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琼:从三线子弟到三线文化传播者

1702077832.jpg

图片说明:作者于2018年在天星沟留影

我有一个社会职务,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简称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我怎么会荣获这个职务呢?这要从我的经历谈起。

我是一个在山沟里长大的三线子弟

我的父母原是第五机械工业部(后改为兵器工业部)泸州化工厂(代号255厂)工人。1971年10月,为了支援三线建设,父亲被调到新建的三线企业国营东方红机械厂(代号5004厂,后改为国营天兴仪表厂)工作,于是全家老少三代告别故乡,搬迁到了四川省涪陵地区南川县(现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脚下的天星沟,在天星沟生活了28年,一直到1999年,工厂整体搬迁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全家才在成都龙泉驿区定居下来。

1702077831.jpg

图片说明:天星沟风光(作者拍于2018年8月)

何为三线?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三线地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即全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西南、西北是三线地区的战略大后方。

何为三线建设?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为了备战打仗,保护国家安全,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策建“三线”。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 “三线建设”是我国的伟大战略决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默默“三线”,千古丰碑。

1965年,国家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周恩来总理。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成都)、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武汉)、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兰州)。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高级顾问宋平就是原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主任。

三线建设在全国十三个省、自治区展开,其中西南地区投资项目占四分之一,四川(包括重庆)是西南的重中之重,投资项目占西南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三线建设指挥部设在四川。

进天星沟的时候,我才8岁,我进入了厂子弟学校读书。1978年初中毕业,我考上了泸州化工专科学校中专部,1981年中专毕业后回到厂里工作。

1702077824.jpg

图片说明:王春才送给我的书《中国大三线》画册

我和所有的三线人一样,都是以厂为家、爱厂如家的人,一直以“我们是光荣的三线建设者”为自豪、为骄傲。工作后,我一直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在热工仪表技术员岗位上工作了两年后,调任检验处专职团支部书记兼人事劳资员,还当选为团委委员。在共青团工作岗位上,我开拓了眼界,获得了很多锻炼,工作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1986年,我努力争取,并以较好的成人高考成绩考上了电视大学,获得了脱产学习两年的机会,取得大专文凭。电大毕业后,我先后在计量理化处任计量管理员兼劳资员,质量管理处任质量管理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0年1月进入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先后担任过传感器分厂副厂长、品质管理部部长、税控机分厂厂长、兴原公司副总经理、规划管理部副部长等职,2011年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辞职离开了天兴厂。

一篇《三线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使我走动宣传三线建设的道路

2009年3月,我还在天兴厂兴原公司副总经理岗位上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征文启示,内容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征集“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人和事”的文章。看到这个征文启示,我头脑中立即想到:三线建设者应该是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人吧?三线建设应该是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事吧?我要写我熟悉的三线人和三线建设。想到这里,我热血沸腾。

为了全面了解三线建设,我找出我收藏的前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于1998年发表在《中国兵器报》上有关三线建设的文章,找出王春才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认真学习,摘录要点,写出了《三线精神永放光芒》的文章初稿。在文章中,我结合自己从城市到山沟、又从山沟到城市的经历,把什么是三线建设、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三线建设都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存在什么问题、什么是三线精神等进行了阐述。

1702077830.jpg

图片说明:王春才主编的《中国大三线》丛书

文章初稿写好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拿给我们厂党委书记巩新中审阅。巩书记看后,非常赞赏,安排厂宣传部部长蒋鹏初帮我把关润色。感谢两位领导的帮助,才使我这篇文章的立意站得更高,表述更准确。

我在文章中写道:“离开了天星沟,天星沟却常令我魂牵梦萦。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天星沟度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美好时光,不会忘记天星沟美丽的自然风景,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闭塞的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和艰难、咆哮的山洪带给我们的恐慌和悲伤。”

我还写道:“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的日子已经过去,几百万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将长存于天地间。三线人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精神,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三线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都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于世。对当年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和创业精神,所有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人不会忘记,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1702077829.jpg

