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全力以赴支援三线建设



在共和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上,有这样一支神秘而坚强的队伍,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追求和信念。他们忠于党和人民,为了国富民强和人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辱使命,默默工作,甘当无名英雄。她就是共和国的骄子--中国兵器“第一机械”集团。


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鉴于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和日益好转的国内形势,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 略决策——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在党中央提出全国各老军工企业积极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下,当时的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依据五机部通知和相关文件积极选派最优秀的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骨干,最好的机床设备分批分次,全力以赴支援全国各地的三线工程建设。


当时三线建设还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属于国家机密,一切都在按国家和五机部部署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实施中;


根据工厂在三线建设时期如今不牵涉涉密文稿记载:


1966年9月4日,选调20名技术工人支援四川五O六七厂;

……

1968年6月4日,五机部决定,经国家计委同意在西南地区建设的三千吨水压机锻造厂,其建设由六一七厂和四四七厂负责包建;


7月15日,支援地方兵工厂技术工人92名,其中包括内蒙半自动步枪厂,湖南、辽宁、湖北高射机枪厂等;

1969年3月24日,抽调一批工人支援山西地区的新厂。山西宁武一八七厂180名,二八七厂260名,二八六厂60名;


4月23日,为加速新厂建设,适应战备生产急需,工厂抽调250名技术工人支援新厂,包括湖北二三八厂50名,二八八厂50名;河南三五八厂40名,三七八厂40名,五O八厂40名,五六八厂20名;中南筹建处10名。


1970年1月29日,厂长、革委会主任王烽舞调离工厂参加山西省运城地区“五四一工程”新厂筹备工作;


3月19日,抽调142台设备支援三线建设,除已调给二九六厂14台以外,再调出62台给一二一、一O四、三四二、一三七、五一一三等厂;


7月1日,六一七厂向内蒙国防公办请示,因生产任务成倍增加,支援三线建设技术骨干任务量大,要求招收职工子弟中学六九届毕业生254名进厂学徒;


7月14日,五机部决定:由六一七厂支援云南五OO二厂厂级干部一名,中层干部17名,技术干部35名,生产管理干部20名,共计73名;


9月6日,内蒙古国防工办和五机部批准六一七厂同意补充10000名新工人指标,已备今后抽调技术工人支援山西五四一工程;


9月14日,为加速三线重点工程建设,支援山西五四一工程中层干部3名,技术干部42名,生产管理干部10名,共计55名;


1971年9月19日,厂党委同意第一批调五四一工程的干部89人可以离厂,並开始第二批的审查工作;


1972年5月7日,厂党委决定:成立五四一研究所临时党支部。王甲子、李福田、王才、郭彤浩、张立基、孟志明六人为党支部委员,王甲子为党支部书记,李福田、郭彤浩为党支部副书记;


1973年5月20日,抽调20名技术干部支援一机部“七O四工程”;


6月14日,内蒙国防工办和五机部决定:由六一七厂建立精密机床修理队,负责完成内蒙各军工厂精密机床的大、中修修理任务;


8月8日,内蒙国防工办和五机部决定:调张炎同志到张家口一三七厂担任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主任。

……

进入80年代,中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 以民养军"的方针,接着又对三线企业采取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措施,针对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变化后提出的新任务,从1980年开始,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了企业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调整,三线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至此,支援三线工作告一段落。

1985年六一七厂副厂长聂玉峰调任五四一总厂厂长后,671厂的支援三线建设也落下帷幕。


回顾六一七厂支援全国国防工业建设和“三线”建设的历程,从1964年到1973年,是六一七厂调出职工最多的几年。这几年,仅调往山西八七四厂、一八七厂、二八六厂、二八七厂、五四一工程,河北一三七厂、五四二总部,河南五O八厂、五三一工程、洛阳拖拉机厂和矿山机械厂,湖北二八八厂,湖南三八八厂、五四四厂,江西二O六厂、九三二七厂、二九七厂、一七七厂,四川五O3二七厂、五O二七厂、重庆新厂筹备处所属各厂,贵州九八五五厂,云南五OO二厂,宁夏九九二二厂,辽宁九二七六厂的干部和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就达2200人。


特别是调入三线地区的干部、工人都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准高的优秀人员,在党中央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下,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工厂调动,服从分配,他们离开城市,奔赴偏僻的深山、戈壁荒野、几十年来践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彰显三线人“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三献家国情怀。


实践证明,三线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它对于改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促进内地资源的开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作为新中国主战坦克科研、试验、生产基地,六一七厂顾全大局,忠实贯彻党中央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国防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从1957年到1976年,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六一七厂为支援全国各地的厂矿、学校、政府机关和兵器部及“三线”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调出各类干部3470人,技术工人5330人,共计8800人。其中处级以上干部75人,科级干部410多人,工程技术人员770人左右,教师200人左右,医务人员110人左右。




无论在支援我国国防建设和支援“三线”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中,六一七厂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无愧于党和人民,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至始至终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兵器行业的大本营和培养领导、管理、技术、生产骨干的能工巧匠的培训基地,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念三线建设60周年!


作者: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