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三线历史 延续成昆记忆

2020年6月20日,午12时,滔滔金沙江,静静古驿渡,拉鲊火车站在骄阳中静静站立,像雕像一般安静,又像战士一样坚韧。79岁的李政开站在有些生锈的铁轨旁,自言自语:“没有了我们出行的火车,也听不到熟悉汽笛声,今后我们出门咋个办呢?” 平日里眼不花耳不聋的老人,此时显得有些憔悴而迷茫。


古渡新村头 火车不再走


老攀枝花树是1965年11月底邓小平一行过拉鲊渡口在树下休息的地方


2020年5月24日,攀枝花至昆明的6161次慢车像往常一样,怀揣着沿线村民的希望和笑脸,伴随着一路欢快汽笛驶向昆明,而这却是老成昆铁路攀枝花驶向昆明的最后一列火车,25日起,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攀枝花境内花棚子车站以南的新江、师庄、大湾子、红江车站停运。当车尾消失在远方的那一刻,花棚子车站31岁的值守人员杨金文泪目而不失坚定,“无论到哪里都要把成昆铁路精神传承下去。” 面对来访者“今后工作何去何从”的疑问,望着电脑屏上不再闪烁的轨道和红绿灯点位图,杨金文答非所问:“现在的车站静得让人窒息。”

刚调任拉鲊站站长的陈新波,回忆起近一个月时间慢车乘客的变化,“那一趟车的旅客,近一个月以来客流量明显增加,这些新增的旅客多是带着相机和回忆来记住历史的。”这一天,离202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50周年,仅差不足40天。5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50年,又是成昆铁路默默服务地方,带动大西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漫漫画卷。


军民鱼水情 经年不忘恩


成昆铁路向南,攀枝花迤资至云南红江。短短的72公里却次第展开21座隧道, 2000米以上的长隧道多达9座,是成昆铁路全线长隧最为集中的区段。在这里,金沙江曲线优美,动静有致,温润着沿江村民,大峡谷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孕育着民俗乡风。

68岁的拉鲊村次格地组村民毛开秦,是六十年代村里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在成昆线修建过程中,和铁道兵结下了深厚情谊,至今记者当年的孙连长和他的铁道兵部队支农修渠,工农联欢,铁道兵7师8704部队19连,成为他记忆中永不磨灭的番号和那群永远鲜活的模样,虽然有些战士“头天还活蹦蹦的,第二天就牺牲了送到永仁烈士陵园去了……”但他一直记得他们的声音和笑容,50年而不衰,老人家说:“会直到永远”。为了记住铁道兵的对他们生活的关心和生产上的帮助,更是让孩子们永远记得那段村里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光荣历史,毛开秦刻意留下位于自己院子中间的三间“干打垒”,为了让“老房子”生命永续,老人家专门把茅草屋顶换成防水性能更好的小青瓦,执拗地保留住当年干打垒的原样、原色、原味。79岁的李政开,成昆铁路修建时正值二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联合村里的年轻人,利用拉鲊、渔鲊码头的小木船给铁路建设运送物资,老人自豪自己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大历史,为自己在水路运输中划船拉纤的几年时光念念不忘:“那时候甚至都不太过问是不是给村里挣了多少钱,村里给多少工分就是多少,自己也不太过问。”

当被问及怎样和铁道兵配合施工的时候,老人家语速明显变缓:“那个时候年轻,累不算啥,逆水拉一吨多点,顺水能拉三吨多,两人掌舵,四五人拉纤,还有人直接被江水卷走了,铁道兵更是辛苦……”慈祥的老人瞬间老泪纵横,无限感慨。


守的是铁路 保的是文物


成昆线上,许多隧道的洞门都留有时代特色与革命情怀印记,都是不可复制铁路文化遗产。仅仅拉鲊至花棚子的13公里路段,隧道口、隧道中,随处可见时代特色鲜明的标语、石刻、壁画、语录。

因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蓄水,昆明铁路局准备对花棚子以南方向的桥隧设施进行拆除。5月12日,施工在前进隧道旁展开,一场当地村民自发的“保路运动”展开。冉正发听闻此讯,迈着颤巍巍的双腿,出现在隧道旁,静坐在铁轨上。“只要我在,就不能拆!”老人的态度异常坚决。当地数十位村民,集体站在了铁轨上! 6月20日下午,3523.5米长的前进隧道攀枝花端,83岁的老党员冉正发,不顾烈日炙烤,克服年老体衰腿脚不便、肺气疾病,一如既往地开启每日“巡视”守护他们整整半个世纪的铁路线。在回忆起5月12日隧道旁前发生的一幕,老党员激动得有些战立不稳,“咋个说拆就拆呢?我坚决不准!”很快,消息惊动了仁和区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农民共产党员,讲出的不仅是铁路给他们的生活的影响,还有他们对成昆铁路的留念,对铁路上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和文物有着深深的时代认同。

6月20日、21日,攀枝花拉鲊至云南黄瓜园沿线,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区文物部门等相关学者、专家实地查访。

位于拉鲊和花棚子车站之间的3523米的前进隧道口


穿行隧道中,两旁的标语、壁画,依然清晰可辨。前进隧道口,洞口顶部中央,水泥浇筑的三面红旗簇拥着金黄色五角星浮雕,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林书记介绍:“隧道上方的三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是特殊时期的文化产物,这些实物弥足珍贵。”

“这些带有强烈时代特性的建筑构建和符号,遍布在拉鲊至新江区间的那些隧道里。成昆铁路,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仁和区文广旅局局长曾绍奎说,“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具体体现!”


今日断头线 明朝新出路

三线建设、成昆铁路,攀枝花历史发展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两个词,攀枝花人世代不忘的城市价值和身份认同。为了守住攀枝花的历史2020年5月17日,仁和区人民政府将拉鲊至花棚子段的铁路遗存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断头路”的成昆铁路攀枝花南向区间,何以续写历史?仁和区文广旅局文物保护团队,攀枝花学院相关研究学者,不约而同地有了新想法,开始良好的互动合作。变不利为有利,变“废”为宝,在既有的攀枝花至花棚子一线,可以凭借河谷气候、大裂谷地貌、成昆线历史、拉鲊古渡口、二次大战史、三国文化等,建成中国最长博物馆、最美博物馆、最红博物馆、打造成昆铁路影视基地、成昆铁路遗址公园4A景区、三线建设干部学院成昆铁路教学点、纪检监察干部学院实习基地等。市文管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建议,乌东德电站蓄水后,可以利用拉鲊至花棚子段的高峡平湖开展水上活动项目;建设停运段三线建设体验线路;利用拉鲊古渡、“史迪威公路”北延线的历史沉淀,打造“金沙江文化公园”,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纪念园”“诸葛亮纪念园”“杨慎纪念园”“抗战纪念园”“三线建设纪念园”五大园区。同时配套渡假村,游乐场,温泉浴场和医养结合的康养基地。

让红色记忆永世流传,让成昆铁路再续辉煌,这个闪光的梦想,不仅属于沿江老百姓,属于热爱生活、尊重历史的人民,属于热爱和平,尊重生命的世界,属于千千万万的三线建设者、成昆铁路建设者及其家人、后代,也属于全体攀枝花市民。


供稿: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林、王华