图片说明:2009年,我获得的全国征文大赛获奖通知

文章投稿后,我收到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全国征文大赛组委会的获奖通知,通知我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还通知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我高兴地拿着通知去向宣传部长蒋鹏初汇报,蒋部长却说,你写这篇文章不是你的本职工作,厂里是不会给你假期到北京参加颁奖典礼,也不可能给你报销差旅费。蒋部长说得没错,我的工作很繁忙,工作要紧,文章已经得到认可,参不参加颁奖典礼已经不重要了。

1702077826.jpg

图片说明:2019年7月8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合影。从左到右:李杰、刘常琼、刘洪浩、傅琳、宋毅军、秦邦佑

随后,我把文章投给了《中国兵器报》、《南方集团文化》、《政研交流》等报刊,几家报刊都予以了刊登。我把文章发表在我的网易博客上,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广大三线人纷纷在网上留言,倾诉三线情,留言数量达到400多条。网友们在留言中写道:“共和国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充满了艰辛、悲伤与欢乐。记住前辈们奋斗的历程,鼓舞我们奋勇前进!”,“这篇文字总给人震撼。在岁月的长河中,留给我们记忆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撑我们灵魂的高度。我喜欢作者那童年中艰苦的美丽。”,“现在一些人缺的就是三线精神,有了三线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在三线建设中,中西部有许多高山峻岭需要凭着双手征服,就那样有许许多多的人牺牲了生命。我们今天坐着火车穿行在黔渝铁路上、穿行在宝成铁路上、开着汽车穿越秦岭山脉,可曾想过这些都是当年三线建设者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创造的奇迹吗?!向那些逝去的和活着的建设者们致敬!!!”

通过这篇文章和我对天星沟生活的系列回忆文章,我在网上神交了一批热心宣传三线建设的朋友,包括后来成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倪同正、霍日炽、李杰、郭志梅、王民立等人,他们都成了我现实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成了共同进行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的战友。

1702077825.jpg

图片说明:王春才送给我的书《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精选——中国大三线》

、神奇的缘份,让我和王春才成了忘年之交

从年龄上讲,王春才王老比我大28岁,是长辈;从距离上讲,王春才王老在成都,我以前在重庆南川的天星沟,两地相距上千里;从职务上讲,王春才王老是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我是企业的一名基层职工,按常理,我和王春才王老是八竿子打不着、根本就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但世界就是很奇妙,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东转西转,有缘分的人就转到了一起。

1992年,我们厂已经决定搬迁成都,已经在成都十陵买了地,新厂厂房和职工住房已经请北京的设计院开始进行设计,当时负责新厂指挥部的是我们厂党委书记宋世忠。

5月2日凌晨,我们厂计量理化处王处长的夫人因病去世了,我和同事们在帮着守灵,遇到宋书记来慰问王处长及家人。交谈中,宋书记说他过完五一节就要送北京来的设计专家到成都去,我马上想到我过完五一节也要到成都去送检标准计量器具,我就请王处长向宋书记提出,我想搭车到成都。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成渝高速公路,从天星沟到成都路途很遥远且要转很多趟车,非常不方便。

1702077827.jpg

图片说明:王春才送给我的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

就这样,五一节后,我搭上了宋书记的顺风车,一起到了成都。在成都,宋书记带着下属和我一起去拜访了王春才,王春才当时才50多岁,是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规划二局局长,三线企业的搬迁工作都是他在负责。在王春才局长家,王春才局长介绍了一位他的侄儿、从江苏盐城来的陈忠龙厂长和我们认识,陈厂长和大家互相留了通讯地址。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私人电话,不存在留电话号码的事情。

转眼到了1993年2月,春节刚过,陈厂长突然给我发电报,邀请我们夫妻到成都参加一个全国新华信息网络工作会议,我们很好奇,就去了。我们赶到成都,会议已经结束了,陈厂长把会议精神给我们讲了讲,送了一些资料给我们,希望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信息网络工作,然后他带我们一起去拜访他的叔叔王春才。因为我家是刘王二姓,我爸爸也姓王,于是我就自然地称呼王春才为王伯伯。

