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武力会长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三线建设”学术论坛暨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组首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编者按

2023年9月21日,由三峡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简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三线建设”学术论坛暨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组首次工作会议在宜昌市夷陵区809三线军工小镇召开。在开幕式上,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作了重要讲话。近日,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杰和教师冯明根据当日武力会长讲话录音整理出此讲话稿,并经武力会长本人审订,现予全文刊发





今天,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地参加“中国式现代化与三线建设”学术论坛暨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组首次工作会议。来到这么一个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美丽地方,也是当年三线建设留下的“军工小镇”,与积极参与筹建湖北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襄盛举,我心里面还是挺激动的。

在11年前,也就是2012年9月18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就是在宜昌召开的,我也曾应邀与会。在那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审时度势,形成共识,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下成立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对外简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议共识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的积极响应,经过充分准备,于2014年3月23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成立大会,并由此极大地推进了全国的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工作,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三线建设,知道了“三线建设精神”,许多地方和企业先后成立了研究会、建立起纪念地,办起了博物馆。特别是有关媒体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和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等,更是让“三线建设”这个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走进千家万户,大放光彩。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论坛和筹备组的首次工作会议,既对方兴未艾的三线建设研究宣传形势感到欣慰,也同时具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责任感。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只谈三点感想:


第一,工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和引领。我作为一个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经济史的学者,在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新中国工业化的成功,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全球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根本原因。中国从一个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仅仅用了7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这个举世瞩目的奇迹和经验,非常值得研究、总结和宣传。国外研究全球工业化的专家在与我交流时曾经表示:中国有14亿人口,而且人均资源匮乏,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你们应该好好的研究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为什么会成功?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组织有关各国专家学者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现在已经出版了欧洲工业史,对于其他一些国家也正在开展研究,但是缺乏对你们的了解,也做不了,希望你们抓紧研究。全球工业发展史,如果缺了中国这部分,不仅不完整,而且是巨大的缺失。

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目标和任务。其中核心仍然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而作为实体经济的工业发展,又是三次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特征,但是还有各国的共性。如果说共同特征,那就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发展,这被认为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发展的必经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它也必然带来政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变化,现代化是包括经济在内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多层次的深刻变革。我理解,所谓各国的共同特征,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而中国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开端,如果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经160年,但是最成功的一段是新中国的74年。新中国的74年的工业化,可以说是从一个当年毛泽东主席说的“一穷二白”烂摊子起步的。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是“一张白纸”,旧中国还是留下了一点工业遗产的,但是基本上都被战争打坏了。我们是在一个经过一百多年战乱后,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开始的工业建设。而在新中国工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前30年最大、最突出的亮点,除了“一五计划”,第二个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不仅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使我们有了战略纵深,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没有三线建设,我们中西部地区发展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包括我们中西部地区的大量新兴城市,都是当年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

所以我觉得研究宣传三线建设、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四史”学习,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特别是正在兴起、越来越热的工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三线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湖北筹建三线建设研究会正当其时。今天,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组正式成立和举行首次会议,我觉得用中国古人常说的那句话“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

第一个“天时”。就是我们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新时代。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从党中央到我们各个地方,对文化的传承发展非常重视,而且我们经济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了,下一步的繁荣发展文化的动力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工业文化,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这是“天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时代契机。

第二个就是“地利”。湖北省是三线建设中二线和三线的交叉点,有二线也有三线,其实按中国的地理条件分析,按当时条件分析,湖北省的地位特别重要,它是一线与三线中间的一个关键地带,为什么那么多的军工企业都要建立在这个地方,襄渝铁路、焦枝铁路、枝柳铁路中心也在这里。其重要性从抗日战争就能看出来。当时国民党军队牺牲的最高将领张自忠就是在湖北牺牲的。如果外敌入侵,沿海一线被占领,京沪线、京广线落入敌手,那么湖北依托三线可以打持久战,我们还有第二条纵贯我国南北的战备铁路干线——焦柳铁路。宜昌是新中国实施三线建设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三线建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的首次腾飞,奠定了宜昌成为世界水电之都和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坚实基础;三峡大学的前身之一——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便是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兴建,于1978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并委托三三〇(葛洲坝)工程局修建的部属院校,也是我国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和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成就。湖北省在宜昌发起成立三线建设研究会,并把它落脚在三峡大学,我觉得从地理和历史渊源上来看,都是非常合理与必要的。

