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黔东南行

郭志梅




金秋时节,应贵州省凯里市三线文化研究会和黔东南州三线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肖成剑的邀请,2024年9月底,我从西安赴黔东南州参加该地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凯里三线建设文化节活动。这是三线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人生履历中的一件大事,今年我正在着手出版三线专题散文集《天星沟》,希望通过参加这次大型纪念活动,感受浓烈的三线文化氛围,将献礼作品修改得更加完美。



三线文化广场


郭志梅在210三线文化广场


在毛主席挥手雕塑前


210三线文化广场献花


近几年,我在三线群里常见凯里210三线文化广场上开展的一些宣传活动报道,看着大家在三线建设红旗招展和毛主席挥手雕塑前的各种摄影和视频,我也十分向往。


作为一名三线二代和三线文化宣传者,能到这里打卡,我觉得是一种欣慰与快乐。


9月26日早晨,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随第二届中国•凯里三线建设文化节的省内省外500余名代表,庄严列队,向毛主席像致敬并敬献花篮。


随后我们参加了“漫步苗岭忆三线,筑梦中华话复兴”——黔东南(凯里)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凯里三线建设文化节隆重的开幕仪式。


三线精神座谈会撷英


下午,全体与会代表参加了《漫步苗岭忆三线,筑梦中华话复兴》座谈会。议题分别是:


三线建设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三线精神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三线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关联与应用

三线铁路建设的历史与当代价值

三线建设与区域发展

三线建设与城市发展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与活化应用

三线建设口述史的价值与意义

地方政府与人民对三线建设的支持与作用

三线文物收藏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三线建设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及应用

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联与应用

三线文化在当代学生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



肖成剑

肖成剑主持人:当年,我们满怀激情,热血沸腾,凿岩修路,天当被地当床,大山深处军号响。遇到挫折撑得起、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


那时,我们虽然依恋故乡的明月,但我们享受贵州高原的清风。现在,虽然我们身处全国各地,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记脑海,永驻心田。忘不了灯光球场上的声声呐喊,忘不了同事间的嘘寒问暖,忘不了夜校里的灯光,忘不了车间里的机床,忘不了露天电影场上的欢声笑语,忘不了舞台上自编自排的舞蹈歌唱,忘不了攻坚战的争分夺秒,更忘不了笫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我们凯里军工人的骄傲与自豪!


座谈会在主持人肖成剑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开始,与会嘉宾逐一进行了主旨发言,如何继续更好地弘扬三线建设文化和精神:



郑有贵


郑有贵(中国社科院当代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目前,我们的三线研究和宣传还在三线人群里打转转,应该想方设法向更广泛人群和行业传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吴治国(苗族,黔东南州日报社原社长、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三线建设在黔东南》一书主编)发言的标题是:《论三线建设对黔东南的贡献和影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械电子工业,奠定了凯里工业发展的基础;初步建成了以凯里为中心的交通枢纽,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兴办了学校、医院,促进了黔东南教育卫生与社会事业的发展;构建了工农互惠的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建设大军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凯里地区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三线建设的伟大精神,是黔东南进一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杨杰(笔名小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线主题长诗集《热血》作者):他介绍了对三线题材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即将出版的三线航天题材长诗集《筑梦》呼吁广大作家要多创作表现老一辈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文学作品,希望有关部门尽量挤出经费支持三线文学作品创作。

余丽娜: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会长余丽娜建议,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要文产结合,大力提升三线文化行业协会的自我造血功能,三线文化活动才可能长远持续地做下去。


刘常琼(笔名晓露,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联络部副部长,新华社重磅推出的《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新书作者):这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也是一部优美的专题散文集。这本书不是我的个人传记,我只是作为一个三线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在书中出现。个人的命运只有与国家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想结合才有意义。这本书讲述三线人都经历了什么,就是要回答我和所有的三线人为什么要经历这一切,我们几代人在大山里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用我的人生来展现和我一样的几千万三线人的人生;我用天兴厂的发展变迁来展现所有三线企业的发展变化,我在向读者讲述三线建设这段伟大的历史。



座谈会


郭志(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原陕西省级杂志总编):简述了陕西三线建设研究的概况。介绍了正在出版的三线专题散文集《天星沟》的内容。


刘俊峰(三线主题播主,贵州遵义三线三代)《用短视频记录时代以新媒体传承精神》 :近年来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每天我们都能从手机、电视、电脑上了解和接收到很多新的消息和新的知识,现在已经是新媒体和短视频的时代了,我是从两年前开始拍摄和记录遵义的历史故事。抖音号:遵义八五记忆。视频号:遵义八五子弟。