王春才伯伯对人很热情,很随和,和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他说他为了了解我们天兴厂脱险搬迁的情况,还到我们老厂天星沟去过两次,有一次是1991年在西南兵工局姚小兴副局长陪同下去的,在我们老厂的山沟里,遇到一块山石滚落下来,差点砸到他们一行人。他还说我们新厂在成都龙泉驿区十陵,十陵这个厂址他也去过多次,他多次出面与地方政府协调土地问题。他说,你们兵器工业部的几个厂脱险搬迁到十陵,是经过国务院三线办、兵器工业部、四川省三线办批准的,不是你们想搬到哪里就搬到哪里的。

他还送了我们夫妻一本他写的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王春才伯伯和夫人吕务嫦阿姨留我们在他们家吃中午饭,吃饭的时候,吕阿姨不停地给我们拈菜,他们平易近人的态度打消了我们的拘束感。

我是一个很爱学习也很感恩的人。王春才伯伯送给我的书我必须认真拜读,读完后,我恭恭敬敬地给王春才伯伯写信,汇报我的读书心得和工作情况,没想到,王春才伯伯竟然给我回了信。他在信中鼓励我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1702077823.jpg

图片说明:2014年12月8日,在王春才家中,刘常琼参观了王春才的书房,写出了《王老的书房》一文。图为王春才和刘常琼在王春才的书房合影

1993年底,厂里给每个单位都发了一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丛书一共四集,包括《金色浮雕》、《穿越大峡谷》、《蘑菇云作证》、《中国圣火》,这是中国第一套反映三线建设的报告文学丛书。丛书封面上赫然印着“主编王春才”字样,我心中暗暗对王春才伯伯充满了崇拜之情。

1997年,我们厂已经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镇修建好了部分厂房和职工宿舍,我老公已经调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工作,5月1日,利用到成都探亲的机会,我和老公去看望了王春才伯伯,此时,王春才是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伯伯和吕阿姨依然对我们很客气,留我们吃午饭。王春才伯伯又送我们夫妻一本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精选《中国大三线》精装本。

1999年,我们厂整体搬迁到了成都。到了成都后,因为工作很繁忙,更主要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不好意思去打搅,我反而一直没有去见王春才伯伯。

1702077840.jpg

图片说明:2015年1月21日,在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前举行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开机仪式仪式上,王春才与刘常琼合影。

2011年春节前,我们子弟校同学聚会,我的一位同学陈黎林对我说,他想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我说,你要研究这个题材,你最好去请教一下王春才。他说,王春才吗?他的外孙王琎现在就和我一起工作,说着,他就拨通了王琎的电话,并把电话交给了我。很巧,当时王琎就和王春才在一起,我就和王春才通了电话。王伯伯说他还记得我,叫我到他家去玩。

1702077844.jpg

图片说明:2020年9月17日,在王春才家里,王春才在赠送给四川省政协常委马小兵的书上签名

、和王春才伯伯的再次聚,使我走进了三线建设研究的群体中

王春才伯伯发话了,我不能再不露面了,于是我和老公一起于2011年3月17日去看望了王春才伯伯,此时,王春才伯伯已经退休几年了。这一次,我带上了我的新书《让优秀成为习惯》送给王伯伯,并重点向王伯伯介绍了《三线精神永放光芒》这篇文章,告诉王伯伯,我这篇文章就是参考了他的文章才写出来的,获得了“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不会忘记”全国征文一等奖,在网上影响很大。王伯伯非常高兴,说我出了书了,要介绍我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这一次,王伯伯又送给我们一本他的新书《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这时候,我才知道王伯伯本是高级工程师,却与文学结缘,他1935年出生于苏州,是黄包车夫的儿子,从1957年22岁时就开始坚持业余写作,著作颇丰,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1702077841.jpg

图片说明:2014年3月22日北京会议中心,陈东林、作者、王春才(从左到右)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上

