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庆杰
[提要]本文简单回顾了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做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后,成千上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投身三线建设的队伍中。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战,三线建设不仅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而且凝聚形成和升华结晶、确立了“三线精神”。作者在简要阐述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的基础上,从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包括军队精神)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让三线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的传承、青少年成长、思考与建议
新中国历史上一段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工业迁移和建设壮举,自1964年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做出战略决策开始,包括开展实施、调整改造、落下帷幕,至今已60年了,那就是三线建设。
一、三线建设历史概况
三线建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的人不多,熟悉的人更少。但却是当年的“三线人”、乃至祖国和人民不会也不该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周边环境,到1964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不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严重升级,越过战争边缘,悍然轰炸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将战火迫近到中国的南大门。从5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当局与我国关系走向破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是大举向中苏边境增派军队,由原来的10个师不足20万人,逐步增加到54个师近百万人,其战略导弹也指向我国的重要设施,中苏边境处于一触即发之势。甚至后来发展到,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在东南沿海,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并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袭扰、反攻大陆。美国第七舰队还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在这种战略包围和危机四伏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不能不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而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业及国防工业绝大部分约70%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华北一带,一旦遭到摧毁,我们的国民经济就会陷入瘫痪状态,而有限的内地工业根本难以为继。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在总体战略布局上进行了一次重大转变:提出先集中力量搞内地大三线建设的战略设想。1964年5、6月间,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随着对形势的估计和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初步而较系统地提出了加快搞三线建设的思想。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根据毛泽东多次讲到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经过研究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中心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的动员令。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后,三线建设进入初期部署阶段,1965年三线建设得以正式实施。
所谓三线,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按照当年中央军委以地理位置划分,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三省和西北的陕、甘、宁、青四省区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指1964年中共中央做出战略决策后,涉及我国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到1980年的17年里,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人民币,动员上千万工人、解放军官兵、干部、科技人员,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起了约2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纵观历史,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大三线建设也不例外。
二、三线精神的形成、确立与特点概述
就三线精神的形成与确立,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和众多研究者及老师们都有各自的表述。限于篇幅,今天我“借花献佛” ,只用我们研究会副会长陈东林老师之前的表述,以飨读者。
陈东林老师曾撰文,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述三线精神的形成、升华和确立。三线精神形成于1964-1983年三线建设时期和1984-2006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时期,升华结晶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时期,确立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对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命名、宋平同志题写馆名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等单位在攀枝花市举办首届全国三线建设史研讨会,提出了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16个字。
这16个字,分别来源于三线建设和调整时期广大三线建设者的口号、经验、精神总结;见诸于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程子华讲话;领导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姚依林、宋平、刘华清、张爱萍讲话;国防科工委纪念三线调整20周年大会总结报告等提炼集萃而成。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做出重要评价:三线建设,使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
2018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在印发的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中指出:要组织深入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进行这一活动的重要载体。这是中央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把与三线精神有关的内容写进去,而且放在"两弹一星"之前,作为典范列入。
2018年10月,中央宣传部46号文件中,三线精神的16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被列为新中国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之一,进行主题宣传报道。
2021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宣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权威党史读本《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该书第一次写进了"三线精神",对三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三线精神的特点
