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在舜德楼401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应邀出席并作“三线建设: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奇迹”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欧阳军喜教授担任主持人。
陈东林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研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当代分支主编。日本爱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共党史,出版《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奇迹》等著作。
陈东林研究员
陈东林研究员长期从事三线建设研究,从三线建设研究的价值展开讲座。他指出,现在针对于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专题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社会史等;第二类是从地理学、文物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地理学、工业遗产遗址保护等;第三类是对三线精神的弘扬与传承研究。他勉励师生深入研究三线建设课题,为三线地区服务,对党和国家作出研究人员的贡献。随后,陈东林研究员切入正题,从八个方面讲授“三线建设:共和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第一,什么是三线建设。1964年,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大规模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陈东林研究员指出这一时期是大规模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到1980年,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2亿资金,相当三线建设以前中西部地区总投资的三倍,建成了两千多个企业、铁路、矿山、水电站、研究院所等项目。陈东林研究员指出这一时期是调整改造的第二个时期。1984年到2006年又实施了搬迁和军转民为主的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国家实行三线建设,一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二是改变东西部经济布局不平衡的局面。
第二,严峻国际形势催生三线建设决策。陈东林研究员运用两个档案进行讲解。首先,1964年4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前夕,美国制定了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摧毁打击的计划。面对这一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三线地区抓紧建设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国防工办分别在三线地区进行勘察选址,建设核武器、导弹、航空、潜艇等国防尖端武器研制基地。其次,1967年3月,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前夕,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批准了一项对中国进行空袭核打击的“昂贵之地”计划,企图威慑中国停止氢弹试爆。还有,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军方建议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尽管这些计划都没有真正实施,但也足以说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家安全态势。
第三,“四个现代化”视域下的三线建设。
陈东林研究员讲到,1964年新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毛泽东提出要进行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第二件是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那么,现代化建设重点布局在哪里?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把建设和备战结合起来,重点放在三线地区。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确定三线建设战略。中共中央的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正式确立,先后成立了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委员会。
第四,三线建设的选址和布局。陈东林研究员指出,邓小平勾勒出了西南三线建设“两基一线”的蓝图,“两基”指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指成昆铁路线。自此,几百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全国四面八方默默来到人烟罕至的深山峡谷、大漠荒原,人拉肩扛,风餐露宿,战胜了险恶的自然条件,建设起了一座座现代化企业和交通设施。
如成昆铁路,沿线地形险峻、地质复杂,被外国专家断定为“筑路禁区”。建设者开凿隧道427座,架设桥梁上千座,桥梁隧道竟占了全线总长的40%。被联合国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如攀枝花钢铁基地,选址在金沙江边小岛弄弄坪上,建设者“三口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靠人力把成千上万吨的大型器材设备和生活物资运过来,又精心科学安排,在深山峡谷建起了誉为“象牙微雕”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首创世界先进水平的钒钛冶炼技术。
第五,三线建设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三线建设建成了2000多个工交企业设施和研究院所(包括小三线的300个,共近3000个)。1985年与1964年相比,三线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744.11%。首先,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其次,三线地区先后建成西昌、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等400多个军工企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物理研究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80多个国防科研院所,成功地建设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战略后方;第三,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的发展进步;第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干部和技术力量。
第六,三线建设项目的调整改造。首先,由于建设铺开太急、太大,一些选址缺乏科学论证,难以维持生产生活。其次,1978年以后,邓小平代表中央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新的世界大战相当一个时期不会发生,三线企业面临着军品订货大幅度减少,经济效益严重下降的困难。因此,1983年,国家制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主要是少数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企业搬迁到中小城市附近,部分军工企业实施“军转民”战略。三线企业开始了走向市场经济的第二次创业。到2006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结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七,三线精神和三线人风采。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讲话指出:“三线建设,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宝贵财富”。陈东林研究员认为,首先,三线精神是在国家安全受到战争威胁,由毛泽东、党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作出以国防建设和备战为重点的特殊战略中诞生的,体现了准战时机制下为国家安危敢于承担民族牺牲,向恶劣自然环境开战的卫国、护国情怀。其次,三线精神在西部山野现代化工业群体建设中诞生,体现了独立自主的“顶尖”科技创新。第三,三线精神体现了大规模有计划协作和顾全大局的“移民”活动(“西迁精神”)。陈东林研究员还列举了铁道兵老工程师王文波和工程兵烈士孟洁的感人事迹。
第八,战略腹地建设再次赋予中西部崛起机遇。 2024年,是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实施60周年。2023年7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四川和广西,强调要布局建设战略腹地。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陈东林研究员认为,新时代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腹地建设,将在三线建设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创造更加美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奇迹。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除线下参与的清华大学师生外,还有200余名来自其他高校的师生通过线上渠道参加。此外,还有三线建设816工程老兵、飞机设计研究所退休人员、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讲座。在提问环节,陈东林研究员就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差异、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改造、三线建设实践的学理性转化等问题向同学们作出简要回答。
提问环节
在总结环节,欧阳军喜教授对陈东林研究员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本场讲座作总结发言。欧阳军喜教授指出,陈东林研究员的报告非常具有学术针对性,从三线建设的研究价值出发,讲到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欧阳军喜教授总结陈东林研究员的三线建设相关研究给予研究者的三点启发,第一是做研究要敢于啃硬骨头,找难题,作创新;第二是做立体化的研究,综合档案研究、实地考察、访谈口述史等研究方法;第三是向陈老师学习,做有情怀的研究。
讲座合影
“中国共产党历史前沿问题”系列讲座,秉持资政育人导向,以邀请资深专家、讲解重大选题和传授治学方法为特点,将长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第二十三讲的主题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研究”,将于2024年9月26日下午14:30-17:00举办,敬请关注。
供稿/张梓涵
图片/张梓涵、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