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队参加“三线建设”的观察与思考(四)

——献给“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


五、关于“军队精神”的形成

关于军队参加三线建设我所了解和知道的内容,在本文中已做了介绍。但就数十年(包括自决策、实施到后来的调整改造)三线建设中,参战部队形成的“军队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形成、特点及其表达,完全有必要进行回顾和表述。

1、基建工程兵精神的形成

基建工程兵是在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1966年由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组建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个新的兵种。同年8月1日起,当年就组建成立了5个支队(师)、36个大队(团)、总兵员9.78万人。此后,部队在各地相继组建成立,发展到最多时,年度兵员49万人(号称50万),分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施工生产任务。由于种种原因,从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1984年撤销改编完毕。基建工程兵存续18年(期间撤销改编的还有铁道兵和工程兵)。

出于部队的保密性和本人了解的局限性,现以我曾服役过的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为例,表述部队精神的形成过程。

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 1966年8月1日成立于贵州省盘县特区(现盘州市)一个叫瓦窑的地方,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建队授旗典礼大会。支队下辖7个大队(团),总兵员13368人。同年9月征集补充义务兵8120人,总兵员达到21488人。

41支队是煤矿建设部队,成立后便投入到六盘水煤炭基地,先后承担了盘县矿区月亮田、老屋基、火烧铺、土城、大田坝、山脚树等煤矿的开发建设任务。随着任务的相继完成,1973年8月,受国务院、中央军委令,41支队3个大队调往辽宁铁法矿区担负建设任务。从9月份部队开始陆续分批往辽宁转移。直到1976年10月,41支队在贵州盘县矿区的最后6个中队(连)官兵,遵照国家建委通知要求(当时基建工程兵受军委、建委双重领导,建委主任谷牧兼任基建工程兵政委一职),当月调往唐山市承担开滦煤矿的抢修任务。因此,41支队官兵在盘县矿区参加三线建设的时间是10年零两个月。兵员从组建当年的2万多人,到10年后全部撤离,期间部队曾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东、甘肃、河南7个省征兵7个批次。所以,据我多方考证、不完全统计,全支队在贵州参加过三线建设的官兵达4.6万余人次(包括所有服役时间长短不一的转业、退役人员)。

1966年的盘县矿区,据第一批“工改兵”和“学生兵”老战友的回忆,刚到时用一片荒凉形容并不过分。当年三线建设遵照“边设计、边生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切都为生产建设服务,生活设施几乎一无所有,只能是白手起家。真应了关于贵州的顺口溜:天无三日晴——雨天多,洗的衣服晾好几天都不干;地无三尺平——找整个篮球场大的平地都很少;人无三分银——当地老百姓都很贫困,都没见过电灯,来一辆汽车都要当热闹看半天。

所以,第一个任务就是马上动手盖活动房和支帐篷,让人员先住下来。当时都是现搭竹笆抹草泥当墙、油毡盖顶压砖头的筒子式大通房。简易房内,中间一条过道两侧是长长的大通铺。夜里睡觉时,咬牙、打呼噜、说梦话全有了。更闹心的是墙壁四面透风,因屋顶只有一层油纸隔雨。天上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面不下、屋里滴嗒,要用脸盆接雨。夏季太阳直射时,房内温度又特别高。同时还要搭建简易棚当食堂做饭,吃饭在外面蹲着吃。吃的饭少肉、少菜也少油。早晚洗脸都没地方,就排队去拖长江边洗,回来照样先唱首歌儿再吃饭。第二个任务是,我们自己动手先在驻地周围修路、建桥,紧接着官兵们投入矿区的“四通一平开工准备工作,进入了三线建设的战场。此后10年的经历与业绩文前已有表述。

关于我们部队的精神形成,应该是从宣传标语、口号和文件、报刊上的相关文字开始的。应该说,从部队组建初期到10年后撤离贵州,标语口号包括誓言内容倒是不少。建队伊始,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内容较多。诸如“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愿做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先生产,后生活”“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多出煤、出好煤,为三线建设做贡献”“三线建设要抓紧,与帝修反争时间”等等。后期与部队有关的内容比较多:“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基建工程兵光荣”“基建兵战士走天下,哪里艰苦那安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抓革命,促生产”“学理论抓路线,大干社会主义”等。在部队施工连队和施工现场常见的有“革命战士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不怕苦、不怕累,宁可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生为革命谱新曲,死为人民写壮歌”等等。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部队的行事作风与现在大不一样,应该是以实干为主,而对理论性的归纳、总结似乎少之又少。要不然,直到基建工程兵部队已开始受命撤销改编的1983年元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政治部编辑印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纪念画册》一书,尽管图文并茂、史料详实、概括全面,但在其“前言”等文字中,只有两句话提到了精神:“广大指战员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以共产主义精神从事工作和劳动,风餐露宿,南征北战,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涌现出大批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有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纪念画册生动地反映了广大干部、战士、职工的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时间过去32年后的2015年,我有幸进入了国史学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2016年6月29日,在六盘水召开的研讨会期间,我发布了《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三线精神的认识与思考》一文。在文章中,我专门写了一段我们41支队官兵在盘县煤矿建设中,以为攀钢供煤而骄傲和自豪,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及付出的巨大牺牲,并第一次归纳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表述。文章被收入了会议论文集。从那以后,我写东西凡遇到基建工程兵的精神,我都会写成“三个特别”。包括近些年在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公众号平台上发表的所有文章,一直延续至今。也不知从哪年哪月哪日,在我们兵种各部队战友们的文章中,都不约而同的在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表述基建工程兵精神。

