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也就是新时代贵州精神。六盘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新兴工业城市,“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精神”是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引领全市党员干部把“三线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开展党性体检,强化对标看齐。市纪委宣传部在深入调研走访、座谈交流、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对“三线精神”在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严峻,险象环生。南面,美国对越南的战争逐步升级,战火有蔓延到中国的可能;东南面,蒋介石当局在美国的军事援助下企图“反攻大陆”;西面,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不断制造事端,进行挑衅;北面,苏联已开始派重兵进驻中蒙边界,战略导弹直指中国。党中央根据国际局势和我国经济布局,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以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为“大三线”后方,大规模开展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民工拓荒三线,展开了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风云壮举,用十几年的时间,在广袤的大三线建立了强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军工等工业体系,形成了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基地。“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捍卫国家安全的决心,拉开了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序幕,对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国防战略、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整个“三线”地区看,“三线”建设开创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先河,谱写了中国开发西部的前奏曲。从“三线”建设开始到1980年,国家在中西部13个省区投入资金达2052亿元,建立了20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十多条铁路干线,形成了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带动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社会发展。“三线”建设不但为西部地区引进了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方式,培育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而且把城市文明播洒到“三线”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促进东西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贵州来看,“三线”建设不但促进了贵州经济长足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整体进步。在发展模式上,“三线”建设促进了贵州“三线”经济的形成,现代工业从无到有、城市发展从慢到快、资源开发从点到面,贵州有史以来第一次迎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机遇,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在工业发展上,通过连续12年平均每年7倍于1963年的工业建设投资,全省工业企业快速增长,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贵阳为中心的工业布局深刻变化,六盘水、安顺、遵义、都匀、凯里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相继建成,为今天的贵州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基础设施上,全省建成了以贵阳南站为中心,黔桂、川黔、贵昆、湘黔4条干线为骨架的“十”字形铁路网,形成了贯穿全省、联通全国的交通网络系统,为贵州走出大山、融入全国、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科技文化上,国家对贵州大力开展科技援助和教育支持,一批科研、教学单位迁入贵州,送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先进技术设备,使贵州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从六盘水来看,“三线”建设催生了“江南煤都”,孕育了“十里钢城”。原隶属于毕节、安顺、兴义三个地区的水城、六枝、盘县在“三线”建设中从矿区到特区,从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到六盘水地区、再到六盘水市的政区建制的历史清晰表明,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六盘水建立煤炭、钢铁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资金的大投入、资源的大开发、人员的大流入、要素的大集聚,快速形成了六盘水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工业格局,开创了六盘水的工业文明新时代。“三线”建设以来,在三大矿区的基础上,建成了盘江集团、水矿集团、首钢水钢集团、盘南电厂、发耳电厂、黔桂天能焦化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改变了国家北煤南运的状况。六盘水的“三线”建设,为这一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积蓄了强大能量,奠定了坚实基础。1964年,六盘水地区整个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800万元,群众生活极端困难。通过“三线”建设以来50多年的努力,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0万建设者、20多个省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设备成建制转入,多元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碰撞交融,改变了六盘水人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促进了多元文化大融合,成为六盘水现代文明的起点。

二、“三线精神”的内涵

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不仅给六盘水市确立了四大产业支柱,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一)“三线”建设铸就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十万建设大军告别故土亲人,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乌蒙大山,踏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用双手劳作、智慧碰撞、汗水挥洒、激情迸发创造了伟大的“三线”建设历史。面对“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三线工程,“三线”建设者们久居封闭荒凉的深山峡谷,披星戴月、披荆斩棘、开山劈水、筑路架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激情创业,从零开始,创造了深山里的奇迹。“三线”建设的每一处工地、每一个人,无不闪耀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光芒。

(二)“三线”建设铸就了“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三线”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全国一盘棋,通过政府对资源的动员和配置,保障了“三线”建设的成功实施,彰显了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这是对“三线”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三线”建设既为备战、又为备荒,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销毁技术的情况下,“三线”企业依靠自主创新,建立起了包括核工业、航天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等在内的完备国防工业体系,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三线”建设铸就了“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财、物上予以保证,一线、二线地区机器、设备、人员和教学科研机构向“三线”地区搬家,一线城市对口支援“三线”城市,体现了全国范围的大团结、大协作;六盘水煤炭基地与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服务,六盘水煤炭与攀枝花铁矿形成了钟摆式运输,体现了“三线”地区之间的大团结、大协作;坚持“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与“三老带三新”建设方针,体现了工程建设上的大团结、大协作;六盘水当地百姓夹道欢迎建设大军,数万人组成民兵师参与工程建设,煤炭部所属27个工程处、6.3万人包建六枝、盘县、水城23对矿井,鞍钢包建水钢,体现了军地军民之间的大团结、大协作。

