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记录者

    余皓

    在我看来,在已经发表和出版的众多关于彭德怀的回忆录中,最有名的是《彭德怀自述》,它是一部传主视角的回忆录;而《彭德怀三线岁月》取材于和彭德怀打过交道的人,是部他人视角的回忆录。这部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真实。作为传记,尤其是以彭德怀这样在当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为传主的作品,能否真实再现彭德怀光辉伟大的人生,是考量作品成败的关键。彭德怀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传记并不因过程起伏降低要求,相反,读者更愿意了解真实的彭德怀。这样,关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后如何生活、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三线、在三线做了什么工作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便都凸显出来。作者没有回避,关键是备足了功课,做到了无一事无出处,无一字无来历。比如,在彭德怀在三线期间做了什么工作的问题上,他用数据回答:“彭德怀从1965年11月30日到成都,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了参加一些必要会议,大部分时间都在三线工矿企业的工地上。他曾三次作长途视察,足迹遍布四川以及贵州六枝、盘县、水城等地的20个县市,参观了15个工矿企业区。”

    第二是脉络清晰, 重点突出。《彭德怀三线岁月》由67个小故事组成,这些小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合起来又是编年史,可读性很强。他用传主身边人的眼光来描述传主的生活爱好、言谈举止,通过生活的细微处抓住了传主的性格特征,把彭德怀的晚年人生经历作为重点,在坚守真实的前提下兼具文学的神韵风采。

    作者王春才抓住了彭德怀的性格核心:真诚朴实地热爱党热爱人民。他大半辈子戎马倥偬,做了国防部长,却为了人民的疾苦,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被罢了官。在闲居及被限制使用的日子,他从不叹息,忍辱负重,缘于他对党对人民充满了深沉执着的热爱。彭德怀晚年在三线工作时,极为关心地方的工农业生产,指示干部建工厂不要和农民争地,“修路,接电,接水要让农民受益。”

    第三个特色,是整部传记线繁、面广、人众、事多,有厚重之感,无泛泛之议。《彭德怀三线岁月》从彭德怀被罢官向毛主席保证自食其力开始,从首都到成都,从庐山会议到西南边陲的大三线,城乡交叉。婚姻家庭、亲朋好友、身边的工作人员、农工干商、同时代的政治家、“文革”风波、大三线的波澜壮阔与星光闪烁的革命理想……传主在三线关心国家安危,关心人民疾苦,在逆境中忘我工作的伟大品格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作者王春才曾多次近距离接触彭老总,有机会感受他的胸怀。1965年,他调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遇见了来三线工作的彭德怀。年轻的王春才被彭老总质朴作风感动,立志要写一部反映彭老总在三线工作的书,但工作繁忙,没有机会。20多年后的1986年,他遇见了彭老总当年的秘书綦魁英,在他那里看到一本日记,详细记载了彭老总当年的行程。王春才大喜过望,沿着日记提供的线索,遍访当事人和知情人,广泛收集资料。经过辛苦的工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彭德怀三线岁月》 王春才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原载:湖南日报 - 14版 湘江周刊·悦读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