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林:为了建好大三线  再苦再累也心甘

——总后3536射洪老厂筹建采访纪实

前排左一为张振民

讲述者张振民:

50年前,也就是1966年11月3日上午,我们总后3536筹建处第一批进点的56名同志,在老厂长唐保德同志(当时为筹建处主任)的带领下,分乘两辆卡车,一路颠簸,从成都3508厂来到射洪县的一个山沟里。当天时间晚了,我们没有进点,就住在离厂区还有五六里的山那边叫万林二大队的涂家大院里。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就人背肩扛地把行李、东西往厂里搬运。开始爬山时大家兴致勃勃,有说有笑,爬到半山腰时有些人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们的老科长冯玉斌同志(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当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也和许多青年人一样,身背四五十斤重的东西在山路上行走。大伙让他少背一点,但他不甘示弱,说没事。尽管汗水湿透了衣服,他还是非常坚韧地和大伙一道爬山越岭的走过来了。可能有的同志说:这算不了什么。当然,比起那些经常走山路的人来说,这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要知道我们这些同志都是从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中来的,并且是第一次遇上爬山啊!

第二天,我们翻过山来,到达目的地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吃、住问题。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没有厨房做饭,我们因陋就简,在空地上挖个坑坑,搬几块大石头把锅一支,烧着柴就做起饭来了。后来搭了个简易棚子,垒了个锅灶,作为临时厨房。那时,当地农民们用水全靠从山石缝里接,水流量很小,我们不能和农民争水吃,可我们几十个人吃饭没有水怎么行。于是我们就端着盆,提着桶,到处去找水。可是找到的水源都很小,且离我们驻地又远,很不方便。到后来找不到水时,只好去附近的小河沟里舀水吃。由于条件差,我们吃饭也简单,大锅饭,大锅菜。开饭时值班员哨子一吹,大家就来了,吃饭时大家自动编成10人一组,打好饭后,每组舀上一盆菜,大家伙围一圈一起吃。没有住房,我们就住在三皇寺的几间破庙里,人多住不下,就在庙子外面搭了个帐篷。每到晚上,空旷、寂静的山沟里到处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到了深夜,庙子周围的夜猫子和青蛙叫个不停,特别是山沟里的夜猫子叫得真难听,那声音阴森森的,胆小人还真有点害怕,闹的人整晚睡不好觉。山沟里没有照明灯,我们点上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没有办公室,宿舍就是办公室;没有办公桌,就把床头当桌子,或去找块石板一支,就是桌子,再搬块石头就是凳子了。

把生活初步安排好后,我们集中力量抓路、水、电“三通”。那时候的生产工具比较落后,铁掀、镐头,加人工抬拉拽。经过大家的日夜奋战,于当年11月29日修通了从厂区至县城全长3.288公里的公路。路修好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搞输电线路。大家爬山越沟,喊着号子,齐心协力,把一根根电杆竖起来,把电线拉拽在电杆上,终于在1967年4月8日,架起了从工厂到太乙区(后改为朝阳区)全长5公里的输电线路,并且当日就通了电。7月中旬,我们又请专业钻井队打出了日出水量达700吨的第一口深水井。这样,我们就初步解决了“三通”问题。面对这一项项工程的胜利竣工,大伙都非常高兴,对后面的工作更有信心了。

我们在大抓“三通”的同时,还抓了施工队伍进点前的准备工作,筹建处决定:自己动手建一批“干打垒”宿舍。开始我们没有经验,就找当地农民请教,边学边干。我记得就是用木板或木棒朝两边一夹,中间填上土,再放些竹筋,然后用夯或锤头把填的土夯实。夯好一层后,两边再夹些木板或木棒,再填上一层土,放些竹筋,再夯实。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先把墙体立起来,然后再用木料、牛毛毡、屋面瓦来盖房顶。我们就是釆取这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办法,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很快建起了第一批“干打垒”宿舍,总共十幢,面积达2800平方米,从而初步缓解了先期筹建队伍住房紧张的局面。

总之,为了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早日建好大三线,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放心,大家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种拼命精神,那样一股革命干劲,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千方百计地完成筹建工作。为了赶进度,大家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披星戴月去拉砖,晚上领导不喊不下班。不少同志手磨破了,肩压肿了,照样坚持干,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参加劳动。为了保证汽车多拉快跑,不耽误第二天按时出车,汽车拉货回厂,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组织下车,既是半夜里车回来了,我们就半夜起床下车,大伙都不用谁去说,只要听到车到了,便迅速赶去下车。面对工作多、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的局面,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革命加拼命,争时间,抢速度,把工作抓的很紧,全工地呈现出一派“干群一心,大干快上,艰苦创业,抢建三线”的喜人景象。

说实在话,那时的工作环境确实很苦,但大伙精神面貌都很好,有才艺的人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概括当时的情景:“进了深山沟,好比钻鼠窝,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住的‘干打垒’,吃的河沟水;春冬还将就,夏秋最难过,不怕天气热,就怕蚊虫咬,山中野猫叫,晚上睡不着,气候很潮湿,人患风湿多;整天忙劳作,生活很寂寞”。艰苦的生活环境,更坚定了大家攻坚克难,不遗余力地完成各项任务的信心。有时实在感到累了、苦了,就情不自禁地说:“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此来相互鼓励,坚定意志,继续战斗。1968年,工厂正式投产,在那个喜庆的时刻,我们感受很多,深知这一刻来的是多么不容易啊!为了军需三线工厂的建设,军需工人们发扬了战争年代那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计报酬,加班加点地完成任务。我们在山沟干了整整27年。27个春夏秋冬,孩子都大了,有人还抱上了孙孙。可谓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走过了一条多么艰苦卓绝的道路啊!

为了实行军委战略转移,1993年工厂从射洪搬迁到绵阳市,结束了山沟的工作生活。我们今天讲历史、忆传统、说厂史,目的是让大家牢记党的教导,大力发扬三线建设精神,发扬我们建厂时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坚持改革,开拓前进,为进一步加强工厂两个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后排左二为张振民

张振民简介:1934年生于河南偃,大专文化。1951年2月参加工作,原3536 军工厂纪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张振民在工作中

采访者马新林(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振民书记回忆四川射洪3536 军工厂筹建时期的文章,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苦创业的非常年代。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时代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发扬3536 三线建设精神,勇于进取,不断前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2021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