2、 铁道兵精神和工程兵精神的部分表达

铁道兵由于与我不是同一兵种,了解自然有限,我所读到有关铁道兵的文章和其精神的表达也并不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铁道兵这支部队在祖国大地上修建了鹰厦铁路、贵昆铁路以及襄渝铁路等多项奇迹般的工程。当年全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铁路都是出自铁道兵部队之手。可以说在和平年代,这支钢铁劲旅为了祖国的基建,用滚烫的汗水与鲜红的血液,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特别在成昆铁路会战中,铁道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的。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隧道塌方、透水事故时,许多干部战士冒着危险,排除险情,不少人光荣负伤,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无不彰显着自强不息的“成昆精神”。

有人说:三线建设中熠熠生辉的“成昆精神”只有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才能诞生也只有真正了解那段历史,才能感受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成昆精神。

关于工程兵精神,我所看到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工程兵第五十四师,即8342部队精神的表述,而且还是针对这个部队承担的一项被称为“共和国的记忆”“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的工程所言:"816精神包括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执着理想、艰苦奋斗,忠于祖国、忠于党,勇于创新、自力更生

客观地说。军队精神除了上述表达之外,我觉得在三线建设时期,军队各个部队官兵曾普遍高喊过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绝对不只是一句口号。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是张国华率领的第二野战军18军的指战员们1954年春康藏公路东西两线施工时,面对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最早喊出了这个口号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胜利后,张国华赶赴北京向毛主席汇报战况。当他谈到参战部队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时,毛主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5年,济南部队战士王杰因抢救战友英勇牺牲,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并引用王杰日记中的座右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69年九大召开时,毛主席在讲话中再一次强调“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人民解放军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不仅传播全军,也曾传遍全国,成为激励全军官兵和全国人民不惧怕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

六、 关于三线精神的形成、特点与阐述

1、三线精神的形成

就三线精神的形成与特点,多年来,各级领导和众多研究者及老师们都有各自的表述。今天在“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之际,我“借花献佛” ,只用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尊敬的陈东林老师之前的表述,以飨读者。

陈东林老师曾撰文表述三线精神的形成、升华和确立三线精神形成于1964-1983年三线建设时期和1984-2006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时期,升华结晶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时期,确立于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对三线建设做出重要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命名、宋平同志题写馆名的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等单位在攀枝花市举办首届全国三线建设史研讨会,提出三线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16个字。

16个字分别来源于三线建设和调整时期广大三线建设者的口号、经验、精神总结;见诸于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程子华讲话领导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姚依林、宋平、刘华清、张爱萍讲话国防科工委纪念三线调整20周年大会总结报告等提炼集萃而成。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出重要评价:三线建设,使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

2018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印发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指出:要组织深入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进行这一活动的重要载体。这是中央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把与三线精神有关的内容写进去,而且放在"两弹一星"之前,作为典范列入。

2018年10月,中央宣传部46号文件部署关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主题宣传报道。三线精神的16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被列为新中国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之一,进行主题宣传报道。

2021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宣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权威党史读本《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该书第一次写进了"三线精神"对三线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2、三线精神的特点

陈东林老师认为:三线精神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三线精神"是在国家安全受到战争威胁,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出以国防建设和备战为重点的特殊战略中诞生的。

其二、"三线精神"在西部山野现代化工业群体建设中诞生,体现了独立自主的"顶尖"科技创新。

其三、"三线精神"体现了大规模有计划协作和顾全大局的"移民"活动("西迁精")。

其四、"三线精神"在红色精神谱系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无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人数上,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 三线精神的表述