(四)“三线”建设铸就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三线人”凭借满腔的爱国报国热情,不讲待遇,不计回报,不图名利,不提要求,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三线”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贡献智慧和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众多“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青春年少时远离故土和亲人,扎根“三线”,默默奋斗,贡献一生,退休后仍留居六盘水,子孙后代继续为第二故乡建设和发展艰苦奋斗。

三、“三线精神”对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时代价值

“三线精神”中蕴含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服从大局、无怨无悔,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等博大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党性教育价值,激励着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忠诚、担当、奉献,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开展党性体检的对照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三线人”心中坚守的“道德律”。对党绝对忠诚,是“三线人”集体书写的政治底色。

“三线人”的忠诚体现为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三线”建设时期,随处可见“卯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等宣传标语。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周边国际形势下,“三线人”怀着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怀着高度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崇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坚决同苏联“修正主义”、美国“帝国主义”抢时间、作斗争,争分夺秒为建设祖国的战略大后方而艰苦奋斗,以坚毅不拔的意志和满腔爱国热情,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骄人的成绩,有效巩固了国家战略安全,达到预防和遏制战争的目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有力保护和促进了国内社会主义建设。

“三线人”的忠诚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贞不渝。“三线人”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是没有条件的,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哪安家,任祖国挑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被选中支援“三线”的人,认为是一种光荣,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能建设祖国大后方欢欣鼓舞。华罗庚在梅花山指导铁路建设时被铁道兵的精神深深感动,他说:大家公认我是一个数学家,多难的数学题我可能能解出,但我无法解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攀枝花市原市委书记秦万祥1966年6月向党组织写的请战书上写道:“亲爱的党啊,请你相信我吧,让我到大西南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中央发出鞍钢包建水钢的号令后,鞍钢副经理陶惕成不顾妻子反对,主动请缨,以病痛之身毅然转战水钢,挥别妻子出发前写下“才微无低调,奋达恨病身。明朝振霜羽,挥戈战水城”的豪情诗篇。文化大革命中,陶惕成白天被批斗,晚上坚持工作。他说“怎么批我斗我都行,但建设不能受影响!”1967年陶惕成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7岁,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铮铮誓言。

“三线人”的忠诚体现为对伟大领袖的衷心拥护。“早日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睡好觉!”这是“三线人”对伟大领袖的真挚感情,是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核心意识。直到今天问很多“三线”老人当初为什么参加“三线”建设时,他们满怀深情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就是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才来搞‘三线’建设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人”每天通过收音机收听毛主席的声音、党的声音,每天高唱《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万寿无疆》《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等歌曲,用歌声和笑声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已退休的六盘水水城矿务局原局长杨建华满怀深情地说:“我们这一批三线人,是唱着当时热唱的一首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艰苦哪安家’来到“三线”战场建设六盘水,建设战略大后方。如今,毛主席睡着了,我们退休了,使命完成了,也安心了,贡献了两代人,无怨无悔。”

“三线人”的忠诚得益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三线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斗志昂扬,拼搏奋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经常向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每一个员工正确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从而增强献身“三线”建设的自觉性。“三线人”在井下一线、露天旷野、施工现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和建设一起抓,把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作为必学篇目,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坚定革命信念,激发建设热情。1966年,党中央决定把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基建工程兵,发扬人民解放军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以“劳动为荣、艰苦为荣、当基建工程兵光荣”思想教育部队,把部队培养成吃苦耐劳、敢打恶仗、敢打硬仗、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基本建设突击队,出色完成了大量国防和经济建设重大工程。

“三线人”的忠诚启示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六盘水新篇章,要大力弘扬“三线人”信念坚定、服从大局的忠诚精神,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艰苦创业、敢于担当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在国家危急时刻,“三线人”挺身而出,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干成了顶天立地的事业,用双手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奇迹,把软“三线”建成了硬“三线”,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挺起了脊梁。

“三线人”的担当体现在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新中国前途命运危急的紧要关头,数百万“三线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舍小家、顾国家,舍小我,成大义,义无反顾建设“大三线”,艰苦创业挑千斤重担,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彰显了为了国家前途命运担当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强决心。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终止了所有援华项目,赫鲁晓夫扬言:“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再过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在最困难的时期,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一批批杰出的科学家站出来,勇挑重担,艰苦攻关,用双手托起了中国人自己的“两弹一星”,巩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战略安全。无数“三线”军工厂在大山中造潜艇,研制战斗机、轰炸机、防空导弹,锻造了护卫共和国安全的“国之重器”,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线人”的担当体现在攻坚克难不退缩上。在没有现代化装备的情况下,“三线”建设者们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中,依靠人力搞建设,人背肩扛,逢山开洞、遇水架桥,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成昆铁路沿线因其地形险峻、地质复杂被称为“地质博物馆”,被西方称为“筑路禁区”,苏联铁路专家说:“中国人要修成昆线简直是疯了!”担任黑井隧道施工的铁八师三十六团初到工地时,公路没有修通,大型机械运不进来,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他们不等待,不依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打通了近千米长的隧道。铁七师三十二团担负施工的莲地隧道,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指战员克服各种困难,顽强奋战,月月超额完成计划,1967年7月创造了单口月成洞571.2米、双口月成洞1003米的好成绩。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胜利建成通车。中国政府将成昆铁路主题牙雕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它与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岩、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三线人”的担当体现在勇于创新突破上。“三线”建设中,创新精神无处不在。1965年,华罗庚到西南“三线”建设工地推广应用统筹法,在修铁路、架桥梁、挖隧道等工程项目管理上取得了成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攀枝花钢铁厂江耀华担纲主研“利用普通高炉雾化提钒”,当时在全世界也属于高难度的科研项目,在当时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硬是通过打算盘一个个数据打出来,一笔一画推演出来,成功攻克了雾化提钒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贵昆铁路新窑车站站场为了节约土地,采用4线大断面隧道通过,首创了6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新技术;水城县滥坝站附近软土路基延伸30公里,地质构造复杂,指挥部创造性地“深建桥、浅筑档、两米换填石、平地打沙桩”,成功解决了难题;1966年4月担负老鹰山矿井施工任务的七十二工程处,在全国首创了立井柔性掩护支架、金属滑动模板等新技术、新工艺,创立井施工月进成井105.46米的全国纪录。

