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三线”记忆》选登(十一)

第二节:

探秘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厂816

 

事实上,我已经是第二次正式到这里拍摄了,第一次是2005年8月,那时候,虽然号称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已经向世人宣布解密,但还没有开发成旅游景点,游客没有特许仍不得进入洞内的。

这次, 2012年7月15日。我再次来到了这里,不过这里已经没了过去的神秘。游客只要买票即可入内,不过只能游览仅仅开放的一角。

2012年7月15日,重庆816地下核工厂,在本世纪之初开放之后,现在每天都有不断的游人来参观留影

 

以下的文章,是我2005年8月26日,报道时的部分文字。

 

前言: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内上下高度近80米分为9层,由周恩来总理审批兴建、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重庆涪陵816核军工洞,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修建以来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尽管2003年国家决定解密816核洞,但它仍处于鲜为人知的深山中。

2012年7月18日,游客在参观816地下核工程的主控室

 

                            1、传言 洞子里很神秘

  从重庆市区乘车出发,大约2个半小时,就是位于涪陵区白涛镇乌江边的816核洞,这个与世隔绝30多年的核洞,远远望去,还有一座高达138米的大烟囱。今年36岁的盛长谷说:“烟囱就是核洞的通风口。”他比核洞小两岁,从小就觉得核洞很神秘,幼时跟随大人赶集,必须经过816厂区,本来有近路,为了保密不让老百姓走,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军事重地,虽然现在解密后当地人可以从洞口走,可仍然觉得这里神秘。

 

2012年7月18日,816地下核工程,有20多层楼高,可抵抗10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中爆炸。现在只是部分开发

 

 现在洞口当门卫的王师傅,从上世纪60年代建厂之初来此。他介绍说,在停建之前,专门驻扎部队保护,闲人不得靠近,而且这个区域在地图上也失去了坐标,反应堆大厅内更是鲜为人知。解密之前,他从来没有跨进过反应大厅一步,在洞里上班的人都是凭证进去,进下一个门就得用另外一个证。

  正说着,50多岁的陈师傅接过了话题,他说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经常去洞子里卸钢筋水泥,对洞里情况知道一些,“那时候即使知道了也不敢乱说。现在解密了,我可以告诉你,洞中有400余米主导洞,穿过三道铁门后,里面黑乎乎一片,开动整个洞内的照明设备,每次需花费数千元,因此进去施工的时候,就是每走一段路开一段路的灯。”

2004年5月15日,重庆白涛816厂,亚洲最大地下核工程洞口

  2004年5月15日,重庆白涛816厂,亚洲最大地下核工程洞口

                      

   2、核洞 周总理亲自审批

  “这个项目当年是周总理审批的!”建峰化工总厂(816工厂停建后,原职工队伍军转民,建设化肥厂。1993年更名为重庆建峰化工总厂)战略规划办邓先贵主任道出了816洞体的渊源。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二机部决定在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几乎在一夜之间,这个偏僻山区涌入了2万多工程兵,成为三线建设的大工地。816工程上马后,特调动解放军工程兵约两万多人来到白涛镇开凿洞体,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他们一干就是8年,前前后后参加工程建设的有6万多人。据记者在白涛镇油坊村的烈士陵园统计,在整个核军工洞的建设过程中,有53位军人为此项工程牺牲。

 

2004年5月15日,重庆白涛816厂,亚洲最大地下核工程洞口

 据了解,816洞洞体于1967年2月动工,至上世纪80年代停工前,该洞洞体的土建筑工程量已完成85%,当时,国家已经投资7.4亿元,当时如果再投入1亿元就可以完工生产核燃料。洞体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碴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长达1500公里;山体周围共有大小19个洞口,根据不同规划,人员出入口、汽车通气洞、排风洞、排水沟、仓库应有尽有;里面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

  现在,建峰化工总厂把816洞的极小一部分洞体用作了仓库,其余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

                   

2004年5月16日,重庆白涛816厂,亚洲最大地下核工程洞口

 

       3、奇迹 洞体可防百万吨级氢弹

  在洞口外五六米处,就能感到一股凉气从洞内不断涌出。8月份正是当地最热的时候,距核洞一公里以外的白涛古镇上的居民纷纷赶来此处乘凉,门口的铁栅栏没有上锁,一扇门半遮半掩。虽然才下午4时,但洞内的光线非常暗,朝里走不到100米,已是漆黑一团。外面刚下过雨,空气有点闷热,洞内却异常凉爽。

 

2010年2月12日,重庆816地下核工厂 ,在80年代军转民之后,如今成为了化肥生产基地

2012年7月15日,重庆816地下核工厂 洞体如今开放之后,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人参观

