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恭祝王春才老人九十大寿


照片一(王老像)


今年12月12日,是三线建设亲历者和三线建设史研究、三线遗产保护利用、三线精神传承的举旗人——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老人九十大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特送花篮、蛋糕和祝寿横幅,以表敬意!祝王老健康长寿,三线精神,永葆青春!




照片二(祝寿横幅)



同时发表一篇王老特写:


为三线建设史奋笔疾呼的老干部兼作家王春才


王春才1965年起在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参加规划三线建设,先后担任科长、处长。1983年调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任局长,1994年任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退休后,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

王春才的老家在江苏建湖县。1954年,年仅19岁就在国家培养军工人才的扬州工专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去大西南,从此成为三线军工建设的前驱者。他和180多位同学一起,坐船,火车,步行,历经17天才到达成都784厂筹建处报到。当时的蜀道之难可想而知。1956年,他担任苏联专家格·阿索特尼柯夫的助手,跟着这位教授学习了3年技术,编写了《格·阿索特尼柯夫专家建议汇编》,作为四机部下发学习教材。得益于此,他后来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都免于考试。

三线建设开始,1965年2月,王春才被抽调到西南局国防工办基建规划处工作。不久,彭德怀在闲居6年后抵达成都,担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我还和彭老总一起看过电影呢。”1966年9月15日晚上,与会人员在宾馆看电影,王春才碰巧和彭总坐在一起。服务员递给他一杯茶水,彭总客气地让给了年轻的王春才。在看到影片解放军冲锋的场面时,彭总扭过头跟王春才说:“不是这样冲法,这是要吃亏的……”。这位平易近人的元帅给王春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永远都记得他背着手,看批判他的大字报的场景,英雄末路的身影让人感到心痛。”王春才在心中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用笔墨再现彭总在三线的晚年岁月。

在积累素材20年后,王春才采访了近百位知情者,于1986年10月开始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彭德怀在三线》一书,以生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彭德怀在大西南任职期间忍辱负重工作、视察、生活的情景。1987年元旦起,该书首先在《军工导报》连载,1988年8月,由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带病改稿,还为该书题词:“人间毁誉淡然对之,身处逆境忠贞不矢”。“学彭总、写彭总是我应尽的责任。有幸的是,我抢救了彭总在三线的材料,为后人学习研究留下了资料。”在王春才看来,这是他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因此,他被称为彭老总的“补碑人”。

在三线建设的日子里,王春才陪着西南国防工办和中央各部领导跑遍了西南的深山老林、峡谷荒原。有时候住在席棚里,风沙特别大,被子上都一层厚厚的沙,只好将头埋在被窝里才能入睡;有时候虱子咬,部长们就带头脱光衣服睡觉。这20年,使他对西南三线企业布局了如指掌。

1983年三线企业进入调整改造战略,许多三线企业面临着自己找产品、资金、市场的困境,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拨付支持。先给谁,给多少?这个重任落到在三线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的头上。他再次跑遍了西南的山山水水,了解企业现状,为企业找出路,把资金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他还专门邀请国家计委部门领导亲自到山沟里的三线企业调研,介绍三线企业为国家贡献的精神和目前的困难。大家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说三线企业我们一定要帮!他还为三线企业和沿海企业牵线做媒人,搞经济合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许多三线企业获得了新生。大家感动的说:王老是我们的大恩人!

王春才晚年,仍然为弘扬传承三线精神奔走呼吁。他主编的《中国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包括《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穿越大裂谷》《金色浮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向世界揭开了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该书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在王春才的建议下,成立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编写出《三线风云》等回忆文集。10集大型电视片《大三线》邀请他作为总顾问,他以80岁高龄,不辞劳苦,带领剧组跋山涉水拍摄两年,所到之处如数家珍。大家都称赞他是三线建设的“活字典、活地图”。影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获得了巨大反响。中央老领导宋平称赞王春才:你还可以干到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