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政协委员邵进:建议推动三线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长期关注县域经济研究,以期为〝一县一业”量身定制产业扶贫之路;身为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去年省两会,他关注贵州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并提交了相关提案,对中科院弘光项目-煤制乙二醇年产60万吨项目落地黔西南以及后续产业推动做了许多工作,今年,他把关注点放在三线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上。

在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邵进看来,贵州是三线建设比较集中的地区,工业门类广泛,包括航空、航天、电子、煤炭、冶金等。特别是航空航天企业大部分从“十五”期间陆续迁往城市,留下了大量三线工业遗产,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邵进

“三线建设旅游资源丰富,但还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化开发程度。”为此,邵进建议,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对三线工业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在普查基础上进行区域,门类分类,并采取结合《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将三线文化和贵州大旅游、大生态、大扶贫的战略框架内以谋划,制定规划;全方位开拓三线旅游产业市场,持续打造贵州省三线旅游品牌形象,并结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等国家级活动平台,向世界讲好三线旅游故事。

如今,随着省内公路网、铁路网的完善,三线建设遗址的交通区位得到显著改善,基于此,他建议,加强对三线建设限制用地的管理运用,将三线建设遗址作为现成的产业园区;加强军地合作,探索军民融合新模式等。

记者调查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成效不一

目前行业专家达成的共识是,三线建设遗产,不仅是贵州建设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资源,更是贵州在新时代大力推动文旅康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化合剂”。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从1964年到1983年间,西部地区建设了近2000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同时在全国28个省区市内建设了256家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三线建设终止,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发挥作用”,在调整中分别实施关、停、并、转、迁。

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热”的兴起,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贵州省内,有的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开发探索,例如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1964文化创意园、“凉都记忆”-三线建设文化创意小镇、凯里市“大三线主题文化主题公园”、盘州市“三线”文化旅游酒店等都已进行开发。

六枝三线博物馆外观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有少量的三线工业遗产得到了保护与再利用,但大部分由于产权不属于地方,企业搬走后又无力管理旧址,所留之物大多数长期荒废。由于三线建设遗产的产权关系复杂。同时,也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法规与技术规程缺失,以及保护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三线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成效不一。

场外连线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专家李代峰:解决产权归属首当其中

对于委员的建议,场外的行业专家有何看法?记者就此专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三线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李代峰。

“推动三线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首先得解决产权归属问题。”李代峰认为,产权归属不归地方带来的难题是,地方政府期望将三线建设遗址开发,带动旅游、购物、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三线遗址产权多归属于央企,无暇顾及遗址且开发意愿不强,以至于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成效并不显著。

“首先需要建立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职能机构,或是将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明确给某个职能部门,解决有机构承担工作,落实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主体责任。”李代峰认为,应建立贵州省与“011”“061”“083”三大系统央企高层的沟通机制,解决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权益“属地化”问题,以及重点解决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地方与企业的权益问题,明确职能部门牵头,推动三线建设遗产的确权、确界、确立保护利用方式,明确保护利用主体责任。

六枝三线博物馆

同时,他认为,出台《贵州省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的意见》《贵州省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技术规程》;编制并公布《贵州省三线建设遗产重点保护利用名录》;集中“旅发大会”等发展工具,支持三线文化品牌建设;把三线建设遗产地发展纳入其所在区域整体发展的系统安排之中,也应该是建议推动三线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

他山之石

798厂区的创意模式

在国内外,不乏发展工业旅游的典型案例。

鼎鼎有名的798艺术区,堪称国内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典范。798艺术区的前身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此后该由于资产重组,大量厂房被闲置。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租用了一处12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并将其改造成为前店后公司的模式。最终,这里发展成为北京市地标类文化产业园区,餐厅、咖啡店、书店、画廊等经营场所点缀其中,这种模式也带动了国内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园区”。

北京798文创产业园

因工业旅游重生的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曾以煤炭著称,在转型改造中,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改造后的鲁尔新区,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观的前提下,发展为融遗迹观赏、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科学展览、体育锻炼、培训教育、商贸购物和市民宜居等于一体的区域,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德国杜伊斯堡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曾经是工业废弃地,如今已蜕变为全新的多功能公园,以前的储气罐被改造成全欧洲最大的人工潜水中心。

哈廷根亨利露天博物馆

始建于1854年的哈廷根亨利钢铁厂于1987年关闭后被改建成一个露天博物馆,昔日废弃的工业设施被创意设计成了青少年的训练活动基地,导游人员是原来的厂区员工志愿者,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激发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的亲子家庭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