 

2012年7月15日,重庆816地下核工厂 核反应堆,在21世纪之处开放之后,成为了游览圣地

 

2012年7月15日,重庆白涛816地下核工厂 ,军转民之后,这里开发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洞门的王师傅说,洞内冬暖夏凉,四季恒温,维持在25℃左右,他见纳凉的人多,干脆在洞口放了些西瓜搞点“外快”。

  据资料介绍,洞体可防百万吨级氢弹,还能抵抗8级地震。当时816洞体选址在此地,除了隐蔽性好、不易被发现等原因外,山体的抗打击能力也是主要原因。

  现在,在洞口石拱上还能看见许多裸露的钢筋,石拱外是一层特制不锈钢板,它们的作用显然是支撑加固洞体。从建峰化工总厂网站提供的数据称,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

                                              2012年7月22日

 

第三节  西安上海村

如今,整个小区里有着上百号人,几乎都操着上海话,这不是在上海,而是在西安。假若你某一天置身于这个小区,要是没人告诉你,你还真怀疑自己怎么一下子就穿越到了上海。

2015年1月1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新区。从上海内迁来的”三线人“,几十年过去了,仍喜欢在院子里跳交谊舞

 

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历史以来,一直在国际上引领着许多世界潮流。尤其在80年代,你身边要是有着与上海沾边的事,都会被人另眼相看。如,上海服饰、上海缝纫机、上海手表、上海头型、上海亲戚等等。

上海话,从我国七大方言来讲,属于吴方言,吴方言代表是苏州话,也包括江浙一带的部分方言。他们之间的细小变化,只有本地人才能严格区分开来,可在外人看来,只要操吴方言的都是上海人,这点江浙一带人出外,如果有人说他是上海人,也基本默许了。

2012年12月23日,西安风雷仪表厂部分老同志回忆内迁支援三线建设46周年首次合影

西安的这个上海村,也基本如此,他们来自江浙沪一带,操着共同的吴方言。他们早在1964响应当年毛泽东的三线建设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举家来到了西安。

这个上海村的三线人,当年他们来到西安之后,驻扎在秦岭脚下的野狼滩——西安风雷仪表厂。今年92岁的王振来老人回忆说,刚来西安时,这里非常贫瘠,但此地人淳朴实在,一只老母鸡才卖一块钱,一只鸡蛋一分钱。

2007年5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厂子破产之后,附近村子里的孩子在这里玩耍

 

尽管崔梅英已80岁了,和她22岁那年在上海滩拍摄的婚纱照相比,除身体发福之外,依然保持着不凡的气质。如今,她面对自己青丝变白发,心中有无限感概。崔梅英是地道的上海人,32岁那年,也就1965年,她丈夫身为上海手表厂608车间骨干,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到西安筹建一家新的兵工厂,生产军用仪表。

那年,正好距离毛主席号召全国上下搞三线建设不到一周年,正干劲十足的他没和组织讲任何条件,简单收拾一下行李,匆匆告别妻儿就和其他的技术骨干向西挺进。

2007年5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过去的邮箱如今还保留在这里

如今,崔梅英清楚的记得,也就在丈夫来西安筹建风雷仪表厂一年之后,她也接到调令,便带着才上四年级的大女儿,以及另外两个孩子乘火车赶往西安与丈夫汇合。

2007年5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墙上遗留那个年代的“涂鸦”

 

“火车非常的挤,又特别的慢,”崔梅英的大女儿如今都快做外婆了,她回忆说:“那时正碰上红卫兵搞串联,连行李架上都是人,因沿途不停的要上下红卫兵,火车运行了三天三夜才到达西安。”

当时到西安风雷仪表厂,厂房还没有修建好,他们被安排在当地农民家里借宿。后来厂里专门修建了几栋女工宿舍,包括崔梅英女儿在内的单身青年,也都先后住了进去。

2007年5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遗存的工厂制度

 

90年代初,风雷仪表厂破产之后,这些员工被安排到距离厂区10公里外的西安南郊。当年,那一栋栋见证了单身女工青春的宿舍楼,在2012年4月份左右,被一家开发商轰然推倒了。

从山脚下搬迁至城市之后,家属楼变成了“风雷新区”。时至今日,当年有着上千人的上海内迁工人,有的回到了上海,有的故去,剩下的只有100人左右。

尽管上海人在一天天减少,但他们的孩子仍旧在沿袭着老家方言。这令他们父辈非常高兴。现在,留在风雷新区的上海人,大都是支援三线建设的元老,如今也都七老八十,其中有俩90多岁。她们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如今屈指算来,已经搬了好多次家,可在他们的屋子里,大都还保留着那个年代从上海搬来的家具,以及一些小器物。