陈东林老师认为:三线精神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三线精神"是在国家安全受到战争威胁,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做出以国防建设和备战为重点的特殊战略中诞生的。它不同于战争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也不同于和平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它体现了准战时机制下,为国家安危敢于承担民族牺牲,向恶劣自然环境开战的卫国、护国情怀。
其二、"三线精神"在西部山野现代化工业群体建设中诞生,体现了独立自主的"顶尖"科技创新。它不同于50年代在大中城市由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也不同于20世纪50-70年代,土法上马的地方五小工业、社队工业。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防尖端科研工业技术得到重大突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军用核反应堆,第一枚远程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台加速器,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第一门远程火箭炮等等,其研究、试验和生产基地绝大部分都在三线地区。
其三、"三线精神"体现了大规模有计划协作和顾全大局的"移民"活动("西迁精神")。中央一声令下,几百万职工"好人好马上三线",迅速而悄悄地来到荒山野岭的三线地区。以攀枝花为例,有十几个部委、三十几个省市参加建设,全国一盘棋。
其四、"三线精神"在红色精神谱系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时间上,1964-1983年是三线建设时期,1984-2006年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前后43年,横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空间上,大三线建设包括西南、西北等地域共涉及13个省区,各省市区还进行了自己的小三线建设。人数上,三线建设包括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农民工等五个阶层。据估算,大约有400万人次迁移,其中有20%是家属。加上地方动员人数,共计有几千万人次参加了三线建设。
(二)、三线精神的表述辑录
就三线精神的表述不胜枚举,下面我仅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史学会专家和个别领导人表述的内容做以展示。
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武力老师曾撰文指出:三线建设是国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建设中所形成的三线精神与三线文化,是贵州等西南省份的宝贵财富。三线建设中所体现的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三线精神,是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华清上将在谈到“三线”建设时曾说过:“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有贵老师曾在《三线建设的时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而形成的;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力量源泉;三线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传承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石,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保障物质利益的同时,仍需要传承和弘扬历史积淀形成的以爱国和担当社会主义事业责任为价值取向的三线精神。
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曾明确指出:在以往的三线建设史研究中,三线精神被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我认为这十六个字对三线精神的概括是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推敲的。他说"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精髓,浸润着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过程;"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魂魄,传承着几代三线人的家国情怀(至今仍被广为流传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口头禅,正是三线人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根基,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年无论援建职工还是企业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随时听从上级调遣,一声令下,不讲价钱,不计得失,闻风而动,打起背包就出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旗帜,引导着三线人不断攀登高峰。他特别指出:三线建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国家在苏联终止援助、撤走专家之后的困境里艰难起步的,也是在西方实施物资禁运、技术封锁的包围中出奇制胜的,更是在荒山野岭、环境闭塞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三)、关于“军队精神”的形成
首先,关于军队参加三线建设,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二是军队在三线建设中的贡献功不可没。三是军队在三线建设中形成的精神理应和“三线精神”一样都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其次,三线建设自战略决策、实施到后来的调整改造等数十年中,参战部队“军队精神”的形成过程,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回顾。当年直接参加三线建设的部队,主要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兵、基本建设工程兵三个兵种。出于篇幅的考虑,作为三线建设亲历者,只能用我当年服役的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史料为例。
1、基本建设工程兵概述
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是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于1966年组建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新的兵种。是年8月1日起,当年就组建成立了5个支队(师)、36个大队(团)、总兵员9.78万人。此后,这一兵种在祖国各地相继组建部队,发展到最多时,年度兵员近50万人,涉及13个行业,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国防和基本建设施工生产任务。由于种种原因,从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到1984年底撤销改编完毕。这一兵种存续18年间,发扬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听党指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承担建成国防工业、冶金、煤炭、水电、石油化工、交通、城市建设等国家大中型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任务168项,完成水文地质普查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完成大量铀矿、黄金矿勘探生产任务及战备和抢险救灾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先后撤销改编的部队还有铁道兵和工程兵两个兵种)。
2、基建工程兵精神的形成
我曾服役的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 1966年8月1日成立于贵州省盘县特区(现盘州市)瓦窑场。支队下辖7个大队(团),总兵员13368人。同年9月征集补充义务兵8120人,总兵员21488人。41支队是煤矿建设部队,成立后便投入到六盘水煤炭基地,先后承担盘县矿区五个煤矿、两个电厂、矿区运输铁路、公路及土建工程的开发建设任务。随着任务的相继完成,1973年8月,受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41支队的3个大队调往辽宁铁法矿区担负建设任务。而41支队最后一批官兵于1976年10月撤离贵州,前后10年时间,全支队参加三线建设的官兵达4.6万余人次(包括历年入伍和退役、转业者)。期间牺牲的烈士有131名,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6岁。受伤包括致残者超千人。(转战铁法矿区10年中,受伤者不算,牺牲官兵30名。)
