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虎溪电机厂旧址的保护开发(中)

建筑特色

重庆虎溪电机厂(重庆炮校)旧址是炮校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三个时期的空间复合格局。炮校校区建于1952年,共占地1.5k㎡,依据天然地形建造,全部砖木结构平房,房屋建在校内三条等高丘陵上,丘陵之间低洼地建成宽敞的大操场。整个旧址为放射式布局。中心为训练场,环以校园主路,周边为办公、服务类建筑,满足教官学员(职工)及家属的基本生活需求。

整个旧址很大,绿树掩映的丛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很多时代鲜明的老建筑,里面至今还住着很多职工和租房户,留存着不少极具特色的大量50年代初苏式和中式混合风格建筑。在内随处可见白墙青瓦,老式的编号平房,每排平房外墙居中之处,都镶有一个八一军徽标志,则赋予了这些普通平房最不普通的定义。高大的礼堂、苏式风格砖楼、墙上的标语……处处都残留着时代的痕迹。走近细看,这些老建筑的沧桑感和年代感极强。有的房屋已经摇摇欲坠,有的依然兀自矗立。尽管旧址属文物,但目前还未进行开发,区域内诸如食堂、礼堂、专家楼、水塔等大量建筑,都比较破旧,有的门窗脱落,严重的屋顶瓦片已经掉落,甚至部分墙垣已经坍塌,只有依稀可见的八一军徽标志彰显那段不平凡的历史,整个校(厂)区只能用破败不堪,满目萧条来形容。

炮校(工厂)时期建筑,包括格局完整的校(厂)礼堂、教官(职工)宿舍群、学员队(职工)食堂。学员宿舍与教官宿舍分据南北和西侧,可以快速到达中心与周边训练场地。各宿舍片区均设公共食堂,以分散人流。整体布局十分符合当时炮校重视组织纪律和高效学习的要求。同时,还有实训操场、礼堂和服务类建筑,如:食堂、军人服务社(小卖部)、照相馆、理发店、游泳池以及大门门柱和反映时代精神的标志、标语等。

虎溪厂时期,在外围增设的职工宿舍,为多层建筑;旧址场地东侧有搬迁之后修建的虎溪厂职工高层安置房。现炮校(工厂)中心的各大厂房、库房、办公楼均已被拆除。原炮校礼堂、苏联专家房、宿舍、第二军官食堂、澡堂等建筑尚存,一般都是白墙灰瓦式的普通平房和楼房。

炮校专家校官与学员宿舍片区整体性价值较好,建筑结合丘陵地形军事化的行列式均布于缓坡上,空间开阔,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大礼堂、一二三食堂为重要节点串联的道路沿街界面和历史环境保持较完整,视觉层次丰富、空间宜人,近年常有影视剧组在此取景。

炮校的建筑大多为典型的苏式建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友好”大环境的产物,重点建筑具有较好的科学艺术价值。当时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向前苏联学习,许多军事院校,都聘请了苏联顾问,广泛借鉴前苏联模式,所以炮校砖木结构的礼堂、食堂以及被拆除的办公大楼,尺度较大,强调英雄主义的纪念性和空间的统领性,三段式古典立面形象,中轴对称、主楼高耸、两侧偏低、回廊宽缓;宿舍区建筑皆为砖木双坡平房,烘托重点建筑。建筑遮阳与地面防潮做法适应重庆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墙面的标语、红五星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礼堂 炮校遗留下的面积达1800平米大礼堂,作为全校的标志性建筑,体量最大,设置在训练场轴线端头高出训练场2m的基座上,周边道路徐缓而下,气势宏大,在校园中占统领地位。建筑为砖木结构,能容纳1600人。虎溪厂时期,大礼堂功能置换为电影院,并加设了售票室、围墙、铁栅门等。长方形平面,山花坡屋面,中轴对称,四面开设门窗、因经济限制,壁柱、台阶、栏板、 扶手等均采用最简单形式,并无苏式的精致形象,然而集中式的山花入口、高大的壁柱、对称的立面格局,竖向玻璃长窗,轴线对称,构图严谨大气,神似西方古典建筑、在木质窗框上则采用了中式元素。礼堂大门上方的八一军徽、东侧墙面上方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反映出炮校时代精神,但现已模糊不清。


大礼堂正门

室内两排柱子将空间划分为中部高大的集会空间与两侧交通辅助空间,类似古典巴西利卡平面形式。利用天花突出舞台与观众席,观众席地面呈缓坡上升,舞台空间高大,声响效果好,便于当时的文艺演出和集合会议。室内色彩为红、黄、绿,象征社会主义理念的蓬勃希望。礼堂舞台,还存有当年的幕布、吊灯、控制台等。大厅的柱子上还能看到“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观众”的标语。礼堂里面曾经成了农家乐摆放杂物、圈养鸡鸭的地方。一段时间,名为“快活林”的烤羊大排档占用了当年礼堂很大的地块。



大礼堂侧面

同时,因经济限制,建筑形式又自觉修正为相对简洁现代,具有经济适用性,造型简洁,体现朴素、国际化、实用的要求,适当对应美学观念,用细节装饰建筑,未采用大屋顶形式,但仍具有古典建筑的对称空间与造型比例特点。

