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琰 程城:“三线”时期核工业发展及其遗产价值特征研究

要点: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核工业建设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共和国发展史。文章聚焦核工业建设“三线”时期,首先对核工业的建设背景和早期发展做了简述,随后围绕“三线”时期核工业建设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三线”核工业代表性工程——四川909基地和重庆816工程进行案例剖析,最后对核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和意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以期引发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它们未来的保护和更新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核工业在国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核工业建设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共和国发展史,它是建国初期国际形势严峻下的保国战略行动,成功粉碎了美苏霸权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和国际影响力。从1955年党中央决策建设核工业开始至今,中国核工业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一跃而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西北第一套核设施的完成,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决定将核工业转入西南“三线”地区建立第二套核工业生产系统以备战时之用。这段“三线”核工业建设史可歌可泣,记录下无数默默无闻的核工业建设者的精彩人生,但因涉及国家机密而鲜有人了解。如今,一批昔日严格保密的核工业基地和设施已陆续解密对外开放,它们作为共和国发展的见证者正逐渐为社会所关注。


1 中国核工业的建设背景和早期发展


1.1 中国核工业建设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对我国挑衅封锁和核恐吓,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国内外紧张局势,1955年党中央毅然决定发展核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将之作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来贯彻,维护国家安宁和地区和平。1956年中央成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核工业建设,按照毛泽东同志“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指示,带领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协同努力。


铀是研制核武器的重要物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铀矿资源的发现,促成了当时核工业技术领先的苏联与我国的合作,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为中国提供技术援助。从1955年到1960年之间,中苏签订了6项合作协定,内容涵盖铀矿普查勘探、核物理研究、原子能工业建设、核武器研制和国防新技术等多个方面,使我国的核工业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发端和研发基础。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正式成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从事核科学研究,同时,一大批国内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加入研究队伍,成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 中国核工业早期发展:争取外援,独立自主

从1955年至1964年,核工业建设初创时期以“争取外援,独立自主”为发展方向,在苏联的大力援助和广大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建设了一批核工矿企业,其中“五厂三矿”是1958年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建设,初步奠定了核工业的基本框架体系。通过10年的发展,核工业建设在铀矿勘查、核科学研究、核原料生产以及核武器研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厂、生产核原料的甘肃404厂、包头浓缩铀重水基地以及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共同撑起了中国第一套核武器研发、生产与试验的完整体系。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破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5年5月14日又成功爆破了第一颗核航弹,相隔仅仅2年零8个月,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破,显示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空前发展速度远超越了美、苏、英、法等众多有核国家,令世界震惊。


2  “三线”时期核工业发展


2.1 “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

1964年8月,“这个时期中国所处的环境危机四伏: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加剧;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印矛盾自中印边境冲突以来没有缓和。”[1]根据几十年后的解密资料记载,美国曾在这时期设计了空中打击、空投破坏部队等4种手段,意图摧毁我国的核试验基地。面对美苏超级大国对我国的威胁,毛泽东曾批示,“在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现在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总之,‘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工业布局。”[2]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中央及时调整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内容,将原先的“抓吃穿用”转为“三线”建设上来,计划在“三线”地区建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和重工业体系(表1)。整个“三线”建设贯穿了3个“五年计划”,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一场国家工业基础和国防武器科技力量的大转移。


“三线”时期代表性军工企业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三线”时期代表性军工企业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军工记忆之三线风云》和《解密中核》的纪录片内容和相关资料整理绘制)


这一时期的“三线”工程多以“山、散、洞”作为选址原则,以备战为根本目的,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国民经济的纵深布置,平衡了国内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了战时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有关部门迅速部署,成立了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指挥部。据统计,仅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我国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项目就达到了300余项,从“一线”搬迁到“三线”的工厂约400个[3]。核工业企业因建设难度大、要求高,不能像其他工业项目那样直接内迁,因此对于它的调整是在保留原有生产企业的基础上,在“三线”地区选址再建第二套核工业生产系统。


