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康:《云岭山中》浅析

2019年9月21日,由中国建设三线建设研究会、中国文史出版社、成都市文联主办的“舒德骑长篇小说《云岭山中》研讨会”在大邑雾山农场举行。图为参加会议的代表合影留念。


《云岭山中》这部55万字的鸿篇巨箸,开卷之后,我就被深深吸引,真有爱不释手之感。书中描写的人物和场境,那些三线建设参与者的伟大气概,触动和感染了我。因为我就是一个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曾在渡口市参加三线建设多年。几天时间﹐我分了3个时段读完这本书。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是对我国当代史的一个正面书写,是描写三线建设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本书前半部分所涉及的改革开放前30年﹐有许多拿不准的政治定位(或观点),确实会使一些作家望而却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多的政治运动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写吧﹐难以正面描叙;回避吧,时代性﹑真实性﹑作品所需要的逻辑性结构性﹐必然会留下不可读的一些遗憾。但,作者不回避历史的真实,敢于进行正面的描写——这真是高手的文字。书的开篇,借一段李白的《蜀道难》,就营造出三线建设不平凡的环境氛围,展现出建设者们的英雄气慨,以“一声开天辟地的炮响﹐打破了这大山深处亘古的沉寂”为引,展开了全书的艰苦卓绝﹑可歌泣的动人故事。

全书文字非常流畅且功力非凡,采用的是标准书面用语,只是在表现特别的人物和情景时,才出现个别地方方言。这本书的情节和细节,都遵循着小说创作的要素,围绕人物命运主线交叉写来,结构缜密﹑描述平实,却又迭宕起伏而引人入胜,前呼后应不失整体轨迹;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文化性始终见诸洋洋50余万字之中。这部书工程浩繁,却大开大阖,疏密有致,这不只是体现在苦心与疲劳的走访、收取资料上,更多是在材料的取舍、梳理和条理地布局高功能运作上。一个川东的作家,比我们“望远县”人还了解“云岭山”。无论是历史人文、乡情民俗,都是十分地细微清楚﹐这谈何容易!

同时,作家当是一位国学高手。从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佛学、道学颇有研究。在“开觉寺暗藏的玄机”一节所写到,大殿上供的是释迦摩尼、文殊和普贤,却为啥出现了几个道士在殿中,其交待十分得体可信,既合理而又特有新意;二是作家还是新诗及近体诗能人。出现在书中的诗都写得意境深刻而诗语精当。尤其是七绝:“投笔从戎倍艰辛,朝辞残月夜披星。回望铁血烽火路,不负当年寸草心。”另一首七绝:“七彩人生五味全﹐酸甜麻辣苦中旋。赤橙黄绿云烟过﹐浓淡还宜归自然。”其工整的平仄﹑粘对﹑及所押平水韵﹐都写得别见功力。还有那首:“过年回乡村﹐不见种田人。难寻儿时伴﹐多见老少孙。儿童多留守﹐未见爹娘亲。乡音虽未改﹐面容已陌生。父母今犹在﹐病痛缠枯身。儿女回故里﹐强忍哽咽声。辞别送村口﹐嘱托一声声。异乡难留心﹐家乡难留人。生计迫无奈﹐年年思乡情……”犹如一幅生动形象的现实画卷﹐确是一首朗朗上口而浓郁醇情的唐风妙句!看来﹐作家自幼也留心民谣儿歌,选用在书中几处的儿歌非常具有蜀中纯真的童谣风味,那种天真童谐的侃味跃然纸上。如:“老师教我人之初,我教老师骑母猪。老师教我性本善,我教老师捉黄鳝。”再如:“牟幺嫂﹐打猪草﹐裤儿落了我捡到!牟幺嫂去喂猪,撞到一条大脚猪!牟幺嫂﹐去捡柴﹐裤儿落了划不来”;还如:“饼儿饼儿光溜溜﹐脑壳搽了万金油。饼儿饼儿千扦扦﹐肚皮没长肚脐眼”等。

作家对人物的刻画,各有鲜明的个性。该书的人物对话似着笔不算多。他不是过多地用对话、心理描写和直叙的手法来表现,而是以每个事件中人物的行为来凸现。我认为这是一种大手笔真功夫的作家才可以把控得好的手法吧。再次,小说人物出现有百人之多,重点人物皆以知识分子为主。他们爱国﹑敬业的精神,虽有着性格﹑家庭、分工的不同,而都是在为三线建设忘我工作,且都具鲜明的个性和体貌特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平凡而各显特性的英雄。还从《云岭山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作者,有眼光和正义担当,也有胆有识。如书中他直言:“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如遮天蔽日的阴霾,长久地笼罩在我国上空挥之不去”;“一时间,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大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势”!于是举国上下,全民皆兵,践行着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 的号召。

书中描写的云岭山,是主要人物之一吕振华的故土,全书也是以他一家两代的命运跌宕为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而出现的党委书记刘知问、总工程师马名翰、“右派分子”章寒冰,都是爱党爱国的高级知识份子,都是三线建设的功臣,正如作者写到的“荒唐的时代﹐荒唐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他们都进过“牛棚”或被监督劳动,是被专政的对象。然而,他们忍辱负重,牢记使命,不改初心,为祖国三线建设献了自己满腔热血乃至生命,这些人物的描写和塑造,特别是他们最终的命运,读来令人心灵震颤,受到感染,进而嗟叹不已!

书中特别对兰馨老师父亲章寒冰受屈至死的描写﹐是一个良知作家不避涉嫌挑剔的坦荡胸怀作为。同时,他在书中直笔写到的“我们基地的职工,每个月国家就供应那点粮食,还要搭一半的粗稂,每月供应的4两油还经常买不回来……多数人吃的都是红苕和包谷﹐有时连菜汤都喝不上”,“目前整个国家都处于困难时期﹐到处都是这样的情形呀!”以作者的说法“凡是涉及到政治上的事﹐几乎都是禁区”。但作者敢于反映出一些现实政见,如:“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都是沿袭苏联引进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在国家计划的严管下,企业管理粗放,劳动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低下,已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如:“公道地说,自从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出台‘八项规定’以来,政府部门的门好进了,脸好看了,礼也不敢收了,但最要命的是——不办事了!” 又如:“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使军工这个共和国的老大已相形见绌,失去了往日的光环,皇帝的女儿也成了剩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线人的后代们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重返云岭,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在三线旧址上建成了“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三线建设映象小镇”,展现了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他们打造爱国教育基地,搞文化旅游、休闲养老、多种经营,让工业废墟重新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来——这肯定是未来城乡结合、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方向。

全书感情充沛,文字娴熟,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身临其境,从而使人瞬间回到了那青春热血的年代。本书是一本小说,虽有让人理解的原因,书中大多地名避用了原称,可这难免让本地人读来似有些别扭。如“王氏庄园”,因县中有一“王泗镇”而别扭;“开觉寺”似意指“开化寺”;“临州”似意指“卭崃”;“望远县”似意指“大邑县”等。另我读到一句“这形势的发展呀﹐如过江之鲫”觉得比喻欠准确,“过江之鲫”应指是“量”,而非“速”。然瑕不掩玉,本书是一本好书﹐是一本能留存下来且有特殊意义的好书!

(文章来源:三线视点,作者游明康为散文作家,成都大邑文联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