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线精神”大旗“扛”进社区

——攀枝花市东区建设施、讲故事、抓落实

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兰尖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亮,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来参观“兰尖故事”博物馆的游客。这个“藏身”社区的微型博物馆里,陈列着500余件“三线建设”时期的物品,讲述着20多个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故事。

“或许就是对这些物品和故事感兴趣。”指着“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王亮笑着说,很多游客参观了博物馆之后留言,大部分都是表达对攀枝花老一辈建设者的敬佩,“这就达到了目的——传承弘扬‘三线精神’。”

贯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创造了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优秀品质的“三线精神”。进入新时代,东区将“三线精神”大旗“扛”进了社区,“立”在群众身边,并融入到工作中。

博物馆进社区 再现燃情岁月

“兰尖故事”博物馆位于兰尖社区办公楼一楼,由一间约3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改建而成。门口挂着“市档案馆兰尖故事展厅”“三线建设博物馆兰尖社区陈列室”“东区文化馆兰尖社区分馆”等好几个牌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众多外省建设者援建攀枝花,开采兰尖铁矿。先生产后生活,兰尖社区由此诞生,众多“三线建设”时期的物品在此集中保存下来。

走进博物馆,玻璃展柜里放着旧时的文件资料;墙上齐眼处,挂着一排黑白照片,再现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面门一侧的墙上悬着一张幕布,滚动播放资料片。

“这里有军用水壶、奖状奖章、饭盒等500余件展品。”王亮说,街道、社区筹资10多万元建了这个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多些,既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

博物馆还有“活态展品”——由社区3名老人组成的义务讲解员队伍。其中,80多岁的刘孟家在兰尖铁矿工作了几十年,他说:“希望游客通过看实物、听历史,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等精神传下去。”

王亮介绍,这段时间,社区正在制定方案,计划在博物馆周边打造一个“三线精神”文化长廊,将展品拓展到室外。

不止社区博物馆。在人流密集的阳光大梯道坡面,能看到关于二滩大坝建设、攀钢出钢等浮雕;在开业不久的“渡口记忆”街区建筑墙面,挂着“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旧照片……

东区通过丰富的实物硬件,让历史情景再现,让“三线精神”耳濡目染。

“攀一代”讲故事教育激励青少年

“坐了五天车到攀枝花,下车一看,完全是一个不毛之地。”近日,东区奥林匹克电子商务产业园四楼“攀枝花故事”创客阳光演唱厅,三位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又称“攀一代”)深情讲述着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是东区瓜子坪街道策划的“三线精神永相传”系列活动。第一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访谈活动现场,攀枝花市委党校、东区区委组织部、攀钢矿业公司、瓜子坪街道,以及学校、社区等70多人,全神贯注听老人讲述。

“当时条件差,没路,没房,一切都从零开始,建设者们三个石头支口锅解决吃饭问题,搭起简易席棚子,白天干活杠杠压,晚上睡觉压杠杠。”讲述者徐守道说,他1966年坐着斗篷车,一路颠簸进攀枝花……

听了这些故事,现场不少人眼含泪花。“他们真的是很了不起。没有他们当初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丢掉‘三线精神’,要继续艰苦奋斗,创造更好的明天。”一名学生感叹。

“为扩大影响力,我们对这场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瓜子坪街道工作人员说,“三线精神永相传”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计划在暑假期间组织“继往开来传承三线”青少年实践活动,让更多市民聆听“三线建设”故事,受到教育与启发。

把故事讲好,“三线精神”才能更有生命力。东区经常利用“居民讲堂”“青少年学校”等,邀请“攀一代”讲述“不想爹妈不想家,不出铁不回家”,邀请志愿者向青少年讲述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的“八闯将”“六金花”,邀请专家学者展望美好未来,号召青少年立志投身攀枝花建设。

结合社区棚改 弘扬“三线精神”

不久前,在攀枝花举行的“三线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交流会上,专家学者呼吁,不仅要把“三线精神”挖掘好、宣传好,更要传承好、弘扬好,这与东区传承弘扬“三线精神”的实践不谋而合。

7月11日,东区炳草岗街道办公室一片忙碌。“街道今年的棚户区改造信息刚公示完毕,涉及1800余户,我们正在整理资料,同时进家入户,让居民选择房屋测绘公司和评估机构。”工作人员介绍。

去年开始,东区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棚改工作,炳草岗街道是任务最艰巨的街道之一。如何“忙而不乱”?关键是党员干部群众能够发扬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三线精神”。

炳草岗街道党工委书记蒲雄泉说,街道、社区通过开坝坝会,首先把棚改政策讲明白,然后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家庭,挨家挨户二次讲解、三次讲解,而对于一些群众不愿签约或无法签约等情况,甚至驱车上千公里做工作。

上个月,二街坊社区一位签了约的棚改居民,一直在外地没领房票。“房票就是钱,不放心邮寄,整丢了咋办?”眼看时间紧急,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租车过去找到他,不但将房票送到手中,又载他回攀枝花选房购房。

“类似例子很多。”工作人员说,“西海岸社区有位余大姐,平时也很忙,我们帮她看房买房,她很感动,主动帮我们给棚改户做工作,还开车送我们到昆明去出差。”

不怕苦、不怕累的,还有东区教育局派到西海岸社区援助棚改工作的老党员刘志福。他常常蹲在居民家中,耐心讲解棚改政策,托熟人帮他们找工作,为困难家庭的子女找学校。节假日、中午、晚上等休息时间都用上了。

“‘三线精神’在基层,就是要敢于攻坚克难。”在蒲雄泉看来,刘志福等敢于吃苦、甘于奉献,正是在用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三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