2012年11月16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当时91岁高龄的王振来老先生,保留着父亲曾经写给他的信件

 

保存最多最为完好的,当数王振来和崔梅英两家。

王振来老人说,他家里这些有着宁波特色的家具,是她妻子结婚时,由娘家陪嫁来的,60年代内迁时,用火车皮从上海运到了西安。现在,老伴已先他而去,自己常常会守着这些家具触景生情。这些家具见证了他整个人生——爱情、生活和事业。

崔梅英家的家具,相对王振来家的来说,材质不一样,她家的衣橱、饭桌、椅子、床等都是红木家具。如今仍保持着古香古色,十分华丽。不过,崔梅英说,这些家具并非她的陪嫁品,而是她们从亲朋好友哪里拼凑来的,有的是她奶奶姐姐家的,来自苏州大户人家。现在,崔梅英的丈夫也在8年前先她而去,她和大女儿住在一起。崔梅英叹息的说:“老头子命不好,创业阶段非常辛苦,后来落了一生病,连吃药都是自己掏钱,现在条件好了,国家可以报销医疗费了,他却走了……”

2007年5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这家发廊已随厂子破产而关闭

王振来老人,尽管今年92岁,他却耳不聋眼不花,仍旧发挥他做会计时的细心、热心精神。他家有一个簿子,记录着该厂所有同事的房间号,而且标注有“回沪居住”、“离世人员”、“留小区”等,而且在每一项后面都在该打钩的地方打上了“√”,从这个表格来看,离世人员占了多数,其次就是回沪人员,实际上留在小区的人员已经不多了。看后,令人十分伤感。

我作为8年来一直关心、记录、支持和研究三线建设的媒体人,于是决定要为这些健在而且留在西安的“三线上海人”拍张大合影。的确,要组织一次大合影非常困难,首先他们也都年纪大了,行走不便,其次他们单位已经破产,几乎属于“无组织”状态。谁来组织?谁来号召?

2007年5月3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厂区墙上遗留的那个年代的励志语句

 

当王振来老人得知我有这个想法之后,便答应由他组织。很快,他老人家分别通知来了两个年纪稍轻一些的老同事。让他们分别去摸底,看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开始估计顶多能来三四十人,没想到仅一天时间就反馈回来有100多人参加。

2011年8月13日,西安风雷仪表厂,老厂区内如今还保留有当年上班的标语

 

2011年9月2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厂区里“生产自救”标语

2012年8月5日,西安风雷仪表厂。残存的油库外的告示

2012年8月5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厂子破产,树木仍在生长,只是没了过去的主人

2012年8月5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厂子破产无人打理,一棵大树将一块提示牌“咬住”

2012年12月10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多功能厅也没了往日的喧嚣绚丽,残留的音响挂灯,只能说明过去

2012年12月10日,西安风雷仪表厂。影剧院的舞台,犹如厂子一样已经谢幕。下一台戏如何唱?谁也说不清楚

2012年12月10日,西安风雷仪表厂。早已人去楼空,往日的熙攘不复存在

2012年12月10日,西安风雷仪表厂。这张奖状,至少证明1991年,这里还有”生气“

2014年3月16日,西安风雷仪表厂破产之后,老厂房成了怀旧人士的拍摄取景之地

2014年3月16日,西安风雷仪表厂破产之后,剩下的老厂房有时被出租给影视公司做道具

2013年11月25日,西安风雷仪表厂破产之后,只有一个车间被租赁下来再生产

 

2010年3月27日,西安风雷仪表厂破产之后,闲置的厂房开出了野花。如今,这些厂房已被拆掉了

 

合影主题为:回忆内迁支援三线建设四十六周年部分同志留影纪念。2012年12月23日下午三点,是王振来老人预约为大伙拍合影的日子。这天正好我休息(星期日)。从下午2点左右开始,大家都开始陆陆续续赶往小区中心广场。

三点整,合影正式开始,却还陆续有人赶来。最后定格在照片上的有90人。王振来老人说,46年来,这是他们厂里上海人第一次大合影,遗憾的事,大部分人已不在了,因此,这张合影显得非常珍贵。

在合影时,我们彼此用上海话交流,显得十分亲切,在我眼里,此时的他们就像是我老家的邻居,笑得那样的亲切……我却仿佛穿越在他们那个激情的岁月,在为他们定格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瞬间。

2012122420:10

(连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