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原子弹做窝

李长顺





一朵巨大而美丽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欢呼雀跃的在场部队照片中,工程兵54师官兵与历史一起定格。





一群曾经为原子弹“做窝”的老兵,集结在54师光辉历程纪念馆和54师诞生地--伊洛河畔周公庙,纪念60年前这个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

座谈会间隙,荣幸参加的我用手机给交谈的余立堂和丁永良拍照。他们都胸挂好几枚奖章。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白底红框黑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马兰花盛开时,代号7169部队的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十万官兵进驻新疆罗布泊。余立堂是1953年入伍的志愿军后勤部二分部老兵。丁永良1956年入伍,培训志愿军司机和车管干部。他们是抗美援朝功臣。中央军委一声号令,1958年他们又从抗击侵略者的战场走向为导弹原子弹“做窝”的战场。

“当年陈士渠司令率领人马进驻马兰基地时,那里啥样?”我问道。两个老兵异口同声:“苦!天上没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对于为祖国为人民把命都能豁出去的勇士们来说,“苦算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是工程兵的光荣传统。”






牡丹花开洛阳城时节,工程兵54师1961年于洛阳周公庙组建。由于严重自然灾害供给困难,十万大军大部撤回内地,特工指机关撤至洛阳。54师组建后进驻罗布泊马兰基地,统一指挥“两弹一星”工程部队。这一时期经历的最大考

验是饥饿。

宋同太是典型的河南大汉。我问他:“干重体力活,饿肚皮更难受。你这一米八九的大个子,吃不饱咋办?”“哪还能咋办?忍呗!要不说咱工

程兵精神之一,就是特别能忍耐哟!”宋同太1958年入伍工程兵103团,曾任中央军委命名的“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指导员。他感慨万千:“当时军地都饿肚子。外地调来一部分粮食支援部队,我们是人民子弟兵,不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饿死,就给当地饥民每人发20斤粮,部队只能半饥半饱,眼冒金星,脸上浮肿,饿着忍着加油干。






蚊虫咬人烦人,也得忍。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墨水河边,大蚊子小蚊子成群打蛋,一咬大包小包一片。战士窝个铁丝圈,布条搭下来罩脸。后来全部队推广。再后来用上了飞机灭蚊。






54师101团老团长杨文礼不无自豪:“极端恶劣条件下,我们这支工程兵部队特别能战斗,胜利完成两弹一星研制基地与试验基地建设任务。

54师老兵,原长沙工程兵学院副院长张永忠少将回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泽东主席一手握住陈士渠上将,另一手指着国防科委张爱萍上将:“你们做窝,他们下蛋,都立了大功。”






军事科学院潘宏研究员赞扬54师官兵:“干最艰难的活儿,守最严格的保密制度,工程完成后片纸不留。功名深藏,大功无言。”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54师老兵郭武军,对我谈投资创办纪念馆和组织纪念活动的初衷:使54师光辉历程生动起来,让工程兵“三特别”精神如马兰花一样生生不息。


正是:

牡丹马兰相映红,

蘑菇云起震长空。

工程兵“做窝”第一功

“三特别”精神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