第三个就是“人和”。这次学会筹备组的成立,效率特别高,而且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首先是三峡大学的支持,学校领导这么快就能够形成发起筹备的决议,包括经费支持等。另外,通过这次会议,看到来自宜昌、黄冈、十堰等地方的同志,来自航天三江集团、葛洲坝集团,以及来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和宜都市档案馆等单位的同志,可谓“政产学研”热情高涨、共襄盛举,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汇聚一起,而且认识这么一致,效率这么高,不仅难能可贵,也使我信心倍增。

有这三个有利条件,我们这个学会就一定能够按照预期计划尽快地成立,而且能够在下一步工作中,对推动全国三线建设研究,推进中国工业文化研究,包括中国工业遗产的利用和保护开发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三,三线建设研究宣传方兴未艾,既需要广泛参与,又需要积极引导。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已经10年了,学会总体来说发展势头非常好,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支持。很多的省市也都在纷纷成立研究会,甚至有些市辖区也成立了研究会,还有一些高校、企业也成立了研究中心,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起三线建设博物馆,还有一些中小学也建立起三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说研究宣传队伍不断壮大、宣传阵地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这既令人欢欣鼓舞,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需要我们提高政治责任心、事业使命感和业务领导力。在这里,我想就研究会的未来工作,谈三点希望:

第一点,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众人、服务众人。我们一定要明白学会是一个社团,这个社团是政产学研各方面有志于三线研究,三观一致的单位和个人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研究会才能够办好,才能够有吸引力,才能够兴旺发达。

第二点,“学问是天下公器”,谁都可以做,贡献各不同。现在全国各地的有关研究机构、个人、宣传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的内容难免有交叉、有雷同,既需要分工,也需要合作。因此做到团结、协作,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就非常有必要。学会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协调的作用、联系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做到1+1大于2,使政产学研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闻道有早晚,术业有专攻。我相信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后发优势,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后来者居上,在不久的将来,走在全国三线建设研究的前列。

第三点,开阔眼界,跳出三线建设看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研究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想应该将三线建设研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场景、更长远的历史跨度来研究和宣传。首先放在中国70多年的工业化历史来看,把它和前面的156项研究和后来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把三线建设研究与工业遗产研究、工业文化研究“三位一体”去研究、去拓展宣传利用空间。这样的话,视野就宽了、机会就多了,影响也就大了。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的工业遗产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既有中国的特点,即特殊性,也有它的世界共同性,即普遍性;既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坐标,也有世界的参照系、坐标图。因此,我们研究三线建设,不妨眼界更宽一点,比较更多一点,要具有大历史观,要将中国的工业发展放在全球工业化过程中来看,放在全球政治格局变化中来看。看看三线建设对于国家安全、对于大国地位的作用;看看三线建设对当年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的影响;看看三线建设对改善工业布局、加快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看看三线建设精神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红色精神谱系中的地位;看看三线建设所体现出来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协作、攻关克难的举国体制、军民融合发展,对于今天我们的新型举国体制、军民融合的借鉴作用。以及三线建设所形成的工业文化和遗产,对于今天发展文博事业和旅游产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因此,我觉得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作为一项事业来看,今后发展空间特别广阔,可持续性强,可以大有作为。

最后,祝湖北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研究会早日成立。今天召开的论坛和筹备组首次工作会议,效率高、收获大,意见一致、部署到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喜可贺。我希望能够按照今天讨论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到年底能够正式走完程序。只要研究会成立,即我们这个“庙”只要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旗子”打起来了,我们平台建立起来了,我相信湖北省的有关地方政府、科研机构、文化机构、高校、企业,以及有志于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的专家学者,还有广大的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和他们的后代,都会积极响应、围拢过来,使三线建设研究与利用的事业不断壮大。

谢谢大家!


图文来源: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