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彭州三线企业

晓露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彭州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电子工业部国营第913厂(国营中和机械厂)、机械部国营锦江油泵油嘴厂,三线建设调整时期搬迁到彭州的兵器工业部第216厂(国营长庆机械厂)、兵器工业部第157厂(国营晋林机械厂)等单位,都有所接触和了解。


国营晋林机械厂(晋林公司)


在重庆与贵州接壤的渝东南边境,因山高林密路险,上世纪60年代,伴随党和国家三线建设的实施,一系列重大军工企业于此安营扎寨,数万名解放军官兵和军工技术人员汇聚于此。一时间,荒凉的渝南边陲变成了西南军事重镇,神秘而重要起来。我所在的天兴仪表厂和晋林机械厂就属于这一系列军工企业之中的企业。

国营晋林机械厂原来在重庆市万盛区的丛林沟,在从我们厂到重庆的必经之路上,离我们天兴厂有20多公里。因为天兴厂与晋林厂同属兵器工业部西南兵工局管辖,都划为南线片区,无论西南兵工局组织的培训或会议、或是南线片区会议,我们两个厂的人都会相遇,我也曾到晋林厂去参加过南线片区质量工作会议。

国营晋林机械厂,军工代号157厂,是当年国家在重庆布局的大型军工企业之一。1965年2月,经五机部批准,晋林机械厂在万盛区丛林镇海孔村(原四川省重庆市南桐矿区丛林公社海孔大队)海孔洞建厂。之所以要到海孔村建厂,最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村内的海孔洞群,共有4个天然溶洞,洞中气象雄阔,光线充足,可容纳万人,洞外是狭长山沟,地形十分隐蔽,更有意思的是,1943—1947年间,海孔洞曾经作为过“第二飞机制造厂”的厂房,生产过训练机,为当年抗战创下丰功伟绩,所以,才有了晋林机械厂山洞造飞机大炮的说法。

晋林厂主要生产重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嘉奖,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得到缓和,对三线企业布局进行调整,晋林机械厂逐步搬迁到成都彭州市,到2003年搬迁完成。

三线企业搬迁以后,当年的金戈铁马不复存在,所遗留的靶场、练兵台历经风雨洗礼,不曾有丝毫褪色;昔日的宿舍楼尽管年代久远,但仍坚强矗立于群山中,默默诉说和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为了教育后人,让大家永远铭记三线建设时期那段峥嵘岁月,当地政府将三线建设纳入地方旅游开发建设规划,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保护。晋林机械厂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被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影视基地。沉寂了二十年之后,三线精神重新大放异彩,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国营长庆机器厂(华庆公司)


国营长庆机器厂原位于宜宾市南溪区新添乡,军工代号216厂,始建于1965年,是由重庆长安机器厂(456厂)内迁的军品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家兵工厂,鼎盛时期职工家属有上万人。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军转民阶段,长庆厂先后开发、生产了军品三个系列产品和民品电冰箱、射钉器、自行车和摩托车链条,形了“三军三民品”的生产经营态势。其中射钉器是国内第一家,多年连续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长庆牌电冰箱也非常有名,在四川、重庆乃至云贵川地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最早知道长庆厂,就是八十年代我们厂职工蜂拥购买长庆电冰箱的热潮,那时候谁家拥有一台长庆电冰箱,是非常自豪的事情。

后来长庆电冰箱因为新产品开发和质量问题,从而在市场上销声匿迹,长庆厂又开发生产了轿车传动轴等汽车零部件产品。

2006年12月,长庆厂整体搬迁到成都彭州市,更名为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1998年3月,西安兵工局对所属企业进行质量整顿检查验收,从一些兵工厂抽调质量管理人员参加到质量整顿检查验收组,我有幸参加,历时一个月。我所在的这个组由西南兵工局、嘉陵厂、晋林厂、我们天兴厂和陵川厂等单位的人组成。我随质量整顿检查验收组检查了六个兵工厂,包括在南溪的长庆厂、南山厂 ,从重庆市合川区搬迁到成都龙泉驿区的华川厂、从华蓥山市搬迁到成都郫都区的红光厂、在绵阳的朝阳厂、在雅安的建安厂。

我们到达长庆厂时,万伯森已经是该厂的质量管理部副部长了(后来提升为部长),在长庆厂的三天时间,他全程陪同检查验收组进行检查。那时候,长庆厂经济形势不太好,厂区看起来比较萧条。