小礼堂 其建筑体量也不小,空间较高,虽然有些破旧,但结构外观基本完好,至今仍然矗立在原处。其前面空地现在已成了电机厂退休职工种的菜地。


小礼堂

食堂 炮校食堂建于丘陵低矮处的平整场地,呈分布式地坐落在校园里。周边道路略高于建筑地坪,可看到较为完整的屋顶形象,均为典型苏式建筑。高耸的山花面为主入口,屋面中高两侧低,设置高侧窗以采光通风。一、二、三座食堂外立面均为白色粉刷墙面,青砖收边,色调统一,屋檐下设八一军徽,写有标语,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集体时代精神、而食堂采用的米色砖砌外墙,质感细腻,硬山收山,造型精致。如今第二食堂的侧门墙上密布爬山虎,已经将门挡住,最上方的八一军徽也被遮盖半截。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炮校的历史已渐渐被人遗忘,但三座食堂建筑却依然伫立在校园,在飞速变化的时代中,孤独守望,默然不语。均布于各宿舍片区之中的三座食堂,方便学员与教官的就餐,体量较大,在宿舍区占统领位置,有专人负责集体伙食、洗涤等内务工作,其他成员则可以全心投入到军事训练和生产工作中,反映了集体时代无差别的共产主义乌托邦思想。


第一食堂


第二食堂


第三食堂

宿舍 炮校宿舍建筑充满年代感,整体历史格局保存较好,尤其是校官宿舍片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宿舍平面尺度不大,除了专家和校领导住房外,校官与学员均住在类似的住宅单元中,满足基本住宿需求,反映了消除阶级差别的思想。

苏联专家楼(编号52栋)为唯一一栋两层别墅,平面为长方形,东南立面主入口设柱式门廊,其上为二楼小阳台。一层布置客厅、警卫室、台球室;双跑楼梯上二楼为小客厅、套间式双卧室和卫生间,功能简洁,尺度精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屋面为双坡L型,正立面设山花屋顶,青砖白墙的上中下三段式、窗户上方有铁制雨棚支架遗存、基础周边做明沟排水,墙角设有通风排气口以防水防潮。苏联专家楼至今保存完好,外观坚固,是炮校旧址中质量最好的建筑,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水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后这栋别墅由炮校政委居住,现为虎溪厂老红军后代居住于此,曾有国内一些影视剧组在此取景。


苏联专家楼( 后为校长住宅


苏联专家住宅(后为政委住宅


部长住宅

校长的宿舍门口有一片小花园,在苏式建筑的古板中嵌上了中国的古典浪漫,但比起苏联专家的别墅还是有些差距,仅仅是单层的双坡屋顶。里面客厅、警卫室、台球室、套间、卫生间一应俱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年一流的建筑水平。不过这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除了专家的房子与众不同。


领导住宅前鱼池

校官及学员宿舍均为单层双坡屋顶,常在正立面设入口山花,有的设有砖砌柱廊。通常为46个等面积的房间呈一字形布置,门窗外开,造型简洁。部分宿舍为满足厨房、储藏功能,则在前后面加设方形体块以增加使用面积。部分校官宿舍外墙为鲜艳的红色与黄色墙身,反映社会主义苏式建筑朝气蓬勃的精神。从成排的房屋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校官和学员的宿舍差别都不大,反映了那个年代消除阶级差别的思想。校官们的房屋多有编号,许多灰瓦房上镶嵌有“八一”字样的红五星。一些宿舍建筑山墙面一般都写有标语,如:“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等,充分反映了热火朝天的集体建设时代面貌。


主任住宅


校官职工宿舍

库房 炮校内(虎溪厂)的507营库,为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炮校的一部分,周边绿树环绕,三栋厂房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都保留完好。沧桑的老建筑吸引了《英雄无名》、《不如跳舞》等不少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同时,还引来不少高校师生前来考察、学习,可惜现在已经消失。


507营库

校营门 炮校东南西北各方大门入口都设有营门门柱和值班室,现值班室已被拆掉,仅存一个大营门柱子。在炮校旧址的东北侧靠原胜利桥部分,是当时炮校(工厂)进出的主要入口,两根营门柱体相对而立,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造型。基座、墙身、檐口三段式,砖木结构,方形平面,下宽上窄,逐层收缩,层次鲜明。门柱中空,上有门洞与方形、圆形洞口,可作眺望守卫之用,体现了苏式建筑的纪念性与标志性,以及军事院校的防御性。


炮校大营门(一侧)

游泳池 炮校的游泳池虽然还在,却早已变了模样。透过铁栅栏,可以看到游泳池如今已经被用作了鱼塘,大群红鲤鱼在水面嬉戏,突突冒水的以为是喷泉,其实是机器在为鱼供氧。游泳池内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钢筋混凝土10米跳水台依然高高屹立着。整个游泳池围墙完好无损,既有军校的遗痕,又有工厂的烙印。


游泳池与跳台


昔日学员训练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受当代房地产建设影响,虎溪厂(炮校)旧址周边现代住宅区与教育建筑从外围,尤其是从东北方向逐渐蚕食校园空间,校内主要建筑险些被拆除。2012年初,炮校的507营库连同虎溪电机厂的生产区厂房,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被夷为平地,迄今为止老厂房全被拆光,部分老旧建筑、大树环绕的操场和亭台,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家属区和部分苏式建筑得以原样保留,实在令人痛心。


校内水塔


虎溪厂拆迁指挥部

原炮校南北西侧宿舍区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多为虎溪厂老职工及家属居住。如今旧址区域的职工家属区也被划入拆迁范围,东侧除去鱼塘、游泳池只少量宿舍保留,原南侧炮校子弟校现被征建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科学城小学校,北侧打靶场已成为龙湖东桥郡住宅小区,507营库等区域均被周边高校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和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占用,梁滩河边的驯马场现已改造成居民休闲公园,近日在本文尚未完稿之时,游泳池和跳水台也因修建轻轨车站而被彻底拆除,炮校整体格局逐年缩小。


(待续)


本文作者郝志翔系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郝幸田系《企业文明》杂志原主编兼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