这一次和王春才伯伯的重聚,开启了我人生新的一页。王春才伯伯介绍我加入了省作协,还一步一步带着我走进三线建设研究的群体当中,让我加入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让我认识了一大批中国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影视制作者、作家、三线建设宣传人等,包括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武力、副会长陈东林、温尧忱、秘书长郑有贵、央视《大三线》执行总导演刘洪浩、湖南卫东厂的杨克芝、锦江厂陆仲晖、王连彦、上海大学的吕建昌教授、徐有威教授、四川大学的李德英教授、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张勇教授、广安政研室傅琳主任、重庆的艾新全、何民权、吴学辉、奏邦佑、攀枝花学院的唐林书记、攀枝花文物局的张鸿春局长、铁道兵王民立作家、中国电影博物馆馆长曹贵民、雾山三线小镇的周健等等,太多太多的优秀人物,让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

在后来的交往中,王春才还送我给我很多书。

1702077845.jpg

图片说明:2019年7月8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合影。从左到右:刘常琼、陈东林、武力、温尧忱、郭志梅

王春才王老一生出版了很多本书,主要都是写彭德怀在三线和反映三线建设的书,他出书所获得的稿费全部买成了他的书。他总是给人送书,甚至自付寄费给读者寄书,从来不收取一分钱。

王春才王老一生都投入到祖国国防建设事业中,见证了三线建设和三线建设调整的全过程。他被三线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一生都在研究三线建设,宣传三线建设,为三线人鼓与呼。他像一个播种人,到处播撒研究和宣传三线建设的种子。他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的灵魂人物,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促成者。他以德感人,以书会友,在他身边,凝聚了一大批宣传和研究三线建设的专家学者、作家文人、影视制作人和三线建设亲历者。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做出了无私奉献。

1702077842.jpg

图片说明:2019年7月8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上,作者(左)、王春才(中)和郭志梅(右)合影

后来,王春才王老带着我参加了《三线风云》一书的研讨会,参加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并成为理事,参加了湖北卫东厂建厂50周年纪念活动暨《卫东记忆》新书发行仪式,到攀枝花考察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情况,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首映式,参加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在六盘水举行的开机仪式和在四川德阳东汽举行的西南地区开机仪式,参加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并成为常务理事和宣传联系部副部长。

1702077974.jpg

图片说明:2019年7月9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在成都大邑雾山举行,作者在会上发言

受王春才老王精神的感召,我写了《王老的书房》的文章宣传王老,成为宣传王春才第一人。我还陆陆续续写了不少反映三线建设和三线建设研究动态的文章,在《三线风云》丛书每一集中都刊登有我的文章。我主动推荐热心三线建设宣传和研究的人才加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我积板参与到三线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的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宁江社区、四川隆昌市山川镇山川社区营造社区三线军工文化,指导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营造校园三线文化,并向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推荐,授予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社区文化传承基地”称号,授予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校园文化传承基地”称号。

1702077843.jpg

图片说明:2018年10月24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员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考察社区三线文化传承情况,后授予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社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社区文化传承基地称号。前排从左到右:奏邦佑、吴学辉、傅琳、刘毅(十陵街道党委书记)、陈东林、王春才、宋世忠(原5004厂党委书记)、刘常琼、何民权。后排从左到右:胡开全(龙泉驿区档案馆研究员)、马新林、陈年云、谢惠祥(十陵街道调研会)、王建平、罗家骏(原5004厂副厂长)

1990年代以前,我以我是光荣的三线建设者为自豪,度过了热情似火的青春闪光岁月;1990年代至1998年,我对困在山沟里的企业感到忧虑,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2000年至2011年,我为刚搬迁出山沟、处于困难境地的企业努力奉献自己的才干,与企业共命运;2011年以后,我主动参与到宣传三线建设、研究三线建设的工作中。

了解得越多,越是感到三线建设的伟大,越是感到三线人精神的可贵,越是想更多地宣传三线建设、宣传三线人,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让社会风气回归到充满理想、信念、国家至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层面。

1702078031.jpg

图片说明:2018年11月21日,刘常琼(左三)和何民权(左四)到重庆市南川区水江镇宁江小学校考察校园三线文化建设情况,左二为校长蒋锐,左一为教务处主任郑江华。


作者简介:

刘常琼,女,生于1963年,祖籍四川省泸州市,现居成都市龙泉驿区。原国营天兴仪表厂职工,是在山沟里长大和工作的三线二代。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