“三线人”的担当启示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六盘水新篇章,要大力弘扬“三线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担当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干成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三线精神”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奉献精神在“三线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无私无畏、勇于奉献,谱写下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奏响了中华民族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时代强音。

“三线人”的奉献表现为不讲条件。四百多万“三线”建设大军,从松花江畔、黄河之滨、华东沿海等富裕城市,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远离故土亲人,不远千里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大西南的崇山峻岭、大漠荒野,住油毛毡棚、“干打垒”房,“三个石头一口锅,风餐露宿心快乐”,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一年四季,顶烈日、战严寒,战天斗地。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守山餐,伴山眠,风梳头,汗洗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横下一条心,豁出一条命,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讲报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辛勤奋战,他们立下了“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等铮铮誓言。为“三线人”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的华罗庚写下了“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的动情诗篇。

“三线人”的奉献表现为不怕牺牲。在“三线”建设时间,广大“三线人”披星戴月、披荆斩棘、开山劈水、筑路架桥,用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修建贵昆铁路难度最大的梅花山隧道时,铁五师二十三团的40余名官兵因特大涌水事故壮烈牺牲,他们有的战士才十多岁,有的才刚刚告别新婚的妻子来到“三线”;六枝矿区模范共产党员张马,在一次煤矿顶板下沉的千钧一发之际,张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一手扶住一根柱子,用肩膀扛住顶梁,顶板缓缓下沉500毫米后,终于塌在了他牢牢把住的两根柱子上。1973年5月2日,已经连续工作24小时的张马还没有休息,得知采面二煤壁疏松、瓦斯增大时,他意识到这是煤层突出的预兆,他利用瓦斯尚未超限的机会,带领两位老工人冲进险区,正当他们铺设第一架木梁时,煤壁猝然下落,就在张马令战友撤出险区的喊声刚落,喷出的几千吨煤把走在最后面的张马冲倒、埋住,光荣牺牲。在整个“三线”地区,像这样为“三线”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三线人”还有很多很多。如:在修建成昆铁路时,牺牲了1200多名铁道兵,平均每公里就有1人牺牲,成昆铁路沿线就有30多座烈士陵园,某部战士徐文科在一次隧道塌方被落石埋住半截身体,为了断绝战友们继续抢救自己的念头,保护战友们的安全,徐文科趁战友们不注意,奋力抓起一块石头,喊完“战友们快走,不要再管我”后,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击自己的头部,壮烈牺牲。

“三线人”的奉献表现为献了青春献子孙。不少“三线”建设者扎根“三线”,从青年到暮年,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如今他乡已成了故乡,不仅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时光,晚年也居住在这片他们双手开拓的热土,子孙后代也继续工作奋战这里,继续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1966年在鞍钢工作的彭海泉响应支援“六○三”工程动员大会的号召,临行前,好朋友雷锋赠予了彭海泉一本《毛主席语录》和一颗“螺丝钉”。来到贵州后,他始终记得雷锋同志说的“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将一生奉献给了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彭海泉和老伴退休后扎根六盘水,子女都在六盘水市工作;原四川宝鼎煤矿党委书记亓伟在癌症后期仍坚持继续奋战,参加大会战,拄着拐棍,不分白天黑夜下基层、听汇报,研究工作。并把家属和子女也迁到了矿区,以老愚公的精神“挖山”不止,教育子孙努力建设攀枝花。弥留之际留下遗愿:“死后把我埋在宝鼎山上最高处,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三线人”的奉献启示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六盘水新篇章,要大力弘扬“三线人”团结协作、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不求索取、不图回报,把奉献融入自己的生命,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之际,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传承和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和“三线精神”,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续写新时代六盘水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百姓福、生态美多彩凉都新未来。

(来源:六盘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