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絮语
今年1月15日,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春才收到了主办单位德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赠送的《足迹——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叙事集》一书,在书中“奋斗:事竟成”篇章中刊有王春才撰写的文章,题目是:《三线调整,三到东汽》。为了以飨读者,先推出本书的前言。
前言
德阳,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这里有一座城市装备大工业的发展历史
这里有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行轨迹
这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苦创业的故事
这里有三线精神与理想信仰的熠熠光彩
新中国工业建设和三线建设作为一段波澜壮阔的国家历史,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是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早在“一五”时期,中央曾经将航空电子工业基地布局在德阳,开启了德阳工业区建设的序幕。
195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德阳工业区第二次上马并进入了全国重点项目行列,以万吨级水压机为中心的重型机器厂、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制造厂等大型企业集中布点于德阳。1958年10月13日,西南重型机器厂和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正式开工建设。1964年6月起,四川省率先展开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三线建设,由于此前德阳工业区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德阳优越的工业经济发展条件,德阳藉此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县之一。从1964-1978年,中央对德阳所完成的高达10亿元的倾斜性投资,在德阳展开了“以中央和省属近20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三线建设,包括二重、东电续建、投产和填平补齐,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德阳耐火材料厂、四川树脂厂、四川玻纤厂、四川钻采设备厂等一批工厂陆续新建迁建,建成重型机械、大型发电设备、建材、化工、食品等多门类工业体系,推动德阳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农业小县向一个新兴的“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为特色”的重工业城市的彻底转型,德阳发展为全国三大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形成雄厚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被誉为“重装之都”。德阳因工业而发展,也因工业而建市。198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德阳市,德阳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由县升格而来的地级市。德阳工业区及三线建设奠定了德阳的工业基础、提升了共和国的装备实力、推动了德阳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回顾、审视德阳工业区建设和三线建设那段历史,一个个充满信仰、满怀激情、勇于为国家的召唤和理想信仰而奋斗的杰出人物,一件件记录历史、承载记忆、反映当年激情燃烧岁月的老旧物件(遗址)等珍贵文物这些看似平凡朴素的人物和文物,走过了跌宕起伏,历经了波澜壮阔,承载着关性的历史使命,这些见证了德阳几十年工业发展历史的人物、文物以及背后鲜有耳闻的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整理、去讲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德阳市社科、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德阳研究基地、四川金鑫股份有限公司、德阳新中国工业建设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共同组织开展了“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人物、文物故事”征文活动,编印了这本《足迹——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叙事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再现德阳工业区建设和三线建设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本书中各篇文稿的作者,既有原国家计委三线办老领导,也有三线企业老领导;既有三线企业创业者和老职工,也有第二代第三代三线人;既有德阳工业区和三线建设历史的业余研究者,也有三线文化和文学创作的爱好者。
本书分为“回望:峥嵘路”、“致敬:跋涉者”和“奋斗:事竟成”三个部分,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被当年的建设者天作被地做床,饮山泉住草棚,田野里建房,寺庙里大干苦干,在缺图纸资料,缺机械设备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辛勤付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工业发展的壮举而深深感动。德阳三线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建设中国工业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有新中国第一代汽轮机设计制造专家、我国电力装备自主创新的引领者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导者、“三线精神”“东汽精神”的杰出楷模丁一;有“我是送过炸药包的”,从抗战老兵到企业领导的邱锡福;有“甘洒热血献春秋”,从革命军到企业领导者和红色作家的曲波,他与二重有“不得不说的故事”;还有中国第一代女司机张雅婷、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修车工匠”曹子义、为全球最大的八万吨模锻压力机倾情奉献的冶金压延知名专家陈晓慈……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作者们用文字和图片,将三线建设者的人生足迹串成了标尺,印在书中。
本书付梓之时,我们向德阳工业区建设及三线建设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向“德阳工业区建设与三线建设人物、文物故事征文活动”的组织单位、本书文稿的作者、支持单位及所有的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德阳工业区与三线建设人物、文物故事”征文活动组委会
2021年7月
来源:三线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