会”,陈荒煤、钱敏(原电子工业部长、国务院三线办副主任)、于锡涛(国务院三线办秘书长)、李尔华(国家体改委司长)、周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毕淑敏(著名作家)等14人参加了座谈会,我时任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主编,积极参加组织好这次座谈会。1993年7月17日,中国文化报副刊整版刊登了座谈会纪要,与会的14人的发言摘要并配发相片清晰呈现给读者。随后,1994年第18期《求是》杂志刊登了文化报编辑部主任扬胜生署名文章:“共和国历史的辉煌一章——读《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

1996年3月下旬,我到北京看望陈荒煤,荒煤老人用毛笔为我题词:“‘点燃灵魂的圣火’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集锦、王春才主编、陈荒煤题。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七日”。半年后,即1996年10月25日,陈荒煤被癌症夺去了生命,11月6日,我从成都赶到 北京参加11月8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的陈荒煤遗体告别仪式,我深深地三鞠躬,悼念他、怀念他。

陈荒煤是宣传三线的倡导者、组织者、亲为者,20多年过去了,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何可仁董事长接过前辈们弘扬三线精神的接力棒,成绩卓著。今天,我将陈荒煤给我的题词与文化报捐赠给何可仁董事长,存放在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也是对陈荒煤老前辈的纪念,这也是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和何可仁董事长的荣誉,向他们学习、致敬。

二、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努力深入开展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三线建设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对三线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第一、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第二、我们要从当时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认识看待三线建设;第三、三线建设和三线调整不能完全算经济帐,这就像打仗一样,三线建设在我们国家建设发展历史上是打的一个大仗,打了一个胜仗。打仗必然要花钱,在物质上也会有很大损失甚至牺牲人。可以这么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西部地区的战略大后方,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没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大国地位。

三线建设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5年到1980年,花去2052亿元,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百分之四十,建了2000多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国防工业600多个,成绩很大,但在建设项目布局上,执行了“靠山、分散、隐敞”的方针,建设的项目在大山深处过于分散,甚至钻山洞,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三线企业实行军转民、以民养军的方针,建在深山的三线工厂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下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1983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对三线建设项目实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八字方针,到2003年,经过20年努力,完成了调迁项目300多个。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讲,是三线建设的完善延伸,但留下一批三线建设遗址,有的改造创新发挥了作用,但大部分荒废闲置。当前,保护开发、创新利用三线建设遗址迫在眉捷,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聘参事陈东林、首席参事徐嵩龄、蒋明龄等专家,配合国务院参事室调研一年多,有很大进展,现状清楚了,但实施很难。建议请他们向国家领导人再次呼吁针对三线建设第三次成立专门机构,对三线建设遗址进行调查调研、统筹规划,提出保护开发、创新利用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三、持续办好《三线风云》丛书,创办《三线春秋》杂志。2017年7月7日,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组织编选的《三线风云》第三集首发式暨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之所以出版三线风云系列丛书,不遗余力地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记住三线建设历史,不忘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

《三线风云》第三集由张鸿春主编,倪同正担任执行主编。全书共68万字,分为“创业之歌、记忆之花、思想之光、文化之火”四部分,历经两年多时间编辑而成,是继《三线风云》第一、第二集后,真实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我国三线建设从决策、规划、实施及80年代至90年代调整改造历程的一部巨作;是再一次展现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三线建设及三线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历史壮举和高尚情操的力作;是传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的珍贵历史资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在成都举行《三线风云》第三集首发式,应该讲,国家没有忘记三线建设、三线人,国家政策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也要体谅当前的困难,要正确认识。当前我们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大对三线建设宣传力度,反映三线职工的心声,教育人们不能忘记三线建设,尽心尽力传播三线建设带来的正能量,弘扬三线建设者用青春、用终身,甚至还有子孙建设铸就而成的三线精神,获得更广大的三线职工的参与拥护。为此,我们必须把《三线风云》编著下去,使之成为三线研究的文化品牌,为在文化教育领域建立一个新的“三线建设学”学科而不懈努力。

这次会议,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研究出版了“中国工业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西部地区再开发三线工业遗产再生”专著,这些论文可以精选一部分到《三线风云》丛书。建议专家、教授们扩大范围,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多采访三线老人,编辑出版如李杰著《三线记忆》之类的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史部主任、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徐有威教授这方面工作做的好,已出版了《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一辑、第二辑,正在组织出第三辑,还办了三线资料展览。

攀枝花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龙头、三线建设成功的典范、三线建设者的骄傲,是三线建设的千古丰碑。在三线地区,第一个建成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原中央常委宋平题了馆名。刚才莫兴伟馆长在大会上介绍了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展陈面积最大、实物展品最多,展陈内容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影响巨大、成果显著。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已经同意他们申请,批准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基地”、“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论坛基地”,铭牌已制作好,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领导即将前去挂牌,在此向他们祝贺。前天晚上,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领导开会研究决定创办一本《三线春秋》杂志,由攀枝花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主办,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部合作,攀枝花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莫兴伟馆长担任主编,成立编委会,逐步由内部学习交流资料转为正式公开发行刊物,2018年正式编辑发行,与大家见面,希望大家多投稿,多支持。

