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江
今年87岁高龄的包书彰老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三线老人,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由于出生在地主家庭,他多次被调换岗位,但他凭借自己的毅力,任劳任怨,勤学苦练,最终从一名三线筑路人,蜕变成六盘水市著名画家,多次荣获国家大奖,现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书画院院士、六盘水市篆刻艺术学会副会长。
包书彰老人1937年生于辽宁山区,与贫穷百姓相比,他家有几亩土地耕种,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饭是能吃饱的。正因为他家在村上有点土地,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成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地主成分给他的人生带来许多坎坷。
1952年,15岁的包书彰考入抚顺二中,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徐天许老师学画画。因家庭成分不好,1962年被下放到抚顺老虎台煤矿当矿工。1964年夏天,三线建设在大西南掀起大会战高潮,全国各地支援六盘水地区的建设大军陆续到达。1964年6月,27岁的包书彰与2000多名三线建设辽煤支铁大队,从辽宁抚顺矿务局出发,坐了8天闷灌车到贵阳,稍作休整后,又从贵阳坐火车到六枝,然后再坐老解放牌汽车到达二道岩铁路隧道施工工地。
二道岩隧道全长2008米,是贵昆铁路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包书彰他们到达的时候,工地一片荒野,没有住房,没有水电,施工条件几乎从零开始。没有房住,他们先是砍蒿草搭窝棚住,一个星期后,铁路局运来竹子,大家动手编竹篱巴房住。讲到这里,包老热泪盈眶地说:“二道岩工地是高寒地带,山峰陡峭,雾大湿气也大,床单、被子经常是潮湿的,许多人得了风湿病,痛得直说,在这里待不下去了。”
二道岩是当地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远离城镇和村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吃。村子里二分钱一个的鸡蛋都被他们买光了。在贵州盐巴紧缺的情况下,有时他们一个星期都吃不到盐,向贵阳求救,也要几天才能送达。
1964年8月,二道岩隧道才正式大干快上。但施工条件特别艰险,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包老说他亲身经历过让他至今难忘的事故。有一天,在隧道施工现场,十几个老工人正埋头清理工作面矸石,突然听到一个小青年高喊:“快跑,要冒顶了。”老工人们闻声而动,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喊话青年的地点立即发生了大冒顶,救十几个人的这位年轻人牺牲了,是这个班年纪最小的一个,还不到20岁。
其实,改变包书彰命运的也正是这个工地,因为工地上需要大量的碎石掺进水泥里去浇铸。在没有碎石机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动员附近村民到工地支援,用铁锤砸碎石。周边村子多是少数民族,苗族姑娘们便一群一群来到工地上砸碎石。有画画基础的包书彰被苗族姑娘们美丽的服饰吸引住了,他眼放异彩,灵感突来,立即找来画笔和纸,精心画了多幅小花苗的画。
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1964年秋,西南铁路工程局在成都举办西南铁道职工美术作品展,他在工地上绘出的作品《风展红旗如画》等7幅作品入展,为辽煤支铁大队争了光,他的画画专长也得到领导们的赏识。1965年5月,他被调到六枝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工会工作。1966年6月,又调到盘江矿区月亮田矿所在地的41部队1大队工作。但是,在政审时又是因为家庭成分是地主,被刷了下来,下放去参加水盘公路建设。
1970年12月,包书彰调到六枝大用矿化验室工作,屁股还没坐热就有人举报他成分不好,只会画点画,不懂什么化验。敏感的领导不敢用他,又把他下放到最基层工作。好在文革后期政策好转,有领导极力推荐,他才被调到机关宣传科工作。1976年调到六盘水市总工会文化宫工作。工作环境好了,他业余时间经常到苗族村寨画小花苗,而且越画越好,自成一体。在水城县(今水城区)文联出版的绘画作品集中,他的苗族画发表在封面。1975年,他的绘画作品《找红军》入展纪念遵义会议四十周年书画展,当年又在《云贵民兵》杂志封面发表。
在其他绘画创作方面,包书彰老人也成绩不凡。1976年,他的国画作品《煤矿井下安全挂图》发表于燃化出版社。1979年,他的科普作品《尘肺防止挂图》入展贵州省科普美术作品展,荣获三等奖。1982年赴南昆铁路工地写生,30多幅作品在兴义工地展出。2020年1月6日,由六盘水市文联、六盘水美术馆主办,六盘水市美术家协会承办的“北话南画”包书彰画展在六盘水市美术馆揭幕,100余件书画作品,展现了包书彰老人多年来的笔墨耕耘成果。
采访包书彰老人时,他几天前不慎摔了一跤,虽然躺在床上,但他思维清析,话语爽朗,脉络不乱,完整地表达了采访的话题。他说他身体很好,等身体恢复了还要参加许多活动。我们非常高兴,祝老人家早日康复,过段时间再去看他,老人家高兴地点着头。
来源: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