尹卫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巧妙价值应用》:把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结合,推陈出新;工农行业不同经营模式渗透,利用好原先的道路通向怀旧的乡愁;利用好三线曾经的舞台、食堂、医院、学校等设施。



在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合影。左六是新书分享会主持人(遵义1964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思成)


苏建义(遵义1964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介绍了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功实践。


1964文化创意园的确大名鼎鼎。这次终于有机会前往一睹真面目。因为晓露的新书《远去的天星沟一一我的三线人生》要在这里举办分享会,邀请我参加。




新书分享会


10月24日,分享会成功举办后,我们一起在文化创意园打卡。这里外观设计别致时尚。适合拍照打卡。一列黑色的火车头停靠在白色的遵义站牌前。园区的宾馆建筑设计既怀旧又时尚。往园区里面走去,看到利用红砖厂房改建的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我们一行走进去参观,里面文物琳琅满目。大到飞机,小到家信和三线厂饭票,应有尽有。各种三线文创产品和内饰设计,别出心裁,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


20余位代表的发言,各抒精彩,受益匪浅。代表们一致表示,祖国有当今的繁荣和强大,有今天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1964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的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离不开当年三线建设者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三线精神传承在学校



振华中学教学楼


这次黔东南活动,让我感动的是当地中学对三线精神的传承。


9月27日,我们走进振华中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长墙上的一排三线建设故事浮雕群,文字和画面冲击力十足,瞬间将人们带入那个火红的时代。教学楼正上方的一行大字十分醒目:“传承三线建设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走进教学楼内,过道两边墙上,是凯里三线建设的十家军工单位和本校的情况简介。通过参加学校的座谈会,我们了解了三线文化进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开学的军训和入校教育,也必须讲三线精神,从学生时代就要树立报国的远大理想。


这次活动学校还聘请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三线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勇和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苏杰等专家进校园讲授三线建设的研究前沿情况,使学生不仅身在贵州三线沃土,还能站在全国高度了解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


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会长余丽娜介绍了当地传承三线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感人行动。六盘水市三线文化促进会把三线文化进校园做为长期的活动来抓,他们经常组织三线老人到学校,结合亲身经历给孩子们讲感人的三线故事,让三线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促进会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排练三线题材文艺节目,参加各式各样的演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三线精神、三线文化广泛传播、家喻户晓。举个实例,六盘水市老鹰山煤矿幼儿园排练的三线题材幼儿节目《颂三线》,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表演,让观众反响强烈,这个节目多次被社团邀请参加演出,2024年元月22日,这个节目参加贵州首届三线春晚演出,得到全场最热烈的掌声,这种经历,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三线文化记忆。该园园长这次也随六盘水市代表队一起参加了黔东南的纪念活动。



文艺演出


晚上,参会代表队还进行了歌舞、乐器和朗诵等文艺形式汇演。


铁路修到苗家寨



三线建设康养基地



热情的苗寨人民


在马田村“飞机”合影


座谈会后第二天,我们到达芦笙发源地马田村,也是三线建没康养基地,见证铁路修到苗家寨——当年三线建设的壮举,我们唱着流传至今的《铁路修到苗家寨》红歌,踏着芦笙吹出的响亮节奏,手拉手欢呼拍照。


三线二代、诗人朱向清女士创作诗歌描述当时的热烈场面:


芦笙源地奏欢歌,

侧耳群峰共唱和。


米酒拦门迎贵客,

裙裾炫目醉山坡。

歌传铁路名声远,

诗颂前贤故事多。


依依不舍,告别丰富多彩的三线建设60周年纪念活动。会后,我和作家晓露等代表到网红景点西江千户苗寨打卡,品尝苗寨美食,观看大型实景苗族歌舞诗剧《仰欧桑》……


回到西安家里,正值国庆佳节,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和平、稳定、繁荣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家国情怀是我们永远的责任。我一定更好地完善三线专题散文集《天星沟》,加快出版速度,在三线文化宣传和精神传承上,发挥出我的光和热。


(文字:郭志梅原创2024年10月30日

摄影:志梅和三线代表摄影同仁)

郭志梅(笔名稚梅):散文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省新闻传播学会心理学分会理事。出版《梅园晨心》和《晨心飞翔》两本散文集,获得全国冰心散文作品优秀奖。历任高中历史、语文教师和省级杂志总编多年。西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副编审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