“三线”建设主要工程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6月


2.2 “三线”时期核工业布局

“三线”时期核工业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和青海等多山地区。1966年,重庆涪陵山区经中央批准建造了中国第二个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燃料的洞体核工厂——核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四川省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等因素成为一个强大的战略大后方,国家将国防科技工业总投资的1/4集中投入在四川。绵阳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交通基础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先后布点了电子、机械、冶金、航空、核工业等4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由此奠定了绵阳坚实的军工基础。1964年二机部(核工业部前身)将核武器局和核武器研究所整合成立核武器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而青海金银滩221基地则为研究分院。根据三线建设要求,核武器研制基地(902工程)落户绵阳梓潼县,1965年动工建设,4年后初步建成。1969年,九院从青海221基地搬迁至绵阳梓潼基地,包括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两弹元勋在内的多位院士都曾在此工作10余年。自1965年后,许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陆续内迁绵阳、江油、安县等地,使这一片地区集结了国内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


乐山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选址原则,加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成为“三线”建设四川的另一个重点地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又名909基地)于1965年10月动工建设,选址于乐山西北方夹江峨眉两县交界处,军工715所1969年8月由北京内迁,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简称HFETR)工程1969年10月由山西垣曲县内迁,并入909基地同步建设。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又名585所)由503所与二机部401所14室及水电部电力科学院热工2室合并,1965年筹建、迁建于乐山县境肖坝,占地44 h,总建筑面积170 000 。585所前期重点进行实验装置的研究和建造,后期则以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为主。


1965年核工业“三线”建设指挥部成立,中央领导召集铁道、水电、交通、邮电、建工等10个部委领导开会,调集解放军工程兵部队以及地方施工单位举行会战,突击施工。在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加之西北地区我国第一套核设施的建成,中央决定在西南“三线”地区建立第二套核工业生产系统。从1967年到1982年,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在西南地区克服重重障碍,以惊人的速度建成了浓缩铀厂、核武器研制基地、军用生产堆及其后处理厂、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式研制基地及包括813工程、405工程、816工程等一批核生产和研究设施,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二套核工业科研和生产系统。


1966年—1970年是国家实施“三线”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部署,从北京、天津、东北等地的化工企业和化工研究部门调来了人员和设备,在青海大通县组建了国防化工企业——生产氢弹需要的重水原料的青海光明化工厂(705厂)、生产火箭推进剂偏二甲肼的青海黎明化工厂(704厂)以及与二厂配套的科研单位——青海黎明化工研究所。两厂一所的建设为加快青海核武器试验基地(221厂)原子弹和氢弹的生产做了重要的配套工程。[4]


2.3 “文革”影响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正在发展的中国核工业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和破坏。1967年—1973年间中央对核工业系统实行军管,期间因计划制定的不切实际和生产指标虚高给核工业的生产建设带来了不利后果。一大批为核工业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学者专家、领导干部及工人群众在“文革”期间遭到了批判或下放,使核工业的科技和管理工作遭受重创。其中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兰州铀浓缩厂、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等是职工受害最严重的单位[5]。受十年动乱的影响和干扰,我国核能、核技术以及和平利用方面因缺乏明确的发展方针和有力的组织领导而长期未被重视,与同期有核国家拉大了差距,从而导致我国核潜艇成功下水以后的20年间,核电记录仍为零。


1981年核工业发展经中央批准实行历史性的战略转变,从“以军为主”改为今后在优先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上来,大力推进核能和核技术的和平利用,开创了“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实现了核技术产品在民用生产,在农业、医疗、工业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实践应用[6]。随着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开启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新征程。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建成了17座核电站,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前列,为解决人类能源的永续利用展开了积极的探索。


3 “三线”时期核工业代表性工程分析


3.1 深藏地下的代号909: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基地

3.1.1 区位及建设背景

核潜艇的出现将一个国家的战略防御推向了远海。核潜艇凭借灵活的机动性、持久的续航力、较好的隐蔽性和强大的攻击性,很快就形成了对他国的威慑力量,成为现代强大海军装备体制的核心标志。随着美苏核潜艇在1954年—1957年间陆续建成下水,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基于此,聂荣臻等一批老帅们向中央提议发展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很快获得批准。核工业和船舶工业的相关技术人员投入研究并于1960年6月完成了方案设计初稿。随着1964年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中央又进一步提出加快研制核潜艇的要求。