关于我们部队的精神形成,应该是从宣传标语、口号和文件、报刊上的相关文字开始的。应该说,部队在贵州10年,标语、口号和誓言的内容,诸如“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基建工程兵光荣”“为攀钢建设早出煤出好煤”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生为革命谱新曲,死为人民写壮歌”等等数不胜数。1983年元月,在兵部推出的纪念画册中这样写道:“广大指战员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有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广大干部、战士、职工的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也没看到归纳和公开宣传的基建工程兵精神。
2015年,我有幸进入国史学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为会员,2016年6月被增补为理事。同年7月29日,在贵州六盘水市召开的三线建设研讨会期间,我发布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三线精神的认识与思考》一文。文章中我根据我们部队的经历、业绩等等,第一次归纳推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部队精神表述,文章被收入了会议论文集。从那以后,我在自己公开出版的书籍中,还有写作发表在各媒体平台上的所有文章中,凡提到基建工程兵的精神,我都会写这“三个特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在我们基建工程兵各部队战友们的文章中,都经常看到在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表述基建工程兵精神。
三、“三线精神”的现实意义及传承与弘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三线建设实践中,所有的三线建设者们,包括部队官兵,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血汗凝聚而成的“三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值得借鉴、感染、引导、教育、传承和弘扬的现实意义。同时,我相信对青少年的品德、理想、人生观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的培育,一定能起到助力推动作用。
所以,无论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还是铁道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成昆精神”、工程兵54师“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执着理想、艰苦奋斗,忠于祖国、忠于党,勇于创新、自力更生”的“816精神”,以及基建工程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别”精神,都是在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大环境中、大战场上形成的。所以,尽管表达不同,但其实是相连的、一致的,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让三线精神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客观简单的说,我们当代的青少年,仅以学生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少了早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那种状态和结果。反而在思想品行、理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等方面都会看到一些缺失和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普遍缺乏远大理想、不遵校规不守法的校园霸凌、对人不懂感恩、对物不知爱惜、尊老爱幼和团结友爱意识淡薄、追求享受、怕苦怕累……等等。
面对这种现状,针对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的传承,初步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其一、既然中组部、中宣部行文中将"三线建设"和"两弹一星"并列;既然中央宣传部文件中,将三线精神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16个字,列为新中国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之一,进行主题宣传报道;既然《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写进了三线精神,并对三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就应该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政府部门要予以支持。特别是教育部门,要为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进校园敞开大门。同时应该推动编写青少年教材,将三线精神包括军队精神融入教科书内容。
其二、加大三线精神与军队精神的社会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应该倡导作家、诗人等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反映三线建设、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的文艺作品、红色经典故事。做好图书出版、音像制作、媒体平台等开展这方面的宣传工作,
其三、组织三线建设老干部、军队老战士参加的报告团,在广泛收集第一手材料,根据学生们的需求,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工作的前提下,开展进校园(驻地企业技校)巡回宣讲教育活动。面对青少年,讲好三线故事和军队故事,宣传三线建设中和军队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达到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的目的。
其四、建议当地各学校在开展研学活动中,考虑到三线地区或部队驻地学习参观的内容,普及学生们对三线历史和精神、军队传统与精神的了解。同时,在学校的主题班会、队会、家长学校,邀请老干部、老战士宣讲三线历史,弘扬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
其五、在三线建设遗址或军队驻地遗址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或展览馆,以便开展对青少年的长期教育工作。(这一点,之前我曾先后两次找过当地国企的领导,递交过“关于在原部队旧址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议”。后来,2021年7月16日,由铁能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在旧址院内建立了一个“红色记忆展览室”,当时我和我的战友们都捐赠了不少相关的收藏品。三年多时间里,展览室先后有当地和全国各地的退役老兵和各界人士参观者数千人次。)
以上仅为初步的思考和建议,有待与更多的同仁、老师及各方人士进行不断交流与探讨,更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求让“三线精神”和“军队精神”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
2024-12-26
参考部分书籍及史料:
《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1月版:
《三线春秋》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编印: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41支队史料汇编》铁能公司史志办2013-12月编印: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10月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纪念画册》1983年1月基建工程兵政治部编印:
作者简介:南庆杰,1972年12月8日参军,在贵州省原盘县特区基建工程兵41支队服兵役,三线建设亲历者。1983年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自1985年一直从事国企宣传和企业文化工作,曾任辽宁铁煤集团大隆矿党委宣传部长兼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获“全国煤炭系统优秀政研干部”称号。2015年9月退休。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12月正式出版散文集《南天梦笔》。2017年9月正式出版《乌蒙山下军旗红-三线老兵访谈录》一书,先后被国家图书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军科院图书馆、解放军档案馆等多家馆藏和展示 。2019年12月,第二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中篇报告文学《煤海深处军旗红-中国煤炭工业战线第一支“野战军”纪实》获三等奖。2021年10月,纪实文学《在党的阳光下-农民企业家传奇》印发一万册。现为辽宁调兵山市“老战士宣讲团”团长、辽宁铁岭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研究会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