同时,我要做好一件善后工作。今年7月,《三线风云》丛书主编倪同正、副主编杨克芝,编委张勇、刘常琼、吴学辉、傅琳、杨晓虹等为了推动三线文化、学术研究工作,确定办《三线研究》内刊,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部长傅琳担任主编,吴学辉担任执行副主编,工作已经展开。要学习吴学辉传承三线历史,弘扬三线精神的劲头。为庆祝国营5057厂晋江厂建厂50周年,他主编出版了四卷五册书:晋江风彩(厂史)、晋江记忆(上、下)、晋江文韵(文学类)、晋江影迹(图片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与我为该丛书作了序。2016年12月25日,我与重庆市三线建设研究会艾新全副会长等人在重庆巴南区大江城鱼洞镇三江街晋江家属蓝球场,欢庆建厂50周年,同时举行书的首发式。工厂已经破产,出书的钱都是退休职工、二代三线企业家赞助的。400多人参加了庆祝会,唱歌跳舞,喜庆洋洋,感谢老厂办主任吴学辉顾全大局,将《三线研究》内刊并入《三线春秋》杂志,将已经收入的十几万字稿件整理后转交《三线春秋》主编莫兴伟馆长。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办好《三线春秋》期刊。

这里,我还要强调肯定,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成果,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遵义长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编印了中国三线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论文汇编。第一篇、主题论文28篇,第二篇、三线研究28篇,第三篇、三线遗址与旅游4篇,共60篇,494页,厚厚一大本。会议代表每人一册,大家非常满意。每篇文章都经过陈东林副会长审阅。感谢编委会主任何可仁、常务副主任罗德生、何民权大力支持。主编何民权、常务副主编郭苏星,副主编何静,编辑付爱成、于周蔼雯,他们认真编辑、校对,保证了论文汇编质量,并在短时内赶印装订完成,很不容易。

这次会议是中国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为此,我还要讲几件事:

第一、重庆涪陵816核地下工程是中国三线建设的典型,是中国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要充分发挥三线工业遗产资源作用,国家国防科工局已经批准816核地下工程洞体与湖北航天科工集团066基地远安旧址开发建成教育基地,三线建设研究会将全力支持,共同谱写三线建设遗址新时代的瑰丽诗篇。

第二、欢迎参加会议的同志、广大三线建设者及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按程序办理入会手续,先填个人会员简介,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签署意见,研究同意后,在中国三线建设网上公布。

第三、十集大型电视文献片《大三线》总策划、总制片人、执行总导演刘洪浩刚才在大会上讲了话,向大家介绍了2017年9月9日,在三线建设典型企业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遗址所在地建峰工业集团,举行点映活动,进行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恳谈、研讨816三线军工小镇保护的活动,这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国三线建设职工和研究、宣传工作者的大事。我代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大三线》摄制组向建峰集团何平董事长赠送宋平同志题词原件《大三线》,何平董事长高兴的说,建峰集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借《大三线》首映式的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9月11日至9月23日,十集《大三线》片子在中央电视4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收视率高。《大三线》片子拍摄历时两年多,走遍六个省市和20多个城市,采访了500多位亲历者,摄制成功十分不易,是成千上万三线人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激励、才能顺利完成。她是三线建设的一座纪念碑,一座永载史册的三线精神丰碑。

《大三线》纪录片的摄制播放,在三线建设领域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摄制三线建设题材的面在扩大。如贵阳新天寨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083基地)党群工作部组织摄制了六集《从大山走来》纪录片,还到成都采访了我,不久将播出,祝他们成功。

第四、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参加三线建设的老同志的感人事迹,原任甘肃平凉电子45研究所所长马云骧,现已80岁,患前列腺癌7年仍坚持主编《三线岁月》一书。今年9月中旬,他在中央电视台4频道《国家记忆》栏目观看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时,见到有采访我的镜头,很开心。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了我,希望我为该书作序,我很感动,欣然为该书作了题为:“铭记往昔之风采,镌刻今日的辉煌”序言。刚才,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执行总导演刘洪浩宣读了我为该书作的序言。刘洪浩导演曾担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标准,声情并茂讲的好,刘洪浩导演宣读这一序言也是对观看《大三线》的热心观众和马云骧的回报。我讲这个故事,主要表达一点,马云骧所长带病常年编辑《三线岁月》一书,充分体现广大三线人对三线建设深厚的情感,马云骧所长是坚持传承三线文化的推进者,是弘扬三线精神的执着者,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线文化的传承不仅靠我们,更需要广大的三线建设者参与;三线精神的弘扬,不仅是三线建设者,更需要全社会更多人的践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三线文化将会不断增加有情结、有底蕴、饱含正能量的新故事;三线精神将会更加发挥激励人、教育人的作用,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大的发扬光大。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 王春才

2017年11月29日上午 于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在大会上讲话。

2017年11月28日,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何可仁董事长手指墙上图片亲自向出席会议贵宾、专家、学者解说,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副会武力(前排左1)、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副会长王春才(前排左3)等参观者认真听何可仁董事长介绍情况。

王春才2015年12月6日,应会务组同志要求写了“三线人家园”的感言,挂在会议室墙上。

2017年11月27日晚,在1964文化创意园文化查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部长、书法家傅琳(左1)、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旅游部长何民权(左3),鼓励王春才(左2)用毛笔在宣纸上又写了一幅字“三线家园新时代新风彩”,赠送给1964创意园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可仁(左4)。何可仁董事长感谢三线研究会对1964文化创意园工作的鼓励与赞扬,表示努力创新发展取得更好成就。

2017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王春才在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园召开的“中国三线建设遗址与旅游开发研讨会”上总结讲话,标题为“做点燃灵魂的传人”。王春才将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陈荒煤,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为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集锦,王春才主编题词“点燃灵魂的圣火”复印件在主席台上献赠1964文化创意园董事长何可仁。


2019年7月8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遵义长征集团董事长何可仁,在四川大邑召开的《中国三线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发言。1964文化创意园是发挥三线遗址文化作用的好典型。



遵义1964创意园全景图(原长征电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