2006年12月,长庆厂搬迁到成都彭州市后,我多次到万伯森家做客。

值得庆幸的是,长庆厂搬到成都彭州市后生产经营形式非常好。


国营中和机械厂


国营中和机械厂(后更名为国营成都中亚无线电厂)隶属于电子工业部,军工代号913厂,由天津实验工厂(即754厂)援建。该厂本是苏联156个援华项目之一,原址成都西郊茶店子,1960年因中苏关系破裂而停止;1961年重新上马,选址四川简阳养马河山区,1962年3月被迫第二次下马;1962年下半年再次上马,选址在彭县关口镇(即现在的彭州丹景山镇)。该项目经两次下马后又第三次上马,是因为当时的短波测向产品在国防建设上的重要性。1964年3月工厂破土动工,于1965年11月竣工投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工厂的军品任务大幅上升,军品产值达到历史上最高峰2000多万元,工厂获得中国电子总公司2950个军品技改立项,引进大量国外先进设备,在成都高新区修建了军品科研大楼。

1992年6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整,从1993年开始,工厂军品任务逐渐减少,工厂虽努力开发民品,但1995年工厂开始亏损。进入21世纪,工厂面临全面瘫痪,生产经营出现资不抵债,停产整顿,全员下岗,2002年8月列入成都市破产企业名单。

中和厂破产后,职工们各奔东西,另谋出路,但对中和厂的感情却依然深厚。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撰写回忆文章,收集老照片,集结出书,回忆那段艰苦奋斗、创造辉煌的历史。2020年9月13日,为庆祝913厂建成投产55周年联谊会暨大型回忆录《中和风雨行》第三集出版发行仪式在彭州举行,913厂300多名退休职工参加了活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原副会长王春才率领副秘书长周健、资料研究部副部长曹贵民、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刘洪浩和我、常务理事王建平、陆仲晖、理事王连彦出席了会议。


国营锦江油泵油嘴厂


2013年底,我应邀到倪同正位于彭州丹景山镇锦江油泵油嘴厂家属区他的家中见面,从此开启了我与锦江油泵油嘴厂职工的友好往来。

锦江油泵油嘴厂于1966年3月开始筹建,由上海柴油机厂包建,是中国西部地区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规模最大的专业化工厂,曾是部省市重点骨干企业,全国油泵油嘴三大企业之一,也是国家大型企业四川省500家最大规模企业和成都市50强企业。但1990年代后期因经营不善,企业开始亏损。2003年3月,锦江厂开始进行破产清算。

锦江油泵油嘴厂虽然已经破产解散了,但在全国三线建设研究群体中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因为这个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三线企业。企业破产后,锦江厂职工在网上建立锦江厂的网站,联络锦江厂职工,自觉写回忆文章宣传三线建设。他们还自费在锦江厂厂址处置立了一块石碑,上书“锦江魂”三个遒劲的大字,以及锦江人撰写的锦江记碑文,怀念那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史。工厂虽然不在了,职工分散到全国各地,他们在成都、上海等地成立了多个锦江厂职工联谊会,职工联谊会每年都要举行联谊活动。可以这样说,锦江厂的退休职工群体,是最团结的退休职工群体。

锦江人在锦江厂陆仲晖、倪同正、王连彦等人的带领下,组织职工撰写回忆在锦江厂的文章,收集锦江厂的老照片,并以《锦江岁月》《锦江情韵》《锦江之歌》《锦江骊歌》《锦瑟华年》《锦书百年》《回望锦江厂》为书名集结成书。近年来,他们还修订了1985年之前的《锦江厂志》,并计划继续编纂1966—2003年的《锦江厂志》。将锦江厂文书档案569册已全部数字化处理,2000余册历史资料正在数字化处理之中。他们还主动收集锦江厂的文物3000余件,成立锦江厂三线建设文物陈列室。全国很多三线建设研究者都到锦江厂旧址参观,到锦江厂退管站参观锦江厂三线建设文物陈列室,他们常常以锦江厂为例子进行三线建设研究。



(图片说明:2014年11月3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杨克芝(中)、刘常琼(右二)在锦江厂退管站陆仲晖(左二)、阳运涛(左一)、王连彦(右一)陪同下,参观锦江厂旧址,在“锦江魂”碑前合影。)


我和倪同正就是在网上因宣传三线建设而认识,通过倪同正,我又认识了锦江厂的陆仲晖和王连彦。后来,我们在王春才王老的支持下,一起研讨《三线风云》的图书的编辑和出版,一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为宣传三线建设、弘扬三线精神而努力。


彭州三线企业除了以上几家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19厂,国营电子30所,国营湔江机械厂,国营岷江齿轮厂,是成都市三线建设时期三线企业最多的一个区市县。无论是三线建设时期建在彭州的三线企业,还是三线调整时期搬迁到彭州的三线企业,都为彭州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者简介


刘常琼,笔名晓露,女,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1971年10月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位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脚下的天星沟,在天星沟里的国防企业天兴厂成长,长大后进入工厂工作。1999年随工厂整体搬迁到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00年初,升任工厂中层领导干部,曾任品质管理部部长、分厂厂长、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后自主创业,成立成都晓露文创设计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理事、宣传委员、三线精神讲师团讲师,四川省三线文旅专委会专家顾问,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川区宁江小学校特聘专家顾问。201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让优秀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