 代号为909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试验基地就坐落于四川成都西南部夹江县的一片树林里,对外称作“水电研究所”。这里既远离城市方便保密,相邻的青衣江亦可为反应堆提供源源不断的冷却水。1971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并通过海军检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掌握核动力技术的国家,这是继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后我国核技术和核工业发展史上又一突出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海军力量,这个神秘基地直到2007年才逐渐解密。


在一片树林掩映下的909基地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原909基地主车间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依据谷歌地图相关信息自绘


3.1.2基地现状

 1)研发基地主厂房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主厂房是一座五层高的类似普通办公楼的建筑,其真正的核心在地下,这里暗藏着一座巨大无比的车间。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厂房及其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


 主厂房完全依据核潜艇不同仓位的研发需求而定制设计,其最特殊的地方就是8 m深的蓄水池。要使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核反应堆达到持续航行60~90天的要求,必须在下水前先建一个与环境条件相同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实验。陆上模式堆实质上是一个高精尖的工程。钢铁墙体颜色较深的部分是试验用的反应堆仓,而生物屏蔽舱厚度达到800 mm,反应堆被安装在两个生物屏蔽仓内,一并浸泡在蓄水池里来模拟海上的运行情况。


原909研发试验基地主厂房室内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909研发试验基地主厂房的生物屏蔽舱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原909研发试验基地核反应堆拆除后空间

图片来源:中核集团微信公众号


 2)主控室

 离主厂房不远的外廊式办公大楼主控室是核潜艇的“大脑”,这里有电话交换机可以直通中南海,当年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院士就是用这台电话交换机向中南海的周总理汇报工作。1970年7月25日,陆上模式堆开始起堆试验,与原子弹、氢弹试验时人员可以远离现场不同,核潜艇的陆上试验必须人机共在。“也正是这个陆上模式堆,发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度核电。”[7]


原陆上模式堆主控室内景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原陆上模式堆主控室办公楼外景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原陆上模式堆主控室,图中人物为中核集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戏三先生

图片来源:《解密中核》


 3)设备部件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需要自主制造的零部件超过4.6万个,涉及多达1 300种用料,值得自豪的是,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没有用一颗外国螺丝钉,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聪明才智。一台用于维修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大型切割焊接一体机已经服役了半个世纪,这个设备的设计独到之处在于其上部的斜齿轮内含有弹簧,以防止斜齿轮在与外部大齿轮的咬合过程中发生卡塞情况,而这种设计方式教科书上无法找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909基地陆续搬迁到成都,1987年设计部迁至成都后改建为研究所,1996年909基地又将非放射性部分也搬到成都。之后,用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陆上模式堆光荣退役。


3.2 进山入洞的816工程:中国第二个核燃料工业基地

3.2.1区位及建设背景

816工程——中国第二个核燃料工业基地(第一个是国营404厂,目前仍在生产)位于重庆涪陵白涛镇,是“冷战”时期为了应对美苏两国核讹诈与核打击、维护国家自身国防安全与世界和平而兴建,主要生产原子弹制造必需的核心燃料,即裂变物质钚-239,生产工艺为石墨水冷核反应堆,生产过程为从铀238中提取钚-239和处理核废料两部分,其投入和规模十分庞大,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8]


原816厂区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依据816工程导览图重绘


816工程于1967年开工,整座大山为修建该工程而被挖空。前期由工程兵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1984年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而被中央叫停。洞体总建筑面积达10.4 ,总长超过20 km。核反应堆主厂房总面积1.3万,共有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到1984年停工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整个工程建设在不到20年间经历了急建、缓建和停建的过程。816工程曾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据曾经参与建设的陈怀文老先生讲述,他从1966年加入8342部队起就在这里“挖洞”,直到80年代转业回家,他都不知道自己当年建设的是一项什么保密工程,可见其保密程度之高。2003年4月816工程解密。


