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企业史丛书总序




  三线建设,是1964年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作出的以战备为中心的重大经济建设决策。其横跨三个五年计划,涵盖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湖北、湖南、河南),总投资2052亿元,建成了1945个企业事业单位(1984年普查数字)。其后,又经过1983年到2006年中央决定对三线企业实施调整改造决策的阶段,三线建设的历史前后长达4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上规模空前、持续最长的经济建设战略活动。

  三线建设是必要的。近些年来美国和中国公布的解密档案,证实美国在1964年确实制定了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打击的计划,并考虑实施。中央对此作出了抓紧建设战略后方对策。因此三线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的成绩也是主要的。首先,在中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如贵州和陕西航空、航天工业基地,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四川电子、船舶工业基地,青海、甘肃和四川、陕西核工业基地等,形成了保障国家安全的可靠战备后方。

  其次,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煤炭基地、石嘴山煤炭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等大批现代化工厂、铁路、矿山、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及科研机构,形成了59个新建、扩建的新兴工业城市,初步缩小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

  再次,三线建设中涌现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了以胡锦涛、温家宝、宋平、李岚清、王兆国、曾培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管理干部。三线建设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宝库。

  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干扰,三线建设中也存在选址过分强调“靠山、分散、进洞”的战备需要,上马过快过大,忽视经济建设规律等弊病,造成了一些浪费损失。尽管如此,根据1984年普查,三线企业中成功和比较成功的占92%,成绩是主要的。

  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中,由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一部分三线企业从深山僻野搬迁到中小城市附近;一部分企业因为军转民与其他企业合并;还有一部分因其他原因撤销了建制。三线企业,许多已经不再是建设之初的面貌,有些已经成为遗址,颇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感。因此,三线企业也是新中国建设史上变迁最大的企业群,留下了离我们最近、最具念想的工业遗产。

  当年,响应中央和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三线工地,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被称为“三线人”。在调整改造过程中,一部分三线人离开了三线企业,更多的三线人辗转奋战到其他地方。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第二故乡——三线企业。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

  三线建设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经济和国防建设,取得两弹一星、核潜艇、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技术重要突破的见证,是当代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见证。但是,由于三线建设当时的备战保密要求,又是在“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环境下,对三线建设留下的可歌可泣精神遗产和建立起西部工业脊梁的丰硕物质遗产,现在还很少有专门的丛书进行历史记录。为此,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和当代中国出版社,决定设立一套《三线企业史》丛书,为三线企业和职工编写企业史服务。

  中国古代即有纪、志、表、传四大支柱的修史框架。纪,后来发展为通史;志,即是专题史;表,包括大事记和图表;传,即是人物传记。由于三线企业包括工业、交通、矿山、水电等众多门类,还有许多科研、教育、服务等事业单位,难以统一体例。三线人自己写自己的历史,也各自需要和条件不同。因此,本丛书对体例不作硬性规定,可以采取上述四种中适合自己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写职工回忆录的方式。只要达到政治立场正确、资料可靠、文字通顺的出版要求,即可收入本丛书。、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起到为社会和后人传承三线建设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广大三线建设者树碑立传,缅怀历史,不忘乡愁;为专业工作者研究历史、发展西部经济提供参考素材的三个作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

  2018年2月7日

  丛书编委会

  顾  问:王春才  武 力  温尧忱

  编委会主任:陈东林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洪浩  李  杰  余朝林  何民权  宋毅军  陈东林  张鸿春

  郑有贵  郑志宏  徐有威  段  娟  莫兴伟  倪同正  曹贵民

  傅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