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宝忠与他的“三线精神”

孟兆军

12.28日下午,岁末的寒风没有挡住穆宝忠及其老伴二位白发老者光临国杰文化。





一口纯正的胶东口音,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副挺拔矍铄的身姿和一场慷慨动人的报告,让我们跟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重新走进了那段光辉的岁月。

作为共和国军工企业第一代建设者,穆宝忠和他的同仁,担负时代使命,抛家舍业,毅然投入国家三线建设事业,在接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根植内陆的大山深处和祖国边陲,在荒无人烟一无所有的艰苦环境中,经受风吹雨打,战天斗地,和所有建设者一起,为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宏伟事业,谱写了一曲时代的壮歌。

国家三线建设是指由国家第一代领导拍板决定,先后由两位开国元帅亲自上阵指挥的内陆企业建设过程。有大三线和小三线之分。它从1964年开始至1982年结束,前后历经近二十年。20年中,国家先后投入2052亿元、从各地先后调动500余万精英,在祖国的大西北大西南地区,先后建成了1954个重要项目,为快速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国防和民生事业,提高国防力量,有效抵抗外来战争,震慑国际反华势力,起到了无比重大的作用。

三线建设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建设史上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战略,伟大成绩已载入光辉史册。他的代价之大,足可与一场抗美援朝比肩。仅仅一条成昆铁路,就牺牲了2000多人。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2022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立一座“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通过穆宝忠深情的回忆和讲述,我们知道了共和国军事国防史中刚刚解封的一系列秘密,掌握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建设过程,体会到了国家军事从初期小米加步枪上升到今天拥有世界最尖端武器的伟大进步。也更加理解了新中国领导人在外强虎视眈眈的境遇中,排除万难,做出建设三线事业的伟大智慧,同时更加理解了他们这代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下,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时代担当精神。

穆宝忠,1972年参加工作,抱着“军工报国、勇攀高峰”的崇高信仰,从山东小三线——国营山东红光化工厂(5805厂)的学徒工干起,一路开拓奋进,干到了厂级领导。后来调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军事事业而努力。

退休后,他念念不忘当初三线建设的无数无名英雄,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压在他的心头。于是他又毅然抛弃了晚年的幸福生活,再次投入到撰写三线建设回忆录的伟大征程。他十年来东奔西走,风雨无阻,足迹遍历整个齐鲁大地,先后拜访数百人,采集整理出三线建设的具体事迹500多件,先后自费出版《红光记事》和一部60万字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从书》,以客观详实的笔触数字和照片,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截止现在,作品已被各地档案馆收藏。

书籍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外出做报告几十余次,宣讲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爱国主义,用生动的实例普及爱国道理,激发起无数中青年群众的爱国之心。传承三线精神,弘扬三线文化,已经成为他终生奋斗的事业。

讲座结束时,全场掌声雷动,大家纷纷起立向这位白发老人致以深深的敬意。听众代表中,有人竟然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他们这代人的足迹即将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淹没。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有的已经作古,大部分也都已届风烛残年。继续发掘和丰富这段灿烂的历史,积极发扬和传承三线精神,仅仅凭借穆老一人,绝对杯水车薪。

笔者在此呼吁,把这一批三线建设的无名英雄以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尽快公布于众,给他们的人生一份迟到的赞美,一份光荣,已经迫在眉睫。

来源:济南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