816工程三维模型

图片来源:作者依据谷歌地图相关信息自绘


3.2.2 基地现状

1)整体情况

816洞体深邃复杂,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厂房进洞深度400 m左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 m以上。自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抵御100万吨当量的氢弹爆炸冲击和重达1 000磅炸弹的直接命中攻击,并能够抵御八级地震”[9]。鉴于反应堆生产工艺和施工的要求,主体洞厅共9层高达79.6 m,总建筑面积超过8万,自上而下排布着主控制室与其他辅助功能单元。洞中还暗藏一条长约3 km的水道通向乌江,若干台大功率抽水机严阵以待,以保证洞中用水[10]


2)核反应堆大厅

位于8层的核反应堆大厅宽敞高耸,将近1 m宽的工型钢建造的反应堆支架构成一个正四方形,支架下布满了1 984个工艺管圆孔,大厅顶部有许多圆形通气孔,墙面上设有两层钢制走廊。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有一个直径约20 m、深5 m的圆锅状水池,四周墙缝都是用铜焊接合金板密封[11]


816工程主反应大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在反应堆锅底加设钢化玻璃地板,让游客近距离观察反应堆堆芯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中央控制室

位于第9层的中央控制室面积约150 ,中间布置了由长城开关制造厂1980年制造的控制台。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高达2m,几乎占满了墙面。几个直径2m左右的圆形显示屏上有整厂各个部位的分布标志。室内四季恒温,温度控制在25℃左右。


816工程控制室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此外,与室外相连的主导洞高度达7.5 m,可供两辆卡车并行,大小洞室之间用隧道联结,用于大洞室之间的联结通道宽度10 m有余,而用于小洞室之间的联结通道宽度则不到3 m。


816工程主导洞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816工程大洞室之间的联结通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816工程小洞室之间的联结通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防辐射设计

因核反应堆及其废料具有很强的核辐射,对于核反应堆周围的建筑空间及其门窗材料具有严格的要求,反应堆周围的建筑空间多为狭窄且多转折的通道,这样的设计能让核射线经过多次折射以削弱其辐射力。主反应大厅的门窗为重铅材料,其重量达100多吨,以达到良好的屏蔽性。核气体只有通过反应堆大厅的顶部通气孔经由150 m高的烟囱排出室外。“原位于主洞口的那扇百吨重、2 m宽的铅门现已拆除,洞体内还装有一些通过光电技术控制的小型铅门,它们只要感测到核爆炸所释放的高光和高热,便会自动关闭,这也是当时自主研发的最先进的技术。”[10]


816工程停建后,就地军转民,组建重庆建峰集团。经过几年的酝酿筹备,作为中国唯一解密核反应堆,816工程的部分区域经改造后对外开放成为军工旅游项目,开放区域仅约为洞体总规模的1/10。


4 核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分析


中国核工业是由国家主导、体现国力象征的一个军工门类,最初是为军用服务,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工业由军用转向军民结合或军转民。截止到1995年,中国核技术的民用产值大约已占其核工业总产值的80%,而1979年只占5.2%[12]。包括“三线”时期在内的核工业企业涉及原料开采、原子弹生产、试爆、运输等的厂房设施相继停产和废弃,它们通过关、停、并、转、迁、换等多种方式做出了艰难的调整和改造。由于核工业是国防军工的重中之重,不少当年生产高精尖军品的工业企业难以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飞跃式转变而面临破产和倒闭。这些核工业遗产因大都是高度保密单位而不为人所知,有些未等到解密已被拆除,有些虽已解密多年仍未找到合适的出路而陷入尴尬无奈的悲惨境遇。基于此,对于这些核工业遗产的关注从研究其价值特征和构成开始,它们受到政策变更、地域限制、技术更迭、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工业遗产价值的特殊意义。