就三线精神的表述,从我们读到写三线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既有根据文章主题不同一带而过的,也有概括性表述的,当然也有展开详尽阐述的。下面我仅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做以展示。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武力老师曾撰文指出: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三线建精神与三线文化,是贵州等西南省份的宝贵财富,三线建设中所体现的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三线精神,是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是国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刘华清上将在谈到“三线”建设时,曾说“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有贵老师曾在《三线建设的时代价值》一文中指出: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完成国家战略任务而形成的;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力量源泉;三线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传承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石。三线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保障物质利益的同时,仍需要传承和弘扬历史积淀形成的以爱国和担当社会主义事业责任为价值取向的三线精神。

中国社科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党组书记、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在《用三线建设史研究为丰富、弘扬、传承党的精神谱系服务》一文中,对“三线精神”具有详尽的阐述,本文限于篇幅,仅将要义展示如下。

朱佳木会长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用革命精神鼓舞人、教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大要求我们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党的精神谱系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朱佳木会长明确指出:在以往的三线建设史研究中,三线精神曾被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我认为,这十六个字对"三线精神"的概括是比较准确、比较深刻的,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推敲的。

"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精髓,浸润着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过程。

"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魂魄,传承着几代三线人的家国情怀。

"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根基,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旗帜,引导着三线人不断攀登高峰

七、关于军队参加三线建设的简单思考

思考之一:军队参加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

三线建设伊始,就有军队受命,被陆续调入三线地区参与施工,比如铁道兵部队和工程兵部队。同时,面对三线地区基本建设项目多、基建队伍人员不足、且拖家带口调动困难的实际,国家建委向中央建议,将基建施工队伍改编为基建工程兵。毛泽东主席在中央的报告上写下“这个办法我赞成。”很快,1966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新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应运而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这个兵种确定了“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方针。并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宗旨、原则建设这支部队。这支部队成立之日,便立刻投入三线建设的战场。

思考之二:军队在三线建设中功不可没

从我文章前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军队在三线建设期间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业绩是突出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不可替代的。三线建设中铁道兵承建的“成昆铁路”和工程兵五十四师承建的“816地下核工程”自不必多说。就我曾服役过的基建工程兵部队,特别注重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执行人民解放军的各项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培养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过硬的战斗作风;保证部队在任何情况下不畏艰难困苦,吃苦耐劳,能打硬仗,敢于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也是一支在三线建设中承担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征善战的特殊兵种。他们的业绩我已有详尽的表述,无需赘言。

思考之三:“军队精神”和“三线精神”都值得弘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所以,我完全没有必要用华丽的辞藻去粉饰什么。但我一直认为:在三线建设实践中,所有的三线建设者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血汗凝聚而成的“三精神”真的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也认为:无论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建工程兵精神,还是铁道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成昆精神”和“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执着理想、艰苦奋斗,忠于祖国、忠于党,勇于创新、自力更生”的“816精神”,以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都是在三线建设的大背景下、大环境中、大战场上形成的。所以,尽管表达不同,但其实是相连的、一致的都是以爱国奉献、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应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思考之四:期待有更多人关注“军队参加三线建设”这一课题

除了上述简单思考之外,我特别希望和期待有更多人,特别是关注三线建设研究的老师、专家、学者们,能够倾心关注、了解、研究“关于军队参加三线建设”这一课题。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


2024年6月7日 于沈阳

2024年6月23日修改稿


参考书籍及史料:

《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1月版:

——3、18、78、345、403页

《三线春秋》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编印:

——2020-02期:5页;2021-01期:18页;2021-02期:4—6、26页。

2023-03期:47页;2023-04期:卷首语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41支队史料汇编》铁能公司史志办2013-12月编印:

——1、69、74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10月版

——1、2、4、29、37、200—202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2、8-9、14-19、286-307、381页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纪念画册》1983年1月基建工程兵政治部编印:

——1—2、58页


《永恒的丰碑-基建工程兵书画摄影纪念画册》2022年10月编委会编印:

——213—295页


作者简介:

南庆杰,笔名:南天。1972年12月8日参军,在贵州省原盘县特区基建工程兵41支队服兵役,三线建设亲历者。1983年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自1985年一直从事国企宣传和企业文化工作,曾任辽宁铁煤集团大隆矿党委宣传部长、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获“全国煤炭系统优秀政研干部”称号。2015年9月退休。198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多年来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于当地和省市及国家级报刊。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2000年12月正式出版散文集《南天梦笔》。2017年9月正式出版《乌蒙山下军旗红-三线老兵访谈录》一书,先后被国家图书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军科院图书馆、解放军档案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摆放。2019年12月,第二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中篇报告文学《煤海深处军旗红-中国煤炭工业战线第一支“野战军”纪实》获三等奖。2021年10月,纪实文学《在党的阳光下-农民企业家传奇》印发一万册。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