1) 国家战略下的央企。核工业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国际形势下被提出的,是由党中央直接决策部署、直接管理的国防尖端工业,在军工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国家战略下的央企,这些核工业企业大都具有资金投入多、建设周期长、生产规模大的特点。


2) 高度保密。核工业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它的选址建设、生产流程、成品运输及人员分配都严格遵守保密政策,有时甚至是同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从事的工作,每个科研人员上下班都需经严格检查,并将所做工作材料密封交给专门的保密室,可见其保密程度之高。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建国初期的核工业基地的解密工作陆续展开,这些神秘的基地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已解密的企业也分为部分解密和完全解密两种类型,部分解密以504厂、909厂等为代表,完全解密以816厂、221厂等为代表。


3) 符合“山、散、洞”的选址原则。核工业厂所处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以山地、戈壁等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为主。选址原则主要考虑人烟稀少的地方,利于保密和减少核辐射污染,且不能远离大城市,以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设备器材的运输,如816工程距离重庆市中心解放碑约120 km,兰州铀浓缩工厂距离兰州市中心的兰州火车站约100 km,青海221核武器研究基地距离西宁市中心的西宁火车站约110 km。“三线”企业中816工程是隐身于涪陵深山的洞体式建筑,而青海705厂则选址在大通县老爷山脚下。


4) 靠近水源。因为核工业特殊的生产工艺要求,浓缩铀及其相关核原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如铀-235在裂变的同时就会释放巨大的热量),若不及时冷却,就会产生能量的堆积而导致大爆炸。因此核工业的选址多为靠近水源的地方,如甘肃兰州的铀浓缩工厂(504厂)、内蒙古包头的核燃料工厂(202厂)靠近黄河之滨,湖南衡阳铀水冶厂(272厂)位于湘江南岸等。“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工业企业这一特征更加凸显。如重庆816工程选址在乌江之畔,这些选址既满足了核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也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5) 防辐射规划和设计。因核工业所涉及的原料(如铀-235,钚-239等)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其生产工艺之复杂、技术和安全要求之高都要远超过其他工业门类,故核工业选址在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环境水质等方面必须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为了降低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多选择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且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另外,核工业设施需要特殊的设计和处理。单体建筑的空间形态必须与生产技术要求相匹配,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人身与环境安全。为防辐射专门设计的地下空间以及部分地上掩体空间等,考虑到严苛的环境安全要求和防止核污染发生,建筑材料多为密度大、质量重的钢筋混凝土和重金属材料(如重铅、铸铁等)。


6)生产区和生活区相配套。核工业企业通常包括生产区和生活区,两者既相互联系又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加建卫生防护带。生产区和生活区会呈现出相邻(如202厂、272厂、504厂等)或放射状分布(如816厂、221厂等)以方便联系。生活区配建职工宿舍、俱乐部、餐厅、学校、银行、车站等附属建筑,具有完善的社会功能,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式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城市”。


5 结语


核工业的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做出的特殊决策,是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军民大作战”。核工业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一五”“二五”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而“三线”时期的核工业建设以防御和备战为目的,加快和促进了我国核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伴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和核电技术的发展,一批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老核工业企业逐渐退役和解密,留下了丰富却颇为神秘的核工业遗产。核工业建设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和街道等物质载体连同它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13]。核工业作为我国尖端国防力量的重要载体,有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配置,在结构跨度和抗震、建筑抗爆和防弹以及环境防辐射等方面表现出的新技术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体现出作为国防工业龙头的技术先进性。核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国防工业系统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民族富强创造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成为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物质与精神基础。保护核工业遗产有助于保持核工业精神文化的传承,培植新时期爱国主义文化的根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纵观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研制出了“两弹一艇”,巩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其二,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国家层面的核科学工业体系,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尖端产业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核工业精神”以及“两弹一星”精神[23]。60多年来,这种精神早已凝聚成千千万万核工业人的灵魂,支持着他们为把中国建设成为核强国而勇往直前,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巅峰。在举国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谨向这些做出卓越贡献的核工业建设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